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1966年的2月28号,此时的袁隆平36岁,花一般的年纪,就已经发表多次科学论文,如《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后来,在1973年的苏州水稻科研大会上,袁隆平又读起了他的另外一篇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这篇转折性的论文也标志着我们国家进入水稻三系法的完美成功。

到了1977年,这离1966年已经过去11年了,袁隆平是十年磨一剑,又继续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验和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量级的论文。也是这两篇得天独厚的见解,从而推动了水稻的增产和促进的作用。

袁隆平评上院士哪一年 袁公曾三次落选(1)

紧接着,袁隆平趁热打铁又陆续发布《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和《超级杂交稻育种》两篇论文。通过袁隆平不懈努力的结果,此时的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已经是世界前列。

万里江山一线天,故有白云万里长,泰山北斗秦故里,如今唯有其伟岸。现在杂交水稻群英荟萃,而袁隆平院士永远是那颗最亮的一颗。

然后时间来到1985年,袁隆平还获得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奖。紧接着就是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科学奖。到了2001年,就是亚洲诺贝尔奖的麦格赛赛政府服务奖,以及2004年的粮食领域最高的大奖——世界粮食奖等。就是这样大奖小奖拿得手软,等待湖南省政府为袁隆平申请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却是接二连三地拒之门外。

这里要稍微介绍一下,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而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的学术机构。两院的院士为终身荣誉,每一次的增选院士,都要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院士时,都是按照以往的统一标准、严格的程序进行,选举时,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袁隆平评上院士哪一年 袁公曾三次落选(2)

1991年5月,湖南政府开始为袁隆平举荐参选,竞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院学部委员。这一年总共有新增210位,其中生物学部就新增选了34名,科学袁隆平不在这34名里面。

然后过了两年,时间是1993年的5月,湖南政府不甘心,继续为袁隆平申报,还是参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院学部委员,然而这次最终的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大家都清楚,当时的袁隆平早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科学界,他不仅让中国人吃饱饭,也为世界很多国家的人们吃上饱饭。至于,很多国际性的大将就数不胜数。而这次袁隆平参选院士又是没下文,不由地引起了很多民众的疑惑。

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有说两院评选的门槛太高,也有说这估计是学术上的问题,等到后来一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在“两会”的会议上,这才说出了一番解释:袁隆平当年完全有资格当选中科院院士,之所以没有当选,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袁隆平得知这个“历史的误会”这句话时,也不由地憨厚一笑:“院长讲得很幽默。”

当然了,对于袁隆平真正落选的原因众说纷纭,这里总结当时议论最多的几个说法。

袁隆平评上院士哪一年 袁公曾三次落选(3)

第一个:说是袁隆平英语不怎么好,这个估计不成立。因为袁隆平大学成绩非常好,英语也是说的一级棒。就是后来出国,他都是不需要翻译,直接和外国友人聊天。再说了,咱们中国人自己评选自己的院士,为啥必须要精通英语?

那么还有第二个说法:就是说袁隆平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这里我要说的是,袁隆平虽然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但是每篇都是精华,尤其是《水稻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构想》更是获得大奖。另外袁隆平亲自编写的《杂交水稻栽培学》一书,更是开创了新学科的基石。

那么还有最后一个没理由的说法:就是说袁隆平学历不够,这个还真没办法反驳。都说评选院士的人最好是留洋博士的学位,或者至少也是大学教授级别的。而袁隆平一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身份只是安江农校一名普通的中专教师,直到2010年才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评上院士哪一年 袁公曾三次落选(4)

可是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教员,却开创了世界杂交水稻的成功先例。说到这里,还真一时想起了居里夫人参评院士的经历。

经过两次的失败,湖南政府还是不死心,又继续为袁隆平申报,而这一年正好赶上推广“玉米稻”事件,而袁隆平从科学实践出发,发对“玉米稻”大规模的投入生产。这里也不乏有很多人认为袁隆平这是怕生物遗传学替代他的杂交学,后果也不用想,这一年袁隆平依旧和院士身份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