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读论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如何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论语113这样做帮助别人才是帮助自己)(1)

昨天我们讲了中庸之道,实际上是智者的表现。一个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拥有中庸之德的人。中国能在几十年内在全球迅速崛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分量越来越重,和中庸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本身就是中和中庸之道。

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如此,才能和平相处,特别是婆媳关系、团队成员之间、亲子之间。大家想想是不是?中庸之道绝对是处理自己与别人关系最大的智慧。

所以,中庸不是没有立场的老好人。正相反,是立场鲜明地相互尊重、体谅、包容,是有仁义思想的大智慧。

那么仁义是不是慈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普通人怎么才算仁义呢?我们来看雍也的最后一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是个特别有经济政治头脑的人物,胸怀大志,还能身体力行。从政很牛,经商更牛。

有一天,他豪气冲天地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说老师如果我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我如果能广泛地最大限度散财散物给劳苦大众,能帮助尽可能多的人,“可谓仁乎?”算不算是您说的仁道呢?

老师听完很欣慰,面带笑容对子贡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你如果这样做 岂止是仁,那一定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就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很难做到呢?

什么意思呢?子贡的这种慈善行为是仁,但必须是有先决条件的。一是有心,二是有力。要有仁德的想法,还要有大无边的经济实力。

散财于人,无穷无尽;人心叵测,欲望无边。给多少才能念你的好呢?一个人再有钱,散财去帮助别人毕竟是有限的,根本做不到博施济众。

就拿吃一项来说,就是一个无底洞。我们养一家几口都尚且难,要你养几千人几万人试试?有多少钱都是不够的。

中国近几十年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 14 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还不是国家散财慈善换来的,而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来的。

所以子贡说的慈善之仁是做不到的,也不是孔子所提倡的。这种完全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不会持久的。既然不能持久、良性循环,就不能推而广之,成为所有人追求仁德的榜样。

那么作为普通人,没权没钱的人就不配有仁德了吗?接下去,孔子说了振聋发聩的话。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说,真正的仁德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这样的。

“已欲立而立人”,自己有了明确的志向就会去分享、影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向光明;“已欲达而达人”,有了成就自我的方法,就会去成就别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看着自己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就是获得仁道的方法了。

孔子的仁德思想是基于自身好为前提的,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强大为出发点的。一切都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己所欲施于人,这就是仁道了。

自己开心,也想让别人开心;自己成长,也想让别人成长;自己发达了,也想带着别人一起发达;自己明白了,也想让更多人明白;自己笑了,也想看到别人笑着;自己舒服了,也想别人一样舒服。这就是仁义之人了。

子贡说的慈善当然也是仁,但仁绝不仅仅是散财散物;乐善好施,也不仅仅是物质帮助。佛教有三布施七布施的说法,三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也是包括了物质精神两大方面的布施。

再多布施,都仅仅是孔子能近取譬的枚举而已。能近取譬,是仁义的道法。如今变成了成语,流传千年。可惜,真正悟道并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

能凡事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世界就大同了,这也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的模样。

孔子的仁义思想不是无私,而是建立在特别现实的有私基础上,是非常现实可行、符合人性的,是可以在全社会层面、面向全体民众可以执行的。

人人都可以能近取譬,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富足。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一个国度里的人是幸福的天使,其乐融融。

能近取譬,是起心动念里就有别人,乐于分享一切。你学到了吗?这是处理好自己与别人关系的总方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到此,雍也全部讲完了。下节开始第七篇述而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