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北方的空地”拉开荒原大幕

一个月前,《七十七天》登陆全国影院

羌塘,这一片中国最大无人区

77天首次横穿,那一段户外里程碑式旅程

再一次席卷户外圈,及无数心中向往远方的人

穿越荒原,是见天地、见自己的探险

要完成一部见众生的探险电影

在无先例的中国,何尝不是一次探险?

需穿越的不仅是茫茫荒原,更是荆棘红尘

一个新导演,带着77人

三年三进无人区,究竟要闯过多少难关?

为什么要像探险那样,将自己置于万般风险?

当大家热议着这个首部华语探险电影

我在影片导演赵汉唐身上,看到的探险

却不仅有关荒原,有关电影

更有关一个人一路奋战,走向的自由人生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

本文作者|湘君

本期人物|赵汉唐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

远方不一定在远处,可能就在你心里

大羌塘

羌塘,中国最大无人区,意为北方未知的空地。广义上涵盖藏北、阿尔金、昆仑山、可可西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也是人类生命禁区。它是世界独有的超级荒原,也是最顶级探险穿越线路,成为自由探险者的最后追逐之地……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

远方的召唤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4)

北方的空地

“你知道大羌塘无人区吗?”一个月前,当羌塘的壮美画卷终于在大银幕展开,影视工作者小刀脑海里闪过的,是导演赵汉唐第一次抛来这问题时的炯炯有神。仿佛昨日,距离眼前的电影《七十七天》面世,却已整整1825天。

5年前,带着这个问题,赵汉唐在影视圈朋友里,炯炯有神问了一轮。却几乎没人知道羌塘是哪里?

那时大众心中的西藏,还停留在拉萨、纳木错等常规地。怎知“羌塘”二字,早在2010年秋,随一篇《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的网帖,席卷尚小众的中国户外群体,引发过一场堪比精神原子弹的冲击。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5)

无人区,一个人,无后援,纯自力,77天首次横穿......充满魔力的字词,前所未有的探险,吸引来的超2000万阅读背后,也有演员赵汉唐为之震撼的眼睛。

“第一次知道,户外探险竟可以这样极致……”透过一个人孤身穿越的身影,启蒙了无数户外人的还有,在我们国度竟存在这样一片超级荒原。

原始广袤,神秘未知,谁不憧憬这样的远方?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6)

不走寻常路

“对于远方,我只是痴迷而已。”惊世骇俗背后,最让他深深共鸣的,是作者杨柳松淡淡的这一句话。

对于成长在四川三线兵工厂的赵汉唐,小时候的远方,是家属区对面那条无尽延伸的铁路,仿佛有一天可以带他远走他乡。少年时的远方,是海子、戈麦等80年代诗歌,可惜诗社梦还没开始,就被升学率第一的现实镇压。

青年时的远方,则是下晚自习翻学校围墙去看的一部部电影。20岁的男孩,向往那光影流动的人生,现实却是被命运指引,成为了一所四川高校的体育生。

这或是每个70后小城青年相似的成长轨迹。但赵汉唐有着执拗的清醒:“这条路不是我想要的。”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7)

按部就班学习、分配、工作,捧着铁饭碗,在体制内日复日消耗生命……这样一眼看到尽头的人生,让他恐惧。

迷茫着犹豫着,终于在大一结束时,这个叛逆青年不顾父母反对,竟逃离校园。甚至没办退学手续,带着仅有200块钱,沿着儿时无数次望过的铁路,一个人前往北京。

那是赵汉唐第一次对命运说“不”。脱离正轨,未来未知,内心怎能没有惶恐?不走寻常路的勇气,是什么?他说,是因为对远方的向往。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8)

桀骜不驯的青春,他的“远方” 是1993年的北京,是寄托梦想的电影。抵达远方的路,却也艰苦卓绝。一边上着表演干修班,一边在各种公司做业务员。睡过火车站候车室、绿化带木条椅、圆明园画家村、不见阳光的地下室……

