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庭之哭”原意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指哀求别人救助典出《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饮醇醪典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饮醇醪典故(漆身吞炭千里莼羹)

如饮醇醪典故

秦庭之哭

“秦庭之哭”原意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指哀求别人救助。典出《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溯源

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兄之仇,说服吴王攻打楚国,楚国大败。伍子胥的好朋友申包胥决定复兴楚国,便找到楚昭王商议复国大计。当时楚国已非常衰弱,只有请邻国援助才能恢复国力。由于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决定向秦国求救。

于是,楚昭王任命申包胥为使者,前往秦国求兵。申包胥见了秦哀公后,竭力陈述楚国危急的情况,以及吴国的横暴无理,并暗示秦哀公,吴国在灭了楚国后,定会向中原入侵,到时秦国也要忍受兵战之苦了,然后请求秦国尽快发兵伐吴。可是,秦哀公却不愿征战,敷衍申包胥说:“你一路辛苦了,先休息,然后再谈国事吧。”申包胥不肯退出,继续请求,秦哀公一味敷衍,最后索性不理他。

申包胥见秦哀公迟迟不肯答应出兵,就在朝堂上靠墙站着啼哭,日夜不绝,连一口水都不喝,一直哭到第七天不省人事。秦哀公被感动了,亲自喂昏迷的申包胥饮水、吃药,并给他朗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无衣》诗,答应出兵救楚。

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收回了全部的失地。楚国此后逐渐恢复了强国的地位。

千里莼羹

“千里莼羹”是指用千里湖中的莼菜做的汤,味道鲜美,泛指本乡风味特佳的食品。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云:‘有千里莼羹,未下盐豉耳。’”

溯源

西晋时期,吴郡有一个叫陆机的人,他是东吴大将陆抗的儿子,很有才华。东吴被晋灭掉后,陆机就回到祖籍隐居,整日闭门读书,直到太康末年,他才到都城洛阳求官,并去拜访太仆王济。

王济是大司徒王浑的儿子,后来娶了常山公主,权势很大,但他为人傲慢。当陆机到他家去拜访他时,他命人端上了几斛当时很珍贵的羊奶酪,并炫耀地对陆机说“你们东吴有什么东西能比得过这个呢?”陆机并没有被他的气势压倒,而是巧妙地答道:“我们东吴有用千里湖中的莼菜做成的汤,还有未下这个地方生产的盐豉,都非常可口。”

后来,人们就用“千里莼羹”来比喻本乡的特产,后来也含有思乡之意。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是指从千里之外而来,只为了送一根鹅毛,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语出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明·徐谓《路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溯源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向大唐进贡珍宝。在这批珍宝中,有一只罕见的白天鹅,它是众珍宝中最为珍贵的贡品。因此,回纥使臣缅伯高非常小心。在行往长安的路上,他每天都亲自喂白天鹅食物,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使者队伍来到了沔阳河边休息,缅伯高见白天鹅伸着脖子,似乎特别想到河里嬉耍一番,缅伯高心有不忍,便打开笼子打算让天鹅喝点河水。谁知,笼子一打开,天鹅就飞走了,只留下了一根鹅毛。缅伯高眼睁睁地看着天鹅飞走了,却没有任何办法。想了很多天,缅伯高决定向唐朝诚实以报,于是缅伯高将一个包着天鹅毛的绸子拿出来,提笔写道:“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希望唐太宗能原谅他。

心中打定主意,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不辞劳苦,一路东行,不久就到了长安。待缅伯高见到唐太宗,向唐太宗说明来意后,专门向其请罪,并将天鹅弄丢的缘由细细地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听后,看了缅伯高写的诗,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不辱使命,还重重地赏赐了他。

千夫指

“千夫指”意为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也作“千人所指”。语出汉·班固《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溯源

西汉末年,汉哀帝即位,他是一个昏庸无能,荒淫无耻的皇帝。当时,侍御史董恭的儿子董贤长得非常漂亮,深得汉哀帝的宠信。汉哀帝让他任大司马,封高安侯,贵为三公。百官都得通过董贤才能奏事,哀帝甚至想让位于他。

董贤依仗哀帝对他的宠爱,就肆无忌惮,不仅权倾朝野,倾轧百官,而且极其奢侈,动不动就赏人千两黄金,深为人民所痛恨。当时御史大夫王嘉在任,非常气愤哀帝、董贤的做法,气愤之下,就将哀帝给董贤的四千户封赏诏书扣压下来,他还上书说,董贤任意挥霍国家财产,用千金赏人,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民间有谚语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董贤就是那样的人。汉哀帝见王嘉如此诅咒董贤,大怒,就定了一个罪名,将王嘉迫害致死。

漆身吞炭

这则成语指故意变形改音,使别人不能认出自己。语出《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溯源

春秋末期,晋国衰弱,朝政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把持着。而这六家中又互相倾轧,企图争夺完全的统治权,首先是智伯联同韩、赵、魏三家消灭了范氏、中行氏,后来,赵又与韩、魏联合消灭了智伯。

智伯的手下有一位叫豫让的,曾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办事,但没有得到重用,自从他投靠智伯后,智伯对他十分欣赏。因此,豫让十分感激智伯对他的知遇之恩。智伯被赵氏消灭后,豫让发誓为智伯报仇。

为了得到接近赵襄子的机会,豫让改名换姓,到赵氏家中做清扫厕所的杂活,而且随身暗藏着匕首。不料赵襄子非常警觉,上厕所时,忽然心动,料想有人行刺,便命人把正在涂墙的豫让抓了起来,并搜出了匕首。赵襄子问他为何行刺,豫让说:“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你却置他于死地,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赵家的仆人听了后,都想把豫让杀了,但赵襄子却说:“豫让是一个忠义之士,我谨慎地避开他就是了。”于是把豫让放走了。

