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简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的定义

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

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

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

4.人生观点核心问题

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

5.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一

6.基本问题

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7.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

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

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

现实的个人

第三章

1.世界是物质的

2.物质的定义

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4.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5.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

6.社会存在

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7.自然存在

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

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8.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9.社会意识

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

形式:社会心里、科学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

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一

第四章

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3.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

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

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

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4.实践的内在矛盾

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5.实践的基本类型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

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6.实践的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人

客体—物

中介—物质工具和文化

7.实践的过程

A.实践目的的确立

B.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

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

第五章

1.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

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

5.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第六章

1.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

同一性: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斗争性: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

普遍性: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

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

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

4.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

5.重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6.质、量、度

质:

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

量: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度:

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7.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8.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

肯定:

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

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9.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

10.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

三个环节:

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

两度否定:

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

第七章

1.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

2.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

C.人类自身的生产

D.社会关系

E.人是有意识的人

第八章

1.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

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生产关系:

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

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

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5.上层建筑:

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

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

6.阶级

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

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

7.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

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九章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2.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

4.创新的含义

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

第十章

1.英雄史观的含义

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

2.群主史观的含义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

3.群众路线的含义

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一章

1.文化的含义

广义文化:

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

2.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

3.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

4.文明的概念

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

5.文化的作用

对人:

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

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

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

对社会:

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

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6.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

A.是否具有科学性

B.是否具有时代性

C.是否具有创新性

第十二章

1.认识活动:

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4.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5.认识的运动过程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

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

A.“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

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

7.认识的思维方式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

第十三章

1.真理是一种认识

2.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

本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特点: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4.真理发展规律:

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

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

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第十四章

1.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

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

2.价值的基本特性:

A.价值的主体性

B.价值的相对性

C.价值的客观性

3.价值的形态:

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

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

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

4.评价的含义:

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

5.价值观点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

6.价值观的作用:

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

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

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

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

7.价值观的内容:

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

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

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

8.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

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

9.如何选择价值观

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第十五章

1.社会发展

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

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

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

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

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3.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

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

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

5.自由:

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

6.必然:

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

7.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

8.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

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B.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

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

9.人类解放的内容:

自然、社会和人自身

10.共产主义社会: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