解决着生存,也冥顽相信着未来,直到第一道曙光出现。1995年,电影诞生百年的时点,受邀拍摄纪念短片的张艺谋剧组,来干修班寻找一位理想的长发青年。

在那个通讯靠寻呼机的年代,为等待希望飘渺的结果,赵汉唐和朋友守着酒吧电话,直等到夜深。当入选通知传来,朋友比他更先一步激动落泪。因为深知结果背后,是长达2年的北漂艰辛。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9)

去想去的远方

命运转向,就此入行。在交替变换时空,演绎着各种角色,最忙时连跨南北3个剧组。《大明宫词》里的薛怀义,《康定情歌》里的多尔金……不少人戏称,是看着他的戏长大的。并不知那时的他,似乎过上了曾想要的生活,内心却又怀有新的焦虑。

一年年,不断重复的角色,相似的套路,开始消磨激情。许多时候,面对一些无聊剧本,他渐渐觉得,最初让他接近理想的拍戏,也在成为生活惯性,甚至惰性的谋生。有时片场呆久了,甚至会觉得在浪费生命。难道就这样,就一生?

“这条路就是我想要的吗?”面对名利浮华,日益僵化的生活,他依然还是十几年前那个不时追问自己的少年。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0)

焦虑之下,远方再一次在内心召唤。2006年秋,当赵汉唐开始一个人自驾藏地的旅途,他的“远方”成了抛开红尘的漫漫长路。

他永远忘不了,车轮转过川西一道道垭口,仙乃日神山蓦然撞进视线,天地大美中,被瞬间唤醒的泪水。万分感动分享给友人,却被质疑“是不是太矫情了”?矫情也好,深情也好,他被这样的“远方”深深吸引了,开始新的痴迷。

“旅行对于我,就像每年可以进到一个梦里。在梦里获得极度的快乐与自由。”只是,是梦终究要醒。当他还沉醉在神山圣湖独一人的壮美,不时打来的剧组电话,却在提醒他,这段旅程该“杀青”了。虽也曾为了旅途,放弃一些拍戏邀约。但长路终点,终究要回到现实世界。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1)

生活就这样在半年拍戏、半年旅行之间摇摆,偶然入梦,不时羡慕大理、丽江那些敢于“用生命一个章节去完完全全书写梦想”的人。但那时的他总觉得,“自己做不到放弃一切投入远方山河”。而当《北方的空地》横空出世,如此极致的探索,在他始终向往远方的心中,开始盘旋不散。

“他做了我想却不敢做的事。”就那么决绝将自己曝露在无人旷野,迎向无数未知,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2012年夏,在横店彻夜拍摄后醒来,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正照在枕边新书《北方的空地》。仿佛灵光乍现,一种改变的念头涌了上来,赵汉唐忽然觉得应该拍一部电影——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户外探险电影。

更重要的是,活了半辈子的自己,也真心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2)

走向荒原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3)

不可能的电影

赵汉唐被点燃了,现实却是光明难觅。任他一遍遍向人科普,羌塘是一片如何壮美荒原,这是一段如何激动人心旅程……听众纷纷表示喜欢,但没人敢投钱进来。甚至觉得这简直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

“国内还没有这个类型电影”、“太难拍了”、“拍的完吗”……没有先例可循,未来无法预判,想拍摄探险电影,在中国,无异于另一种前所未有的探险。

并且77天穿越是一个人,电影却需要一群人。从不曾有电影剧组进入号称“生命禁区”的羌塘,倒有剧组在拉萨一带拍摄,就被高反逼退1/3成员。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赵汉唐,可能完成这样的拍摄吗?