豫让行刺失败后,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赵襄子认出了他。为了让别人不再认出自己,豫让把漆涂抹在脸上身上,使人看上去就像是患了严重皮肤病。改变了容貌的豫让又担心亲近的人会听得出他的声音从而认出他,于是他又忍痛吞炭,使得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这样,豫让在街上要饭,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变形改音后的豫让躲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准备再次刺杀他。这天,当赵襄子像往常一样来到这座桥边,还没登上桥,座下的马忽然受惊鸣叫。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果然,左右在桥下找到了豫让。赵襄子见豫让已经毁容变声,不禁流泪说道:“豫让,您为智伯已经成就了美名,而寡人饶恕过您一次,也已足够了。”豫让听后,泪流满面,对赵襄子说:“您对我的眷顾深厚,但智伯对我有恩在先,我不能辜负他。如今,我没有能力杀您了,请您脱下衣衫,让我刺衣,以报答智伯,我将不胜感激。”赵襄子答应了豫让的请求。豫让完成这件事后,就自杀了。

期期艾艾

这则成语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常用来形容人口吃。“期期”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溯源

“期期艾艾”这句成语中包含了“期期”和“艾艾”两个典故。

史书上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有口吃的毛病。起初,他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刘邦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刘邦的这一举措无疑会给刚刚平和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古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便对他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由于周昌口吃,而且当时愤怒,就把本不需要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从此,“期期”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到了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回答说:“‘凤呵,凤呵’只有一个凤呵。”

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破天荒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述解送》:“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

溯源

古代科举考试有个规定,要层层选拔人才,凡是有机会参加殿试,得中进士的人,都需要由地方选送。唐时,荆南地区在四五十年内选送了很多举人参加殿试,竟然没有一个考中进士的。于是,人们戏称荆南地区为“天荒”,而那些被选送的举人称之为“天荒解”。直到唐宣宗时期,选送的考生中,终于有一个叫刘蜕的举人考中了进士,人们都称他破了“天荒”,“破天荒”一词由此而来。

当时,镇守荆南的是魏国公崔弦,他听说刘蜕考中了进士,写信祝贺他,并赠予他七十万“破天荒”钱。但刘蜕并没有接受魏国公的钱,他回信给崔弦说:“五十年来,荆南的人没有得中进士的,都荒废了;但荆南地区以外,难道也是‘天荒’吗?”

牝牡骊黄

“牝牡骊黄”原意是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在乎外表,后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典出《列子·说符篇》:“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溯源

相传,古代善相马的伯乐年老了,秦穆公问他:“谁能接替你的职位,为我继续寻找千里马呢?你的后代可以吗?”伯乐答道:“良马可以通过观看筋骨形状来寻找。但天下的千里马却不能通过外形来寻找,它们恍恍惚惚,或有或无。这样的马跑起来飞快,尘土不扬。我的子侄都是些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找到一般的良马,却不能为大王找到千里马。但有一个叫九方皋的人,曾和我一起砍过柴,他识别千里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请您让九方皋为您寻找千里马吧!”

秦穆公听了伯乐的举荐,派九方皋为他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秦穆公便问他:“那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待秦穆公牵过那匹马来,才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认为九方皋并不会看千里马。秦穆公责备伯乐说:“先生推荐的人根本就不会相马,他连公马、母马都分不清!”伯乐叹了口气,回答说:“九方皋相马,看到的是千里马的本质,而不是马的外表啊!”

后来,秦穆公一看,那匹马果然是难得的千里马。这就是“牝牡骊黄”的由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连皮都没有了,毛又将在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溯源

魏文侯是魏国开国之君,他是战国七雄中实行变法的第一人,因此,具有非凡的眼光。一年,魏国的属地东阳地区向魏文侯上贡的物品比往年多出了十倍,大臣都因魏文侯收到如此多的礼物而祝贺他。然而魏文侯看起来却很忧虑,众臣不解,问他:“大王,您每年收到贡品时都很高兴,今年多收了如此多的贡品,为何反而看起来很忧虑呢?”

魏文侯解释说:“我曾经看见一个背着柴火的人,他穿毛皮衣服时,总是将毛放在里面。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告诉我说:‘我很爱惜这件衣服,很怕把毛磨掉,所以把毛穿在里面。’”

讲完这个故事后,魏文侯又说:“这个人真是糊涂啊!难道他不知道,把皮磨坏了,毛也没有依附的地方了吗?如今东阳粮食没有增加,上交的物品却比往年多了十倍,定是东阳之吏横征暴敛而来啊!”

众臣听魏文侯如此说,才骤然明白,都暗自称叹魏文侯看透事物本质的才能。

鸥鸟忘机

这则成语原指像鸥鸟一样,整日与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计,常用来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典出于《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溯源

相传,海边有个人非常喜欢海鸥,每天早上来到海上,与海鸥一起玩耍。天长日久,飞来的海鸥不下百只。这件事情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都说此人与鸟有缘。一天,这人的父亲听说了此事,就对他说:“我听说海鸥与你相处得很好,每天与你一起游玩,不如你抓几只来,让我也玩一下。”这人回答说:“这有什么难的。”第二天,待他再与鸥鸟玩耍时,鸥鸟却只是在空中飞翔,不再落到他身边了。

当人真心诚意地对待鸥鸟时,鸥鸟也以诚相待,但如果人存心不良,鸥鸟就再也不飞落到他身边了。

“鸥鸟忘机”一词后来比喻人如无机巧损人之心,那么异类也可相亲,也常用来描写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