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8年,拓跋焘诞生于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从小就深受爷爷拓跋珪的喜爱,为什么?小孙子长得帅啊,就像后来康熙喜欢乾隆一样,老皇帝不仅安排人细心照料,还大赦天下,可见喜爱的程度。公元422年,十五岁的拓跋焘以皇太子身份监国摄政,北魏跟其他朝代不同,太子监国摄政不是样子货,那是实实在在的相当于皇帝权利,为什么这么早就监国摄政,原因就是拓跋焘他老爸身体不行,拓跋焘监国摄政一年,明元皇帝拓跋嗣就驾鹤西去,十六岁的拓跋焘即位,北魏迎来了第三位君主。

核心人物拓跋焘(我不仅南征北战)(1)

北伐柔然

当时的北魏,主要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南朝,一个就是柔然。长江以南一致吸引着北魏的君主们,那里有良田熟土沃野千里,还有数不尽的财富和美女,拓跋焘咽了下口水,决定先打柔然,先稳定北方,再直下江南,拓跋焘的领导才能,初现端倪。

公元424年,拓跋焘开始北伐柔然,兵分两路,拓跋焘亲率一军,坐镇柞山,平阳王长孙翰率部于参合开拔,挺进大漠,不久就遇到柔然大将阿伏干,他避实击虚,取得大胜,阿伏干逃遁,但长孙翰也不敢孤军深入,随即班师回朝。次年,拓跋焘又亲率大军兵分五路征伐柔然。

柔然人虽然惶恐,但依然采用"柔然人最擅长的战术"应对,被现代军事迷,称为放风筝,其实这种战术说来也简单,但对于马术和箭术都要求很高,它要求骑兵一边策马飞奔,一边回身射箭,要诀就是不与敌人近战肉搏。而他们显然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柔然的骑兵优势是跑得快射得远,北魏的骑兵优势是跑得更快,射得更远。北魏骑兵一边前进一边射箭,他们心无旁骛一门心思让胯下战马跑得更快,任务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追上柔然骑兵。柔然骑兵一边飞马策奔,一边回身射箭,但他们惊奇的发现,身边多出来了北魏的军队。柔然骑兵立刻大乱。原本既然有序的阵型一瞬间乱成一窝蜂,北魏骑兵冲进柔然阵中肆意砍杀。柔然大败举族远遁漠北。

核心人物拓跋焘(我不仅南征北战)(2)

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

从公元424年到449年,这25年间拓跋焘数次率军北伐。而且打击的对象也不仅限于柔然,凡是与柔然亲近的,一律列入敌人阵营。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胡夏。公元426年,冬至节,北魏军队攻入胡夏皇帝赫连昌的皇宫,就在几个时辰前,赫连昌正跟他的大臣们玩的开心,突然探子来报,魏军来袭,赫连昌仓皇逃出城外。魏军进入皇宫后全力搜索赫连昌未果,便放了一把火,焚烧了宫殿。两年后幸运之神再次眷顾北魏。在追击赫连昌途中,他的坐骑突然跌倒,赫连昌被擒。

核心人物拓跋焘(我不仅南征北战)(3)

公元428年,北魏首都平城皇宫。

拓跋焘:把夏国皇帝赫连昌请上来。

宣赫连昌。

赫连昌:罪臣参见陛下。

拓跋焘:老昌,不必称罪臣,你把三个妹妹嫁给我,你是我大舅子,来人给朕的大舅子看座。

赫连昌:谢陛下。

拓跋焘:老昌,咱们现在是亲戚,你大妹已经被朕册封为皇后,两个小妹也成了嫔妃,你也是皇亲国戚,待遇嘛,以前啥样现在还啥样,今天请你来,朕想跟你再加一层亲。

赫连昌:陛下,可是臣真没有妹妹了。

拓跋焘:可我有啊。

赫连昌:这······

拓跋焘:你这一米八的大高个,长的又帅,我妹妹始平公主温柔又尊贵,你们俩挺般配,朕今天就将妹妹许配给你,封你为会稽公,如何?

