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刚过南京的菜市场里,小商小贩们当街摆开架势包起粽子,一只只角粽穿戴着绿油油的苇衣,煞是清爽诱人然而,年轻人似乎嫌这麻烦,更愿意到便利店里买一份快餐粽子,而不愿意像老人家们一样,将粽叶、糯米买回家去,亲手包扎起来,带着苇叶清香的味道好像端午似乎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老人家们似乎对南京端午节的记忆也平淡了许多,细细地追究起来,他们好像也不太清楚在老南京的端午节里,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民俗风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清朝金陵十八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金陵十八景(老南京清末民初南京人过端午)

清朝金陵十八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刚过。南京的菜市场里,小商小贩们当街摆开架势包起粽子,一只只角粽穿戴着绿油油的苇衣,煞是清爽诱人。然而,年轻人似乎嫌这麻烦,更愿意到便利店里买一份快餐粽子,而不愿意像老人家们一样,将粽叶、糯米买回家去,亲手包扎起来,带着苇叶清香的味道。好像端午似乎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老人家们似乎对南京端午节的记忆也平淡了许多,细细地追究起来,他们好像也不太清楚在老南京的端午节里,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民俗风情?

那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纪念投身于汨罗江中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外,在老南京的眼中,究竟还有哪些充斥着南京特色的端午风俗呢?翻阅南京的典故文献,似乎有了一些发现。

端午破火眼

民国大学者胡朴安老先生似乎对清末民初南京的端午节风俗情有独钟,在他写的《中国风俗》书中对那个时期南京人的端午风俗有过非常细致的描述:

“端午节饮菖蒲,作艾人,各处皆然矣。唯宁省各家皆以清水一盂,入雄黄少许并鹅眼钱二枚,合家大小均以此水涤眼,谓之破火眼,可一年免眼疾。又将此水遍洒各处。女子戴各色草花,谓之五毒花。绒制虎插放妇鬓,绸制虎形负于儿背,并以雄黄酒涂儿额,作王字形。焚艾于室中,以杀蚊虫,午刻焚香烛敬神,亲友互相贺节。”

按照他的说法,清末民初,全中国的人们都在端午节吃粽子、饮菖蒲酒、作艾人,唯独南京人还有些例外,有着比较特别的端午节风俗,那就是“破火眼”、女子戴五毒花、插绒虎饰物,儿童背绒制虎、用雄黄酒画额,室内焚艾、焚香敬神、亲友相互贺节等等。

“端午破火眼”,就是各家都盛上一盆清水,加入少许雄黄酒及鹅眼钱(小钱别名,言其小如鹅眼)两枚,全家大小都用此水洗眼,据说这样可以确保一年里没有眼疾。所谓“火眼”,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红眼病。这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这种病发病急、传染性强,尽管可以治愈,但由于治愈后人体免疫力降低,如果再接触病人,还可能再次得病,重复感染,小孩、老人都容易得这种病,常常一人得病,会造成周围人员的广泛传染。在医疗水平相对低下的清末民初,治疗不当很容易致盲,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爆发性的眼病非常恐惧。在端午节,人们认为“五毒”并出,疫病横行,预防眼病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尽管“雄黄”对于治疗眼病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人们总是希望借助雄黄能辟邪消灾的特点,来让自己及全家远离眼病,健康平安。

妇女戴绒花

端午节南京妇女佩戴(绒花)五毒花、老虎花,儿童背上背绸制虎,也是老南京独有的东西了。众所周知,在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以外,南京绒花制作技艺也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始于唐代,明朝时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与云锦丝织业有一定关联,云锦制作过程中,缫丝会剩下大量的蚕丝下脚料,弃之可惜,南京的民间艺人就利用这些蚕丝的下脚料,进行分类、捻丝等,铺于细的铜丝之间,搓成粗细不等的绒条,然后对各色绒条进行连接、造型等一系列繁杂的加工,用镊子制成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绒花,小至姑娘鬓发上的簪花、头饰,大到皇宫娘娘的凤冠饰件,质地柔软、色彩艳丽,小巧玲珑、物美价廉,一年四季永远鲜艳、永不凋谢,深受妇女们的青睐,成为一个时代美的象征。南京绒花制作,除了官办绒花作坊,大街小巷中也有制作和贩卖绒花的艺人和小商贩。这些艺人们手工精巧,能做出许多令人喜爱的绒花工艺品来。渐渐地南京人佩戴绒花也衍生出一些不同的习俗来。比如,端午节,妇女儿童就佩戴用绒花制作的“五毒花”、“老虎花”来辟邪。同样,让小孩子在背上系上绸制虎形(绸制的艾虎),相当于背着老虎头,戴老虎帽,借用老虎镇邪的威势用以趋吉辟邪,求得心理上的慰藉。

端午小儿画额

“画额”也是南京独特的端午风俗。端午画额,和雄黄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候,人们认为雄黄是一种中药药材,也可以用作解毒剂、杀虫剂,是驱鬼和杀虫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小孩子通常被认为是最容易被毒物、疾病侵害的对象,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小孩都会受到额外的照顾。典型的方法是,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是借雄黄以驱毒,二是借猛虎来镇邪(因为王字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是极阳之物,可以镇邪)。

清末民初的老南京,还喜欢在端午节焚艾于室中,熏驱蚊虫。在中国古代,每当天灾人祸时,经常疫病(传染病)流行。最初,人们还不能认识疫病的原因,认为是鬼神作祟。于是,常常跪倒在“鬼神”之下,祈求上苍拯救、魔鬼的宽恕,然而却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对疾疫的病因有了一些认识,又掌握了药草、香药可以避秽灭菌的原理,于是便到大自然中采集具有芳香气味的药草(如艾草、白芷、苍术等),放到庭院或室内燃烧,用烟雾避秽驱蚊逐疫。老南京端午焚艾熏房驱蚊,正是希望在夏季来临的时候,自己与家人避疫消毒,可以免受疾病的困扰。在正午时分焚香敬神,亲友相互贺节在江南很多地方同样盛行,大致也都是祈求上苍、祈求神灵帮助人间祛除害虫、瘟疫、疾病,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当然,老南京还有一些独特的端午民俗,胡老先生的书中并没有述及,比如小孩子们“端午撞蛋”,南京人“端午吃鸭”、“端午吃五黄”、“端午吃五毒”等等,林林总总,多不胜数,大意无外乎做这些事情来帮助人们祛病消灾、趋吉辟邪。

或许,从胡老先生书中提到的清末民初的端午风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力量,在中国,许多类似端午节、重阳节这样的时令重大节日中,人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饮食、祭祀、配饰、禁忌等民俗活动,试图表达出每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趋吉辟邪的禁忌和避讳尽管看上去不科学,甚至很荒唐,既没有任何事实的根据,又没有任何因果的内在联系,但是,几千年来,人们还是在这种奇思异想的希冀中,乐观地期待着幸福的到来,并且最终养成了一方水土中的一方风俗。

来源:郑忠(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