交通、饮食、高反、极寒、缺氧……面对高海拔无人区的重重障碍,他一样是心里没底。感动的是,并不富裕的哥们听说他要去拍一部高难度电影,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说: “你去拍。没钱了我养你!”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4)

“愿不愿意一起去无人区?”2013年秋,还是找不到资金和希望,他却执拗喊上10个朋友,一起带上摄影器材,前往可可西里采景。不惜自掏腰包,他不甘心就这么被预设的困难吓住了。

“有钱就拍电影,没钱就当一起去户外。”同行兄弟,高矮胖瘦,号称陪赵汉唐去荒原做首轮实验的“小白鼠”。其中首次进藏的摄影师晏斐,才到青海格尔木就高反到上吐下泻,吸着氧也要跟上的动力是:“老赵只有两件事会让他眼睛放光,电影和西藏。”在他感染下,大家都想去一探那传说中的大羌塘。

赵汉唐也深知,这是不同以往的一次远行。再不是单人单车四处游荡,这一次,他心中的“远方”是羌塘,是一部叫做《七十七天》的电影。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5)

荒原初探

荒原没有辜负期许,落日熔金的草原,近在咫尺的银河,外星球般原始粗犷的地表,大自然每一天赐予的光影奇迹,让走南闯北的摄影师们也深感前所未有的震撼。

而艰辛,也是前所未有。陷车扎胎、瞬间七八级风力的飞沙走石……闯过一天七八个季节的风云变幻,等着他们的还有瑟瑟发抖的寒夜。经验不足,采购的信封式睡袋,让“小白鼠”们无数次冻醒,也带来了再进荒原需换木乃伊睡袋等众多后勤教训。

历时36天的首轮“实验”,终于让赵汉唐确信荒原拍摄的可能性。也带来一个棘手问题:这注定是艰苦卓绝,一年拍不完的电影。浮躁年代,哪个演员肯如此付出?

“如果不是内心真喜欢,是不会把一路风餐露宿当作享受的。”曾经,他把户外浪迹当作享受。现在,走过长路,内心真喜欢这事的自己,也似乎就是唯一合适的男主演了。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6)

只是他再不仅是演完拿钱走人的演员。除了最难的资金,从剧本创作、线路规划、物资筹备,甚至厨师用的高压锅,都得“操碎心”去亲自挑选。从演员蜕变向导演的路上,一贯闲云野鹤的他,经历了许多第一次……

而第一次与荒原“触电”带回的先导片,承载着更具象的羌塘光影,也终于为这个电影梦带来曙光。

2014年北京电影节,当创投市场特别奖被授予《七十七天》,同行伙伴忍不住欢呼,赵汉唐却还兴奋不起来。在被99.9%投资人拒绝之后,一颗被百般磨砺的心,深知前方重重未知,路还太长太难。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7)

无人区里的电影人

“这一段旅途,不是红尘的随波浮沉,不是现实的权衡得失,而是关乎梦想与热爱的探险与尝试……”2014年10月,北京出发前夜,望着铺满一地的装备,赵汉唐写下这样的自勉。

此时的他,已近两年没拍戏没收入。一开始拒绝邀约,他也充满犹豫。作为演员,他已经“不务正业”太久。但作为一个新导演,他更像在进行“成为自己”的探险。

也正是充满未知,吸引来了一样有冒险精神的前辈。曾七获金马奖最佳摄影的李屏宾,赵汉唐原本压根没指望能请得动,从一开始就坦诚“怎么拍,完全没先例可借鉴”,没想到反而打动了这位重量级大师共同去闯。

而远方,终于成形的《七十七天》剧组正整装待发,正好77人,正等着一起再次深入荒原。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8)

荒原拍摄,最担心的莫过安全。一旦感冒,就可能引发致命肺水肿。为此一刻不敢放松,车队一停,他总是第一个冲下车,督促全员穿衣戴帽。挨个量体温、测血压,也成了每日睡前功课。77人一个个检查完身体,赵汉唐经常是累得衣服没脱,就倒头睡去。

