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避免锋芒毕露,而给自己带来灾祸。

道德经第23讲人生高度影响全局(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1)

人生所有的结果,都是因为自己的言行所造就的。人生一些不好的祸端和灾难,究其根源,一定是因为自己曾经不合适的言行和不合理的心态,所导致的一个结局。

但是所有人习惯性的只看表象的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本质的一个根源,而我们要有一种抛开表象看本质的习惯。

人生有一些灾难,其实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自己曾经的一些狂妄自大所造就的。

你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时,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年少轻狂”,都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祸患,一味的追求圆满的言行,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但是大多数人遇到这一些问题的时候还不自知,当灾难发生了,他们只顾着一味的去抱怨。抱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自己运气怎么这么差?

道德经第23讲人生高度影响全局(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2)

但是究其根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于自己。

所以,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人不需要聪明,但是需要有一种智慧。这一种智慧叫做“未雨绸缪”。

就是在人生的之前一个阶段,懂得提前预防人生的一些问题,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合于道,合于自然。

在《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之中,就以“道”的智慧阐述了人生最佳的处世哲学。

《道德经》功遂身退中就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不可长久的保持刃的锋利。金玉满堂是不能长久守住的,富贵而骄纵,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身退,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道德经第23讲人生高度影响全局(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3)

那么我们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生完美,金玉满堂,人生富贵”这些事情,是不是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甚至很多人还因为没有达到这种状态而沮丧和痛苦,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人主观意念的欲望所引起的。

在这个生活中,几乎很少有人能做到淡泊名利,完全的无欲无求,都在追逐名利,都在追逐富贵与荣耀。因为对于生活,有一些物质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没有物质谈不上幸福,谈不上快乐。

如果有一些人跟你说,要完全的抛开物质的追求。这一定是不合理的,但是“适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智慧,对于人生的追求,就是需要适度。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当中,如果不懂得适度,会因为自己的欲念过重,而给自己惹来灾祸。而且,事物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满招损,谦受益”。完美的东西,定会遭致损害和灾祸。

道德经第23讲人生高度影响全局(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4)

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太过于锋利的东西,不适宜长久的保存,就像锋利的宝剑又尖又锐,锋芒毕露,但是不适宜长久的保存。

而一个人在人生中,如果他拥有外界的物质,想要什么有什么的,他一定会养成一个锋芒毕露的习性,这是人的正常情感。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定会因为他的锋芒毕露,惹来别人的嫉妒和灾祸,这就是灾祸的根源。

而且事物还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就是没有人能永久保存自自己的名位和财富,没有人能够让自己永远的处在圆满富贵的状态之中。

人生是起起伏伏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以这样一个辩证法去思考的时候,便可以明白。有的时候人生没有达到某一种期望的状态,反而是一种福气。因为物极必反,当你一旦达到“完美”,必然会因此招致灾祸,在招致灾祸的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就是痛苦。

道德经第23讲人生高度影响全局(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5)

我们保持一种适度,并非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以合理的状态,合理的心态,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人生活到八十分最好,很难活到一百分,即便是你达到了一百分,也会因为你的锋芒毕露而物极必反。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就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物极必反,太满则溢,懂得进退有度,也是一种境界。

道德经第23讲人生高度影响全局(道德经凡事适可而止)(6)

有一些人一味的追求富贵和繁华,就是讨厌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们永远要明白,平凡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状态,最美好的人生是岁月静好,守得平凡,一切皆是幸运。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道德经》功遂身退这一篇章怎么理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