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郑昭花

盛夏又临,几声蝉鸣,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捉蝉听蝉声的趣事浮现在眼前……

在我的记忆中,真正的夏天,是伴着第一声蝉鸣开始的。

记得那时,我村东有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河两岸绿树成荫。河西面有一大片树林子,正是蝉儿的家,也是我们孩童乐园和听蝉鸣的好去处。

儿时在河中鱼,上岸树下听蝉鸣,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听蝉鸣入迷时,能分辨出蝉的声调在一天中大有不同。清晨的蝉鸣孤单而悠长,和声极少。中午时分,骄阳似火,蝉鸣便显得焦燥,甚至有点刺耳。当人们热得大汗淋漓时,蝉鸣更是疯狂喧嚣,响成一片。但到了傍晚,蝉也许疲倦了,叫声有气无力,像极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

记得那时,中午下地回来的男劳力们,吃过饭后,领小孩子们去河边洗澡戏水。然后,坐在树下边乘凉边听蝉的叫声,那真叫“倍儿"爽。

当夕阳西下,我们放了学的孩子,一窝蜂地奔向河边树林,嬉戏打闹,一起听蝉的鸣叫。开始,只有三三两两“知了,知了"的鸣声,那声音清脆且悠长。慢慢地,其它的蝉儿好像受到了感染一样,纷纷做出回应,那气势磅礴不约而同的喧闹声,霎时占据了整个世界。再过三五分钟,蝉儿似乎唱累了,声音由强变弱。但是过不了一会儿,悠扬的乐曲又会重新响彻起来。不少顽皮好动的孩子,不会只满足于听。有的慢慢地爬上了树梢,悄悄地便向蝉儿移去。忽然,正在鸣叫的蝉儿似乎受到了惊吓,预感危险来临,“呼"地一下子飞远了。

对捉蝉未达愿望的孩子,仍不甘心失败。有的找来长杆,把搓洗成的面筋胶在杆头。还有的找来高粱稭杆(那时村里种高杆高粱),把顶头一股节掰开,用小木棒一撑,专找大的蜘蛛网,左一圈右一圈的缠绕,形成自制网。挂面筋长杆选手和持高粱稭杆的选手,展开了粘蝉竞技。不时地听到“响公"(即雄蝉)知……知……的求援声。粘到“响公"蝉的小朋友,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把蝉儿从杆头取下,放在瓶子或小盒子里。还有的小朋友粘到了“哑巴"蝉(即雌蝉),生气地说,你白破坏了我的一张“网"。一甩手扔在了地上,雌蝉在地上扑楞了几下就飞走了。

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二年级,中午头捉了一只“响公”蝉,爱不择手。回家后,找了娘的一根长头发,拴住蝉的前腿 ,就带到了学校。怕上课它叫,课前我把座位的旁边,挖了一个小洞(因那时农村的教室都是土打的地面),把蝉放了进去,头发露在外边。然后,把预先找来的小木棒棒,在洞口边摆好,盖上几片小树叶,把挖出来的新土填上,然后划拉几把旧土再洒在上面。到了上自习课时间,我若无其事的看书写字。但上课不足一刻钟的时间,班主任老师来回踱步触到了露在外边的头发,蝉儿发出了低沉的哀鸣声。老师越发的好奇,来回脚步更频了,后发现了秘密。我心里顿感鼓点似的紧张,但还是强装镇静。忽然,我的同桌发出了一声喊:“不是我,是她!"(指我)她喊的目的是怕老师冤枉她。因我埋蝉时,被她看见过。我也没说话,只是瞪了她几眼,她就低下了头。这时,老师也不来回走动了,回到讲台一边去了,我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但下了自习课,老师掏出了“知了”给我。接着批评我说,你是班干部和少先队的中队长,你得以身作则,带头做出榜样,好好学习才是,不能玩的过分。今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把在家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听课。说完老师就离开了,再没过多的批评我。虽然挨了批评,但我还是舍不得把那只“响公”蝉扔掉。又用手捂着带回了家,把它轻轻地放在小盒子里。不时地过去逗逗它,听听它的鸣音。

日月更迭,岁月流逝,儿时那份听蝉,捉蝉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年的春末我回故乡时,不自觉地漫步于村东,想找回儿时的印记。但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村东的小河靠东移了,大树林子不见了。只有筑起的河堤绿带和新修的桥梁映入眼帘。原树林子变成了田地,嫩绿的麦苗向我点头微笑。我站在桥头,凝思着过往。

我曾经充满欢声笑语戏耍的地方现在虽都变了样,但我还是仿佛又听到了声声蝉鸣在耳畔回响。那一声声悠扬动听的蝉鸣叫声,童年的乐趣再次萦绕我的心头……

幸福时光中的古镇物语(流金岁月故乡里的蝉鸣)(1)

作者简介: 郑昭花,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网络平台刊发,五莲政法系统退休干部。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幸福时光中的古镇物语(流金岁月故乡里的蝉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