睁开眼,又是继续战斗的一天。浩浩荡荡,20多辆四驱皮卡、3辆卡车和一辆六驱牵引,陷车几乎是家常便饭。一次正奋力拖车,拖车绳竟啪一下断了,眼睁睁向一个司机飞过去。赵汉唐脑子顿时空白,“完了,要出事了”。好在电光火石间,司机抄起铁锹,砰地把拖车绳挡开。

擦身而过的危险,让他后怕,“要是出了事我一定会悔恨,怎么能因为自己要实现梦想,让别人牺牲呢?”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19)

艰苦卓绝,也士气高涨。每当陷车,大家伙一起推车的场景,又让他倍为温暖。这也是拍戏多年的自己,经历的最艰苦剧组。但越是艰苦,反而越是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尤其遇见最美的自然。当湖天一色的盐湖出现在视野,对讲机里顿时爆发欢呼:“导演,你怎么能找到这么美的地方……”

美得让人忘了高反的盐湖,犹如天空之镜,让赵汉唐看到了最多笑脸。无人区的艰难险阻,在大自然的馈赠中,让人依然能勇往直前。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却第一次中断了远方的路。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0)

更难穿越的现实世界

2014年11月,当拍摄辗转到不冻泉,到该发钱的节骨眼,投资人却电话打来,财务出问题不能再打款了。

“导演你看,我们也要养家……”面对剧组几个部门长很客气也很正式的谈话,当地司机也开始军心浮动,赵汉唐一边表态着“绝对没问题”,一边忍不住独自在青藏铁路高架桥下夜夜踟蹰。

望向开往日光城的列车,划过夜色,闪过一线希望般的灯火,他仿佛又回到少年时一次次眺望铁路的自己。只是那一列能带电影抵达远方的列车,什么时候能来?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1)

哭,倒是没有。信念还在。但那一刻真有点绝望,因为信念换不来资金。在寒冷黑暗中,站了不知多久,赵汉唐终于用冻疼手指拨出了救急电话。靠着抵押住房,贷款补上窟窿,这才度过难关。

资金阴影之下,二进荒原的关机宴,却是格外纵情。两个月来的同甘共苦,让大家伙忍不住抱头痛哭。心底没说出来的惆怅,是不知何日再聚?还能否再进荒原,把未了的电影拍完?

所有人的眼睛都望着导演,可关于未来,赵汉唐也给不出一句承诺。这一场探险,最难穿越的原来不是荒原,而是现实世界。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2)

荒野与现实的穿越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3)

有关命运

许是心事重重,许是神经绷了太久,告别荒原回拉萨的路上,赵汉唐忽然就虚弱到第一次需要输氧。前路不明之下,仿佛上天指引,他遇见了蓝天。

最初认识蓝天,在《北方的空地》序言里。再相逢,这个在墨脱受伤导致高位截瘫的姑娘,刚学会开车,竟准备一个人开车自驾川藏线。

所有人都反对,连赵汉唐都忍不住历数川藏线各种艰险,但看着蓝天一样执拗的神情,一如最初不顾劝阻投入电影梦的自己。他忽然明白,人生可以承受失败,但不能忍受不去尝试……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4)

不再劝说,他决定带剧组跟拍蓝天的旅程,也算是一路保护。滴水成冰的严冬,冷的不想起床的赵汉唐,总会想蓝天要怎么把自己放到轮椅上,开始充满微笑的一天天。随行伙伴有小情绪时,他忍不住劝慰:“你想想如果你是蓝天,你会怎样……”说着说着,灵光乍现,这不就是老天活生生推到面前的女主角吗?

