嗟来之食成语故事的寓意(嗟来之食)(1)

嗟来之食

[成语出处]

语见《礼记·檀弓下》

[原文内容]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嗟来之食成语故事的寓意(嗟来之食)(2)

礼记

[典故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国内民穷粮缺。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活着的人也饿得奄奄待毙,四处流亡。

这时,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想发点“善心”。每天一早,他便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便可施舍给他们,以显示他的“仁慈”。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车子上,等着有人经过。正在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他用袖子遮着脸,拖拉着一双破鞋子,昏昏沉沉地眯着眼睛,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无精打采,身体十分虚弱。黔敖看到后,认为显示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老远地、傲慢地吆喝到:“啊哟哟!过来吃吧!”

他自以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恩不尽,感谢他的好意和慷慨。可出乎意料地是,那个饿汉抬起头来睁开眼,抖了抖衣袖,巡视了一下食物和黔敖,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到:“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食物,就会抛弃自己的尊严,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你还是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说完,那饿汉扭头就走。黔敖听了饿汉如此不寻常的一番话,也觉得自己这种呼喊太不像话了,就改变了语气,连忙向他道歉,要他吃点东西。但饿汉不为所动,硬是拒绝了施舍,终于因为不吃东西而饿死在路旁。

曾参听说了这件事后,他从儒家学派的思想出发,评论说:“这个人太死心眼了,没有必要这么做啊,他吆喝你,态度不好,你可以不去;他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吃嘛。”《孟子·先子篇》 说:“虽然只不过一笸箩饭,一碗汤,有时靠着它就能活,没有它就可能死。但是,如果呵斥着别人,即使是饿得快死的路人,也不愿意接受。”也是指上述故事而言。

这则成语,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成语故事的寓意(嗟来之食)(3)

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济宁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