赫连昌:谢陛下,一切听陛下的。

拓跋焘:这就好,咱们现在互相的大舅哥,亲上加亲,你就不要想着回去了。

我是郝连昌,拓跋焘这家伙是不放心我才把妹妹嫁给我的,以后有机会我还是要跑。

公元434年闰三月十一日,赫连昌背叛北魏,向西逃走。闰三月十三日,北魏河西边哨将领抓住并杀了他。核实赫连昌谋反的事实后,拓跋焘下令将他所有的兄弟全部诛杀。

好像娶妹妹嫁妹妹上瘾似的,喜欢给人当小舅子和大舅哥的拓跋焘,公元433年,将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纳沮渠牧犍之妹兴平公主为昭仪,公元434年,将西海公主嫁给柔然可汗吴提,并纳其妹为夫人,公元450年,拓跋焘亲征刘宋,在胜利形势下,他主动遣使求和、请婚,这次他倒没有要求要妹妹,而是请求给孙子和亲。虽然拓跋焘联姻并不是纯正,但也并不妨碍他创作短暂的休憩时机。

核心人物拓跋焘(我不仅南征北战)(4)

我是诛杀皇帝记录保持者

宦官,中国历史无法遗漏的人群,北魏有一个宦官保持着中国历史上诛杀皇帝最多的记录者,他便是拓跋焘的宠臣宗爱。像大多数太监一样,宗爱出身贫寒,没念过几天书,整天游手好闲,寻衅滋事,被处以宫刑,不知如何混进了皇宫,还被拓跋焘看中,成了贴身太监,后官至中常侍,也就是传说中的"太监大总管"。

核心人物拓跋焘(我不仅南征北战)(5)

北魏有一项制度就是太子监国,拓跋焘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在他出征的时候他就令自己的儿子太子拓跋晃监国,他是十分信任儿子的,但他担心"太子"这个位置,于是就派宦官宗爱协助太子,说是协助其实就是监视。宗爱则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主,处处刁难太子,太子倒没什么,可太子的两个心腹却跟宗爱争锋相对。等到拓跋焘回来,宗爱就经常在皇帝面前给这两个心腹说闲话,穿小鞋,关键这两个心腹屁股也不干净,经常为非作歹,而且拓跋焘也听闻到两人的一些劣迹,于是盛怒之下,将二人斩首于平城。太子拓跋晃是个敏感的人,以为父亲是要对自己动手,于是惊惧而死。拓跋焘非常伤心,厚葬儿子,谥号"景穆太子"。

吓死了下任皇帝,宗爱也内心惶恐,于是他下定决心干了件天下人都不敢干的事——诛杀皇帝。公元452年,宗爱控制禁军,秘密杀害了拓跋焘,这位雄才大略,统一北方的君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享年44岁。

长子拓跋晃死了,二子拓跋伏罗几年前就去世了,皇三子拓跋翰成了即位人选,不得不说拓跋焘还是有几个好儿子的,拓跋翰文武双全,深得民心。宗爱知道这样一位君主,是不可能容忍奸臣当道的,于是,他控制赫连皇后,对,就是赫连昌的大妹,以皇后诏命南安王拓跋余即位,诛杀了拓跋翰。拓跋余倒是非常好控制,当上皇帝的拓跋余骄奢淫逸,一个多月就把皇宫库银花了个干净,对百姓灾情也不问不顾。宗爱意识到这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拓跋余好像也意识到宗爱要动他,于是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可惜,事情败露,宗爱先发制人,暗杀了拓跋余。两位皇帝死了,两个继承人也死了,朝中大臣醒悟了,再任由这个阉人宦官当道,下一个死的该是自己了。于是羽林郎中刘尼、太子少傅游雅、殿中尚书源贺、尚书陆丽和长孙渴侯等五人密谋,由游雅、源贺、长孙渴侯控制了禁卫军,又由陆丽和刘尼出城迎接十二岁的皇孙拓跋濬,拓跋濬一人宫,刘尼就率禁卫军赶往东庙,抓住了躲在那里的宗爱及其党羽,手起刀落,悉数斩杀,并夷宗爱三族。

杀皇帝记录保持者也终将被诛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