彼时的赵汉唐,除了资金,还一直被剧本问题困扰。怎么把一个人穿越无人区的故事讲好?是走极致的电影节路线,还是大众市场路线?遇见蓝天,忽然让他觉得,重要的不是什么路线,而是具有来自真实生活的力量。

他被蓝天深深打动。如何面对上天安排的命运,走向自由的远方?何尝不是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并践行着的。

一回北京,他开始着手修改剧本。原本只是把口哨送给男主角的过场人物,最终被强化成女主角。这不再只是一段户外探险记录,更成了一个有关男女主人公如何面对命运的故事。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5)

峰回路转

而《七十七天》的现实命运,也还有赖赵汉唐去改写。找钱一度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只要愿意谈,无论什么行业,甚至高利贷都去见。然而,全都无果。

资金欠缺中,迎来2015年春节。曾承诺“养他”的哥们发来问候,担心他会不会没钱过年。李屏宾也发来鼓励:“坚持住,虽千万人吾往矣!”

“再难我也从没想过放弃”,赵汉唐不时会想起,早年自驾长路,凄风苦雨中转过垭口,天地豁然开朗的“峰回路转”。会想起曾经在荒原冻醒,看着北斗星的勺柄,黑暗中,和地平线从平行转换到垂直的“斗转星移”。那意味着一夜寒冷即将过去,太阳又将升起……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6)

可是直等到夏天,荒原的河水已经上涨到适合拍摄,他为电影特地喂养的小狼也足够大了,还是没钱。最终在几个朋友的仗义借款,数百名户外人基于共同热爱的众筹帮助下,通往荒原的路,这才重新打通。

“如果你坚持做一件事,老天都会帮你。”当赵汉唐攥着仅有一点钱去找心仪的女演员江一燕,心里也是没底,想着:“这点钱都不够片酬,怎么办?”

却没想到江一燕早在见面前,就已愿意出演女主角了。甚至慷慨道:“你们把钱用在拍摄上,先不用给我。”望着眼前这个散乱长发、眼睛发亮的导演,她觉得,现在很少有人还这样坚持在拍电影了。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7)

为了一个念头

如果不是远方未了的梦,赵汉唐也很难相信,自己能如此坚持。2015年8月,当车队第三年第三次从北京出发,再一次面对茫茫荒原,他也会茫然:“这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

却也有一股劲儿在顶着自己,哪怕再久,也要死磕到底。因为这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干的事。

而当拍摄过河戏份,面对齐胸深的湍急河流,他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如此玩命。替身早在去年拍摄时,就被荒原给吓跑了。也为省钱,第三次进无人区,他们甚至没请替身。

“一下水,就被冲出去十米远。”昆仑山流下来的雪水,冰冷刺骨还夹杂着尖锐石头。亲自上阵的赵汉唐,咬牙扛着自行车,被激流推着,乱石打着……唯一能让他有点安全感的,是腰上还有根保险绳。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8)

“还能怎么办?自己的戏,只能自己带头上。”上岸抱毯哆嗦大半天的赵汉唐深知,若是其他片子,他是不会这样拼的。不顾得失之际,他不觉找回的,还有最初对拍戏的激情。

就这样激情燃烧了3年,从海拔4200米到6700米,穿过无数风霜雪雨,完成着前所未有的无人区拍摄。当他推车站在山顶准备拍摄,望向如海荒原,也望着山下正各就各位的数十位兄弟,总有一种莫名感动涌上心头。为了自己一个念头,竟真得换来这么多人共同努力,三年三进大羌塘……

茫茫荒原,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可现在,在这从没有剧组闯过的无人区,他们终究迈出了这一大步。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29)

众生的“七十七天”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0)

更残酷的路

走过荒原,等待赵汉唐的,却还有更难穿越的现实世界。漫长后期,面对三年三进羌塘带回的海量素材,究竟该保留什么,舍弃什么?

