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所以对一些古代文学里的精品,我们在继承的时候显然也是需要甄别。

以唐诗为例,《全唐诗》是清康熙年间10位名家收集了数万卷古籍资料,整编而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可小觑。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也收录了很多愚昧、俗气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历史学的朋友做学术研究外,是否适合诗词迷和中小学生读,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老梁讲愚公移山精神(北大教授金克木评愚公移山)(1)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是否意味着不符合唯物观的作品,都应该删除从课本删掉,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篇《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而《列子》又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相传是列子及其弟子等人所著,《愚公移山》正是其中的名篇,入选课本多年。

老梁讲愚公移山精神(北大教授金克木评愚公移山)(2)

但是近些年来,这则寓言是否该从课本里删除,成了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大诗人席慕蓉就曾指出,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遇到山就觉得它挡了自己的路的行为,显然是不环保的,所以她认为这样的寓言不应该留在课本里。

对于她这一观点,多数网友都是不支持的。毕竟咱们不能以现在的环保观,去看过去的作品,而且它要表达的重点,是做人要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如果非要扯到环保,那王维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也不用读了,《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也不用读了。

老梁讲愚公移山精神(北大教授金克木评愚公移山)(3)

但支持席慕蓉的网友其实也不少,他们甚至拿另一些专家的观点来说事。他们认为对于《愚公移山》有微词的,不只是席慕容,早在多年前著名文学家、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也曾提出自己的观点。金克木先生与季羡林等人并称为“未名四老”,一生著作等身。他对《愚公移山》的观点是这样的:

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证明愚胜过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结果也不过是神把山搬到别处去堵别人的大门而已。

金教授是一个很懂哲学的人,对于《列子》他认为讲的主要是自然无为的价值观。所以金教授也指出:在《列子》的价值观里,努力常是白费,结果往往和预料相反。

老梁讲愚公移山精神(北大教授金克木评愚公移山)(4)

这种理解是什么意思呢?说通俗一点就是,在《列子》的观点里,愚公如果仅靠自己努力,其实是没有用的,也是白费的。他移山这件事,重点在于感动了天帝,这才使事情得以解决。《列子》本身就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讲究的确实偏向自然无为。

而金教授指出的这件事的结果,说的也是大实话。愚公努力移山,是为了方便自己以及子孙后代,但天帝最后并没有把让山消失,而是把它们一座移到了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抛开这件事对愚公个人的意义,从移山的整体意义上来看,它仍是自然无为的价值观,人的努力仍然是白费,毕竟山只是移了,并没消失。

类似金教授这种解读,我国哲学史学家严北溟先生也是有这样的倾向的。他曾在《列子译注》里提到:“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胱,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虽然严先生肯定愚公的所作所为,但这个评价强调的仍然是道家的自然无为。

老梁讲愚公移山精神(北大教授金克木评愚公移山)(5)

这一套理解方式,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因为对儒家、道家、法家等经史典籍的理解方式,专家们都有自己的意见,谁都很难说服谁。特别是关于《列子》的很多争议,都已经存在上千年了。

但是以上,不能成为将《愚公移山》不适合孩子们读的理由,事实上,这二位专家教授自己也没有这样说过删不删的问题。作为文史专家,这两位教授这样去分析和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这本身就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咱们要明白,一个文学作品自诞生之日开始,它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它会不断被重新解读。不管列子及其列子写《愚公移山》时,是否真的是强调自然无为的哲学。但它传到了近现代,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愚公移山》自入选课本以来,一直是被解读成做人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懈,这种精神感染了几代人,这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

老梁讲愚公移山精神(北大教授金克木评愚公移山)(6)

对于这样的寓言,不管是像席慕容一样,非得扯到环保,还是非得扯到它包含了几重哲学思想,对学习它的中、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更何况,这篇寓言之所以入语文课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结构严谨,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删了它,是一种损失。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