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
通讯员 杨学工 汪铁红
视频剪辑 向一帆
让学生变身规划师,运用所学设计“海绵校园”、总结学校附近内涝原因,设计海绵城市方案……3月30日,在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两堂生动的地理课通过直播,向数位专家和武汉市300余名老师展开。原来,以深度教学之“人地协调”为主题的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武汉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
结合实际解决“海绵城市”问题
当天,该校徐思和艾雪晴老师分别展示了《“海绵校园”初探》和《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两节课程。在《“海绵校园”初探》,徐思老师首先通过武汉市园博园及生活化的语言导入等学生身边情境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理解水循环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关注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随后,让学生分组通过实验来寻找具备“滞、渗、蓄、净、排、释”功能的最佳海绵体。接着,徐思老师还让学生当起校园规划师,运用所学来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海绵校园”,学会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摄影 汪涛
“这次课程,我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科界限,通过利用铁架台、烧杯等理科常用实验器材,实验探究不同材质对水循环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法,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徐思说,除了课程设计外,本节课实验用来辅助模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的主要器材,全部来自生活中废弃的矿泉水瓶。
在课程上,艾雪晴老师通过视频情境导入,学生总结形成城市内涝原因的知识体系,尝试通过实验验证治理城市内涝措施的效果,并绘制部分四新地区内涝治理设计图。
随后,艾雪晴老师还通过思辨过程的可视化,引导学生探究内涝形成原因和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内涝形成的理解,探究治理内涝措施上,学生可以通过前面思维导图“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自己绘画四新内涝治理设计图,包括管渠、泵站、水闸等,深入理解人类城市化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能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艾雪晴老师说。
突出课改的的重难点
随后的教师交流环节,湖北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师黄启宣、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地理教师余亮和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地理教师杨淇媛三位老师做了报告。
课后李家清教授和特级教师卢厚冰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两位专家认为,这次活动的主题契合推进新课程地理改革的要求,也突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满足了大家对研究性、示范性的期待。同时,两位老师从主题、目标设计、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到实验结果的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地理模拟实验的教学基本环节。两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的实践力,让学生走出去,亲自动手做实验,参与实验,实现了在深度学习中对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实验提升了学科的综合素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