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的失序与无序以及生存的焦虑感,使个体成为茫茫人海中的孤独者。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性的侵扰,一方面来源于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困境的强烈落差;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社会的无秩序感与生存的焦虑感,导致了教师对自身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不仅表现为教师自身与他人、整个外部世界的断裂,而且内在地表现为教师与自我的断裂。

教师都有什么精神品质(现代教师四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1)

  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一部生产与参与再生产的机器,那么被现代性侵扰的教师更是直接地参与了个体化生产的环节。在程序化、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只重视生产的规模而难以验证生产的质量,“人”的现代化生产成为压抑人的发展的外部力量,学生的培养被置换为扁平化的“产品塑形”。整个现代教育的现实特征是,“规训”(知识的规训、道德的规训和技术的规训)取代了“教化”(一种立足于个体生命成长的积极机制)。

  在当代教育中,一种缺乏高贵与爱的心态,与现代生产相谋合,从根本上偏离了对神圣、伟大事物的热爱与尊崇,教师从集体的精神事业转向了私人的自我救赎。缺乏高贵与爱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贫困的教育,一种难以形成学生积极发展以及教师内部自我发展的教育;缺乏高贵与爱的教师,是精神极度狭窄、心态极度狭隘的教师,难以向学生开展生命价值启蒙与传递深度的教育之爱,难以真正培养内心充盈、人格丰满和品质优秀的学生。从相当程度上说,没有了高贵与爱,就没有内心充盈、人格丰满的教师,这不仅会禁锢学生生命的生长,更阻隔了学生通向更为开放的发展之路。

  高贵与爱是现代教师的精神灵魂,与教化之间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教育中,只有高贵与爱才能让教师投入集体的精神事业而不是简单的自我救赎,让教师切实地把握学生生命的生长点,这是教师从“规训”的藩篱回归“教化”实践的重要前提,从而成就其高贵的精神性格。高贵且拥有深切教育之爱的教师,既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德性的养成和技能的提高,也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内在生化,从而使教师不再局限于现代教育的“生产程序”,而是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完整与自由的发展。

  作为一项高贵的精神事业,教育是以培养人为本质任务的实践,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当前的教育呼唤内心充盈、人格丰满且灵魂高贵的教师,呼唤传递教育之爱并为学生幸福创造可能的教师。就此而言,高贵与爱的具体扭结即是教师精神世界趋向于教育培养人的本真情感的体现,是当代教师职业情感与教育情感的根本表现,但在一般意义上却凝聚着教师对教育之真、教育之善和教育之美追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素质。具体来说,当代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品质,而这些品质将为教育提供内在的动力源,并注入持续的人性关怀。

  第一,自尊心。教师要形成内在的高贵性,并能积极地向学生传递教育之爱,首先需要教师有热爱教育以及个体职业生命的自尊心,能够对教师职业葆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形成教师内在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自尊是教师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信的前提,教师的首要精神品质即是自尊心。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自尊心一方面是教师的心性状态,即包括对自我以及自身从事职业的认识和反映出的精神样貌,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合作、促进相互理解的基础,因为从根本上说缺乏自尊就不可能对他人形成积极的合作倾向,而只能在自我价值失落的情绪中卸肩育人的责任。教育中的高贵与爱,其内在的基点应当建立于教师对“自我”的高贵与爱。

  第二,自主性。自主性是人的一种精神品质,也是促进人的精神品质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它是一个人决定自我行动方向与内容的基础性前提,对人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产生内在的影响,构成了人自我价值实现和达成精神自治的关键。高贵与爱这一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体现为教师自主性。只有依赖于教师的自主性,才可能发挥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提升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幸福程度,使其保持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发展和积极的人格生成,否则内心的充盈与高贵则有如“无源之水”。

  第三,教育爱。教育中的高贵与爱往往是不可分离的,教育的高贵性意味着教育的爱。这种爱的根源,自古就被圣哲与常人所推崇。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就明显透露出无限的颂赞:“爱神所具有的力量不仅多样而且巨大,简直可以说巨大无比;不过,只有当爱神以其明智和公正扶植好的事物,才在我们和神们之间显示出其最大的力量,为我们带来种种福分:不仅让我们彼此之间、也能让我们与比我们强大的神们和睦相处、充满情谊。”高贵型教师根本性的精神品质即是教育爱,爱使教师将自身的精神事业付诸信仰的行动力,突破现实的种种困境。内心高贵且教育之爱充盈的教师,珍惜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声,珍惜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并面向这样的积极成长释放自己的灵魂。

  第四,理性精神。以精神事业为基而不再过多地执着于世俗事物。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极为尖锐地指出:“人的目光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力气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唯有高贵的灵魂支撑起教育之爱,而爱又构成教育的根本精神。教师需要保持对神圣、高贵、伟大事物的热爱与尊崇,有着自我的理性判断和理性行动,这意味着教师要以履行教育的育人使命为自身精神事业的全部,以理性的态度支持全部的教育热情,而不应过多地停留在种种现实的功利性考虑上。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现代性视域下中国教育启蒙问题研究”(14ZZ2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标题:高贵与爱:现代教师的精神灵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颖辉 陈仁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