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再新 天门山文学
在民国《当涂县志》中,会经常看到古人、战事与“秣陵”有关。起初我们还以为是当涂博望地区一个乡镇,其实它是江苏省江宁县东山南的一个古镇。据旧《江宁县志》记载,历史上是先有秣陵县,而后才有建邺城和江宁县(县址在今南京市)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设郡县制,便把秣陵定为县治。当时这里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也比较方便,是一个政治、商业中心城镇。直到三国初年(220),孙权才把政治中心由这里移到建业,但秣陵仍然是建业都城南面的门户和商业中心。南朝和隋唐各代都把这里作为东南要隘,南宋驻有重兵,明代置关,清代为江宁县三大镇之一。
秦代置秣陵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南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应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今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说的就是南京。
秣陵,是南京城南的军事要地。三国初期,蒋礼、笮融、孙策都曾占据秣陵关。宋代,这里驻扎重兵,设“总镇”驻守。丹阳县发现的《云阳培棠岳氏宗谱》中“紫阳渡报本祠” 篇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遇难,他的三子岳霖就是遵母命投奔秣陵关总镇文宪的。文宪为保护忠良后代,辞掉官职,带了岳霖隐居在丹阳紫阳渡。后来岳飞平反昭雪,岳霖才受到南宋朝廷重用,历任兵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清新军九镇,也就是在统制徐绍桢率领下,于秣陵关宣告起义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古镇,到了民国末年已经衰败不堪。建国初期,镇上只剩了酱坊、粮行、杂货店等不事到十家破旧的商店。
秣陵为何名“关”?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欲把苏浙粮运改自东坝经石臼湖进京,以避长江风险。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通胭脂河,使太湖水系、石臼湖水系和秦淮河相连。这条河对南粮北运、北盐南运发挥了作用,也给沿河的市镇带来了繁荣,秣陵镇就是其中的一个。秣陵镇南通溧水、溧阳,北至南京,自宋元以来就在此设卡收税。及至明初往南京的粮运航道打通以后,离镇不远的秦淮河又成了水运码头,运载粮食、食盐和贡物的船只都在此停靠,因此商贾云集,为之服务的各种行业也随之兴起。当时的统治者当然不会放过这块生财之地,便于此设“税关”以征搞税收。到了明嘉靖时,又正式以之作为行政名称,“秣陵关”之名,便这样传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