那感觉,仿佛又一次回到无人区。甚至再没有炉火旺、歌声酣的同道相伴,只剩下他一个人,面对没人走过的孤独荒野,每一步不知是对是错……

整整剪了两个多月,导演版本还接近3小时。然而从市场角度,超2小时就非常危险了。剪辑师甚至建议删到90分钟,去掉有关小狼的所有内容。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1)

“那不可能!”有关小狼的任何精简,都像在他身上动刀子,毕竟那是他最不愿舍弃的。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次次拉锯,一次次沉默……一个僵持不休的午后,剪辑师为缓解气氛弹了一下午肖邦,他却在流淌音乐里,终于忍不住一个人在阳台哭了。

“想拍自己想拍的,想走一条想走的路,怎么就这么难?”可哭完,收拾心情,还得回屋开始新一轮的死磕,为了坚持哪怕多一秒自己的理想表达。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2)

更严峻的现实是,谈了一大圈发行公司,竟然没一家愿意接这部电影。新题材、新类型,没有先例可预判,没有数据可参照,连发行也成了一场没人敢轻易尝试的冒险。

三年拍摄,一年后期,一路奋战了这么久,没想到最后可能会倒在发行上…“这时反而是最绝望的。”当2017年11月3日,《七十七天》终于登陆全国院线,也成了他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刻。

北京首映礼上,望着台下曾同闯荒原的剧组小伙伴,赵汉唐还没开口就哽咽了。面对第一天的超低排片,他不知道多年心血在残酷市场能存活几天。但至少这一刻,终于把这份倾尽全力的劳动成果,带到大家面前,有个交代了。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3)

大自然的力量

“在城市中,我第一次感觉到他的焦虑。”一起奔忙于13城路演的江一燕,也深感导演肩头的压力。一天天,不断刷票房,不停看排片率,不停宣讲到声音沙哑,还要保持昂扬,穿越在全国各地影院、商场、电视台、电台……

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在荒原,他可以勇往直前,不计得失。可回到现实世界,却不能让那些被千百次拒绝后终于投钱给他的人,血本无归。更要对得起这么多年一起为之付出的伙伴。

现实残酷,但大自然有着它的力量。当镜头追随一个倔强身影,孤身迎向远方,时隔7年,羌塘无人区再一次向众生拉开大幕。天辽地阔,山河壮美,无论什么缘由走进影院的观众,都不得不被这光影流动的荒原所震撼。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4)

“你知道大羌塘无人区吗?”这一句话,再一次在无数向往远方的人之间,口口相传,也带来了票房的逆势上扬。随时间推移,《七十七天》竟没被市场碾碎,反而以极低排片,成了11月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

当我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观影会上,见到赵汉唐时,明显感到穿过人山人海的他,已如释重负。此时票房已破八千万,但更让一个新导演欣慰的是,许多观众持续三刷、四刷的热情。这是为之燃烧过的人所收到的最好回响。

而无论对影片赞赏,还是持有“完成度还不够”、“不同于原著“等争议,这一部崭新类型电影的开辟,终究唤起了更多人对大自然共同的爱,对更多户外探险电影的期待与期许。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5)

远方就在心里

当灯光熄灭,那一个孤身穿越的身影,那一片遗世独立的荒原,在大银幕,再一次随光影流转。

随故事流传在黑暗中的一双双眼睛,那些对未来还懵懂的眼睛,对大自然还陌生的眼睛,那样年轻,00年前后出生,许多人还不曾踏上远方。

当故事讲完,灯光再次亮起,热情洋溢的大学礼堂,台下是刚入校园的学生,台上是逃离校园快25年的导演。学生们表达着各自对藏地的向往,甚至旅行计划。导演却说:“远方并不一定是西藏无人区,它可能就在你心里。”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6)

为了抵达心中的远方,他用了超过1825天去冒险,去穿越荒原,更穿越俗世红尘。在终点,所有努力凝聚成一部《七十七天》。从这个终点,走出礼堂,我不知道,那些融入黑夜的年轻人,为了走向各自的远方,又需要多少天——

但相信,那或是一部部比电影更精彩的人生探险。就像25年前,站在命运起点,还是体育生的赵汉唐也不会预料到,今天可以成为的自己——

这人生,甚至没有导演,没有剧本,没有原型,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藏着怎样奇迹。唯一能指引你的,是远方,是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7)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8)

湘君:《七十七天》本身也像是一次探险,你觉得电影和探险有什么相似性?

