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办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思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1)

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就记录在《论语》里。孔子的贡献自然是巨大的。但是,孔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罗神仙,而是一位充满烟火气的山东大汉

宰予,不仁不义,烂泥扶不上墙

孔子弟子三千,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是很擅长讲话的,可以说是能言善辩。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常被孔子派遣,出使到齐国、楚国。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2)

但是,最让孔子生气的学生就是宰予了。宰予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大白天的,宰予不上课在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朽木不可雕刻,粪土一样的墙不能粉刷啊!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直接放弃治疗算了。当然,把学生比作朽木和粪土,也许孔子觉得这话说得有些重了,于是,他又接着说:“开始时,我对别人的看法是听他说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别人的看法是听他说话,还要看他的行动,这是因为宰予改变了我的观念。”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3)

其实宰予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就是比较叛逆,喜欢顶撞老师,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孔子认为,小孩子要三年才能离开自己的怀抱,之前不能自理,都靠父母照顾。父母去世了,孩子也应该守孝三年。宰予说这样不合理呀,三年只守孝,不去学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只过一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这一次,孔子没有当面说,宰予出去之后,孔子批评他不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4)

宰予和孔子对着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宰予怎么能竟说大实话呢?孔子可是最崇拜周朝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超级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制,可是听见宰予这么说,一时也无法反驳。只好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子路,鲁莽冒进,钢铁直男,不动脑子不谦让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算是比较高了。可是子路就是个心直口快,不太动脑筋的钢铁直男。孔子对他也没太多批评,只是委婉地教育一下。有一次,子路问老师:“如果让您指挥三军,那么,您愿意和谁共事?”子路觉得自己很勇敢,就凭这一点,老师应该会选择自己。谁知老师并不给他面子,反而旁敲侧击地教训起他来:“那个敢空手打老虎、敢徒步过河并且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和遇事谨慎、善于思考而能成事的人共事。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尔》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5)

孔子旁敲侧击子路,这可不是第一次。还有一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叫他们不要不好意思讲,随便聊聊将来打算做什么。子路可真是没不好意思,急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笑而不语

这孔子是笑啥呢?后来孔子和曾晳说了,治理国家要礼让,子路这样我当然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子路刚强亢直,恐怕不会寿终正寝。后来,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颜回,安贫乐道,卓越人才,真是大好人!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大概是颜回了。颜回很可能是孔子的舅舅的孩子,因为孔子的母亲也姓颜。颜回十三岁就拜入孔子之门,因其入门晚,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才智从不外露,被人认为有些愚。其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曾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

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十分简单粗暴。“颜回,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贤德啊!”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英年早逝,到了29岁,头发全白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6)

孔子有时感觉颜回对自己的教诲完全听从,从来也不提出异议便感觉颜回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有时感觉颜回有点愚笨,但仔细体会,颜回的做法对于自己也有很多启发,又感觉“回也不愚”。

颜回受到这么多赞美,应该也和颜回很谦虚,擅长赞美老师有关,颜回感叹圣人微言大义,“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孔子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从论语看孔子育人)(7)

仁与礼,孔子的底线

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是孔子的真性情。孔子讲究仁与礼,除了以上这些典型,孔子还因此批评过冉求。鲁国的季孙氏比周朝的王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要替他四处搜刮民财以增加季家的财富。这怎么能行,于是孔子对学生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可见,这位老师是真的生气了,触碰底线的事情,要坚决反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祖宗的智慧,是该多学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