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所有喜剧电视剧大全(赵本山早期尾大不掉的喜剧落叶归根)(1)

老赵(赵本山饰)和老刘都在深圳打工,每天都从事危险的建筑工作,两人约定:如果谁死了,另一个就负责把死者送回老家。这就叫“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讲的就是老赵把老刘尸体送回老家的故事。

别看内容残酷,《落叶归根》却是一部出色的喜剧片。影片伊始,老刘的死就极富喜剧性:身为建筑工人的老刘并不是死于工伤,而是和老赵喝酒喝死的!此后,老赵送尸体的一路上,笑点更是一个接一个的“引爆”:长途车上,戴着眼镜的尸体斜靠在车窗上,“惬意地看着”窗外,正在车外解手的女乘客们个个花容失色;停车场旅馆,小偷和老赵先后被尸体微张的双眼吓了一跳;老赵为了混一顿饭,冒充死者亲友哭丧,没想到死者却“活”了过来,并问老赵是谁——原来人家办的是活丧;拉着架子车的老赵不服气牛车超过自己,就和牛比赛;老赵自作聪明,将尸体塞进轮胎,没想到轮胎却滚下了山坡……此外,“老赵自杀”、“老赵说媒”和“老赵演双簧”等段落也让人忍俊不禁。

《落叶归根》喜剧部分处理得很好,就有人会问:这究竟是张杨拍得好啊?还是赵本山演得好?换句话说,《落叶归根》实质上是“张杨作品”还是“赵本山作品”?

一个是名气还不是很大的中生代导演(而且还没拍过喜剧片),一个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喜剧大师,有人提出这个带有“挑拨离间”色彩的问题很正常。

我认为,《落叶归根》喜剧部分的成功,是导演张杨和演员赵本山共同努力的结果:张杨设计笑料设计得好,赵本山表演得好,二者缺一不可(当然,前提是赵本山没有参与“设计笑料”)。

这不是“和稀泥”,容我解释给您听。

赵本山所有喜剧电视剧大全(赵本山早期尾大不掉的喜剧落叶归根)(2)

首先,《落叶归根》里赵本山直接的语言幽默和行为幽默很少,主要的笑料都是由导演张杨设计的情境引发的。比如前文所列举的笑料,很明显都是经过设计的。也就是说,那些笑料都不是靠赵本山一个人出色的表演就能实现的。尸体戴眼镜和睁眼就不用说了,“老赵哭丧”段落是“情境设计引发笑料”最好的例子。

在《落叶归根》中,张杨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道德批判之剑“劈”向了除了老赵所处的最低阶层之外的所有阶层。在片中,对老赵没有施以援手或黑手的不是有车的富人,就是穿金戴银的(中国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和黑心包工头、商贩。帮助老赵的又是些什么人呢?都是和老赵一样的挣扎在最低层的人们:讲义气的劫匪、被骗走财产的卡车司机、孤苦的老人、四处讨生活的养蜂人、发廊妹、拾破烂的寡妇、工地的民工。这位说了,夏雨不是给过老赵一杯咖啡吗?但我要说,夏雨连老赵运尸这件事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帮助了,而且,如果知道了,会不会帮助也存疑;那位又说了,不是还有个警察捎了老赵一段嘛?可你说张杨“坏不坏”,偏偏在此之前让警察以为老赵是自己心上人的亲叔叔,这就让警察捎老赵的目的不纯了……

张杨对非最低阶层的批判清晰到绝对的通透。他还通过“创造”一些情境在视觉上强调老赵和更高阶层的格格不入和道德上的优越:长途车上老赵被众人视作异类,硬生生地赶下车;泥石流灾害现场,老赵背着尸体超过了一辆又一辆停着的车,车上的人向他投来异样的眼光……

可惜的是,还是有一硬一软两处伤削弱了张杨的批判。

硬伤是老刘的死。必须承认,老刘喝酒喝死的设置为影片开头黑色幽默氛围的营造贡献很大,但张杨没有意识到,这个设置却妨害到影片后面对黑心包工头的批判——老刘没有死于工伤,包工头就没有给钱的义务,因此,包工头给老刘家属五千元假币,不能说“无可厚非”,但也绝对没达到张杨想让观众认为的“丧心病狂”的程度。其实,这个瑕疵本不会发展成影片的硬伤:也许老刘是干活累死的,喝酒只是个诱因,反正老赵也不懂。可在电影的结局部分,偏偏又冒出个法医,说老刘确实是喝酒喝死的!好嘛!法医都说了,观众就是想给张杨“圆场”都“圆”不上了!

软伤是老赵最后的老实。全片前五分之四的时间里,老赵总是想方设法的掩盖老刘的尸体“身份”,可到了最后,老赵却突然老实起来:他在公路上拦车,好不容易有个车停了下来,司机问:“你背的人咋回事?”老赵只说了两个字:“死人。”司机直接开车就走了。您别怪司机没帮老赵,人家司机没报案就算是帮了他了:正如后来警察孙海英后来给老赵说的:“私运尸体是犯法的!”我说不准张杨突然让老赵老实起来的用意是什么(表现出老赵对社会绝望了?破罐子破摔了?爱咋咋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车族不帮老赵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原因:“我不想犯法。”于是,影片对有车族的批判就“坍塌”掉一部分,对整个非最低层民众的批判也就不那么硬气了。

我建议大家不要关注张杨在电影中的批判,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批判好,有两处伤;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关注“批判”,就不容易被电影中精彩的喜剧部分逗笑了。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我觉得这四个字应该放中国喜剧电影一马。毕竟,当今社会,国人轻松地笑一次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