赵汉唐:探险是去探索未知,突破自我。国内之前没有这类探险电影,没有先例可参考,所以电影的每个环节也是充满未知。从无人荒原到人类社会,到商业院线和大家见面,每一步都不知会怎样,一直在风险之中。通过这部电影,我经历了太多第一次尝试。但没有退路,反而让人全力以赴。

湘君:那你觉得这过程中,最难是什么?

赵汉唐:荒原虽然艰苦,但大自然会让你充满干劲,勇往直前。更难的反而是人类社会,电影毕竟有商业属性。

找投资,被无数次拒绝,拍拍停停。做后期,因为市场限制,不得不删去一些极限环境下人与自然的段落。找发行,没人敢接,一度有些绝望。的确如杨柳松所言,真正的探险是人生。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39)

湘君:但也有一些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和原著不太一样?

赵汉唐:它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以户外探险为载体,讲述如何去面对命运的故事。虽然讲的是穿越无人区,但也是从我自己内心出发,去表达对生命的感受。

例如遇见蓝天的很多触动,让我强化了女主角线索。例如后期制作时,正好在奇记公众号看到李聪明等人的文章,修改成开放式结局。最后走向远方的身影,已不再局限于原型杨柳松,而是每一个勇敢出发的人。

湘君:电影男女主人公曾一起敬自由、敬远方,可否说说你对自由、远方的理解?

赵汉唐:自由就是能自由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我最初是体育专业,因为对电影的梦想而退学北漂。做演员有了惰性,又因为想拍一部户外电影,折腾这么多年。

一次次改变,都是在选择离自己内心更近的生活方式,都是基于远方的召唤。这远方不一定在无人区,就在我们从内心从现实出发的每一天。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40)

川西环线十大景点(三年三进大羌塘)(41)

真正的探险,是人生

文/湘君

完稿的凌晨3点,又在远方的赵汉唐,从可可西里发来分享:“此刻,北斗七星勺柄向下,垂直于雪色地平线,像个巨大的问号悬挂在北方天空……”

斗转星移,寒夜就快结束,太阳又将升起。

远方的星光,曾照耀他穿过茫茫黑夜,一次次峰回路转,直至把荒原影像带到世人面前。

问号般的星光,还将指引他开始新的藏地题材电影,去往更远的地方。

走近赵汉唐,我最大的感触是,今天的他和过去,如此不一样。

十年前,生活陷入惰性的他,在博客里写:“我做不到放弃一切去投入远方山河”。

十年后,他却带着最壮丽的山河,成为了他曾羡慕的那些远方的人——用生命一个章节完完全全去书写梦想的人。

正如电影一段台词:“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赵汉唐显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于是做了这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七十七天》讲述的不仅是一段户外探险故事,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探险——

从按步就班的轨道,到北漂追梦,

从日益僵化的生活,到单车上路,

从偶尔入梦,到放下一切,一头扎进电影梦……

每一次人生转向,都在突破自我,都是为了更自由的活着。

而这,才是“去远方”的真正意义。

这远方,不一定是远处风景,它就在你心里,是你想成为的自己。

最初,《北方的空地》触动了赵汉唐去追梦。

现在,《七十七天》的故事结束了,更多人的探险却才开始——

面对命运的固定轨迹,你是否能自由选择?

当生活变成常态,又是否有勇气去打破惯性,走出舒适区,迎向充满未知风险的无人区?

这无人区,也不一定是荒原,它也在茫茫人海,更指向一条你不敢尝试又渴望去走的路。

这条路,穿过荒原,也穿过人山人海,

穿过命运,更穿过你的内心。

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真正的探险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