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月10日),武汉大学发现一例霍乱病例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当地卫生部门今日证实,该感染者检测出O139阳性、毒力基因阴性,病情已得到控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霍乱之乱讲了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霍乱之乱讲了什么
昨日(7月10日),武汉大学发现一例霍乱病例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当地卫生部门今日证实,该感染者检测出O139阳性、毒力基因阴性,病情已得到控制。
霍乱是最受重视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它与鼠疫并列为甲类传染病。在大众认知中,这一疾病十分严重、且早已“绝迹”,事实上,每年我国仍有零星霍乱疫情,其临床结果并不如想象中的可怕。
专家介绍,武大病例所感染的O139型自1992年曾在孟加拉等地引发大流行,但近年来症状已减弱,且目前针对霍乱治疗方法成熟,公众无需过于担忧。
武汉大学确诊一例霍乱病例 目前尚无新增病例
武昌区卫生健康局今日通报,7月9日晚,武昌区疾控中心接医院报告,武汉大学出现一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呕吐腹泻为主,伴低热,血清学凝集试验为O139阳性。经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复核,该病例的血清学凝集试验为O139阳性,诊断为霍乱,毒力基因阴性。患者经有效诊治,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状已消失。
武汉大学今日表示,该病例为武汉大学研究生,住工学部八舍,有胃肠炎既往病史。7月8日5时左右出现发热、呕吐、腹泻,7月8日10时前往武汉大学医院就诊,因其腹泻3次以上转诊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目前该生已按相关要求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7月9日,确定该生密接3人(同住室友2人、同餐人员1人),已转至学校隔离点集中隔离。7月9日晚至10日凌晨,完成工学部八舍254名学生、3名宿管、15家商户的采样工作,相关区域临时封控,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隔离,并服用预防性药物。
武昌区卫生健康局称,已组织专业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采样检测和跟踪管理,对相关场所进行临时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目前未发现新增病例。
我国已7年无霍乱死亡病例
武汉大学发现霍乱病例的相关通报发布后,引起不少网友的担忧。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霍乱是一种古老而严重的传染病,且已在我国“绝迹”多年。不过,多位一线的疾控从业者告诉记者,近年来霍乱疫情仍偶有发生,但规模很小,临床结果也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可怕。
记者查阅了我国从2015年至2021年共7年间法定传染病的上报数据,发现霍乱的年报告发病数居于两位数的水平。其中,2018年霍乱报告发病数最多,为28人,2021年最少,为5人。7年间,未出现因霍乱死亡病例。
“霍乱的血清群比较多,有200多个,常见的就是O1型和O139型。武大这次的病例所感染的O139,近年来也是有所发生的。O139刚发生的时候是在1992年孟加拉等地区,那会儿毒力很强,但近年来症状已经弱了,病原体也在变异。”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流行病学副教授杨艳芳告诉记者,虽然霍乱被列为甲类传染病,但治疗方法成熟,不必恐慌。
“一般的肠胃炎是肚子疼、疼完腹泻、过了一会儿又疼,而且上吐下泻。霍乱是水样便特别厉害,有的发病后也不疼,光拉肚子,患者可能意识不到是霍乱,但一旦脱水、出现电解质紊乱,就容易出问题。其实只要及时补液,找到原因,对症处理,问题不大。”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红介绍。
追问1
霍乱由何导致?如何传播?
据我国霍乱监测方案,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霍乱弧菌可分出200个以上的O血清群,但仅发现O1和O139群霍乱弧菌能引发霍乱。O1群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个生物型又都分为稻叶、小川和彦岛(少见)三种血清型。O1和O139群霍乱弧菌可分为产毒株和非产毒株。一位一线疾控人员告诉记者,其中非产毒株毒力和传播力较弱,不是特别受关注。
人群对霍乱普遍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霍乱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和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径传播。
在我国,3~11月份,6~9月份是霍乱流行高峰。
追问2
霍乱流行于哪些地区?
霍乱自19 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在亚、非、欧、美、澳等发生的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相继发生一种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暴发和较大流行,这型霍乱随后在亚洲传播,至今已有印度、孟加拉、中国、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O139霍乱病例。
我国从 1961 年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1993 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生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霍乱弧菌流行规律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引起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
沿海水域、河口和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是霍乱弧菌的自然生境,在自然水体中霍乱弧菌依附浮游生物生存,监测研究发现霍乱的暴发流行与气候和水温、浮游生物的繁殖有高度的关联。在我国这些水域同时也分布着海水、淡水产品养殖基地。霍乱病人粪便常污染人群生活邻近水体。这些水体中以及水产品携带的产毒霍乱弧菌在人群霍乱的发生和传播中发挥作用。
追问3
霍乱临床表现如何?症状是否严重?
据中疾控资料,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也可能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我国霍乱监测方案将霍乱的临床分型分为4类。
轻型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 10 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黏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中型的腹泻次数为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于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
重型的腹泻次数为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mL或无尿,脱水程度相当于体重儿童10%以上,成人8%以上。
中毒型(干性霍乱)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追问4
霍乱如何治疗?
霍乱病人要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不同临床分型的病人治疗的方法不同: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常用的抗生素为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追问5
如何预防和控制霍乱疫情?
预防霍乱主要“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包括: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包括: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霍乱弧菌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粪便阳性期间有传染性,通常至恢复后几天。偶有携带者传染期持续数月。对霍乱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可缩短传染期。
与霍乱病人共同进餐或密切接触的人必须接受医学观察1周,如接触者是食物加工人员必须暂离工作岗位,直至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医学观察期间如有腹泻症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触者采便检查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对疫点的消毒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措施之一。可能被病人排泄物污染的厕所、餐具、地面、地拖、门拉手、衣物等要进行消毒。霍乱弧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均较敏感。漂白粉、漂白精、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均有效。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