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明 风儿轻,可是你在敲打我的窗棂,听到这儿你就别担心,其实我过的还可以。”这是毛不易在送给因病逝去的母亲《一荤一素》的歌词,有人说:“那天我的致亲突然离世,我在处理丧事时没有哭,我觉得自己心是不是特别狠。直到突然看见冰箱里几个为我洗好的水果,一张有他的照片,那几件还没舍得穿的,我为他买的衣服,我的眼泪,却再也停不住了……”

是啊,突然听到致亲离世,脑子里大多都是空白的,只有细处,触真情,那我们还是要好好活着,让亲人看到我们过得还可以,不能再让他们操心了。接上篇来讲,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丧礼来表孝心。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入孝篇背诵(详谈弟子规15丧尽礼)(1)

这句话翻译是,办理父母丧事要恪守治丧礼节,祭奠要竭尽诚心,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对待在世时的父母那样尊敬孝顺。

《弟子规》要求子女不能在父母死后便停止尽孝,而是应该始终保持对父母亲的无限哀思。给父母办葬礼要诚心,对待逝世的父母要仿佛他们还在世一样,同样孝敬恭顺,不能遗忘,时刻记在心里。

其实祭奠仪式,就是追怀先人的一场寻根式的活动,正是因为有了每年对先人的祭奠,人们才有了叶落归根的安全归属感,也才会更有动力和勇气去面对未来。这是纪念,也是感恩。

《孝经》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如果人们能够看重丧葬之礼,时刻不忘追思先人,那民风一定会逐渐变得深厚淳朴。事实上,我们注重丧葬之礼,谨记追思先人,正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不忘恩。不忘恩会让我们心怀仁厚,不忘恩会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恩会让民俗民风变得淳厚。

古代有这样一位孝子叫蔡邕,他从小就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但她的母亲一直卧病在床,这让他心中十分难过。他一直都守在自己母亲的身边,贴身服侍,每天都毫无怨言地为自己的母亲清洗便桶。他甚至因为母亲不久于人世而一度无心学习,整日衣服都不愿意换,只守在母亲病床前,直至母亲逝世。等他将母亲安葬之后,他倒在了母亲墓前长哭不已。伤心欲绝的模样让他的仆从见了都不忍心。后来,他叫自己的仆从给他在母亲的墓旁搭了一座草棚,为母亲守孝,一直守满了三年。

不能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要好好对待他们这一世,他们为了我们不辞辛劳,我们应该不忘恩。作为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之一的陈斌强,用瘦弱的肩膀背着母亲,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

陈斌强,作为老师上课风趣幽默,互动性强,很受学生欢迎,他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连续多年蝉联当地联考第一名。2007年,陈斌强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家住县城的陈斌强,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将母亲“绑”回家中照料。一连五年,风雨无阻。颁奖辞这样说: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他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在这个世界上,或许什么事情都可以等一等再去做,但唯独孝顺父母这件事情,是一刻都不能等的,毕竟,时间是很残酷的,而生命是经不起等待的……不要总说等你有空了,再去陪伴父母,不要总说等你有钱了,再去孝顺父母,等来等去,什么时候才有个盼头呢?

更何况,你成功的速度,未必就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有些事情,现在能去做的,就及时去做,趁父母都健在的时候,有什么都给他们吧,有什么话就对他们说,比起大富大贵的生活,其实父母更想要的,是子女的关怀和陪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我们每个子女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善待自己的父母,及时行孝吧,不要等父母都离去了之后,才流下悔恨的两行泪!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