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在缓慢地退潮,生活却远未恢复常态。但人们已经各尽所能地让生活步入正轨,甚至孩子们也在逐步适应一种新的学习生活——

每天早上,我儿子都会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自觉地打开电脑,登录ZOOM平台上网课。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他庄重地站立着,举起右拳,表情严肃地进行网上升旗仪式。随后,一天的网课开始,孩子们与班主任在互动课程安排,回答问题,秩序井然。

事实上,每一天,这样的一幕正在亿万个家庭中上演着。数以亿计的国人在家中“隔离”疫情,远程办公对恢复生产作用巨大,特别是教育行业更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1)

对于前面提到的ZOOM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商业机遇。在美股熔断,一片哀鸿的资本市场上,绝大部分企业都因为经济下滑而受到重创,它却成为极少数股价逆势上涨的公司之一。

“蹭蹭蹭”地上涨!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ZOOM股价一扫2019年上市后一度出现的颓势开启了新一轮暴涨。目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涌入ZOOM。

其实,ZOOM并非一夜就冒出来的。在视频通话领域,ZOOM的竞争对手都是江湖高手,包括:思科Webex、微软Skype、谷歌和LogMeIn等。而且,亚马逊和Facebook都“已经在过去或者将在不远的未来,在视频通信工具方面展开投资。”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2)

2019年4月 ,ZOOM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上扬至100多美元,这标志着视频会议市场进入新一轮的角逐:云视频会议时代。但由于财报不及预期,及估值水平过高,随后被抛售,股价又跌至60美元附近。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3)

进入2020年,ZOOM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在疫情蔓延之初,尽管已经紧急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全球各地的远程办公需求做了技术准备,但当危机快速爆发的时刻,ZOOM工程师所提供的服务器数量还是达到了他们最初预计的十倍,远超预期。

需求拉动成长!仅仅在2020年第一季度,ZOOM的月活数就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月活总量。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师指出:“从今年初,ZOOM新增的月活用户达到了2019年同期的2.5倍(64万:220万),所以,即使只实现相较平常付费转化率的一半,这也仍旧会为ZOOM带来74%的付费用户年增长率。”这就是为什么在美股惨遭熔断的连番打击之际,ZOOM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4)

难怪有投资人用诗化的语言感叹:“这根本不是普通的上涨,这是‘蹭蹭蹭’地上涨!”

他们是如何获客的?

认真分析一下:无论行业所属,远程办公中的虚拟团队,均需要通过协作来完成工作,所需得通讯工具无非是:电子邮件、聊天工具、语音通话和视频。

ZOOM的技术沉淀了多年,基于其视频会议服务的易于使用,能够很好地支持移动设备,对小团队来说也比较经济实惠,因此吸引了广泛而多元化的客户群体。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5)

与竞品公司不同,ZOOM凭借简单可靠和富有效率的跨设备、跨团队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广大企业用户的喜爱。ZOOM的增长渠道包括:合作伙伴、内建分销机制、社交广告、博客和举办大型活动ZOOMtopia等。客户覆盖了世界500强公司的1/3和美国前200所大学的90%。

最关键的一点是ZOOM“面对面”方式的高清视频会议降低了门槛: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就可以实现便捷的沟通,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开会。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6)

一旦,人们使用过了这款产品并为其便捷所吸引,人们就会默认ZOOM产品,愿意再次去使用它。其口碑效应,不需要花费一分钱进行宣传。

用ToC的方式对待ToB市场

作为云视讯的龙头公司之一,ZOOM作为5G后周期的确定性应用场景之一,有望加速整个产业的进一步推进,整合。

据IDC预测,包括视频会议、语音聊天、内容共享等在内的移动办公与协作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430亿美元。而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传统视频会议 云视频会议)的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71亿美元,驱动视频会议市场增长的主要来源便是云视频会议行业的增长。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7)

仔细分析ZOOM的商业模式,不免感到奇怪,ZOOM聚焦于远程会议这个非常细分的行业,商业模式也很简单,就是会员费,也没有太多特别的收费项目,二级市场却给予其54倍P/S、接近4000倍P/E高估值水平。

那么,ZOOM做对了什么?在ZOOM出现之前,远程会议市场一直是硬件导向,大部分玩家通过在会议室安装不同的硬件,来实现远程传输。而即便是安装一套小型会议室系统,往往也要花费高昂的硬件成本;据J.P.Morgan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全球1900万会议室中,只有不到4%的会议室具有视频功能。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8)

相比之下,设置基于iPad、手机端的ZOOM Room或是带商用相机的电视仅需几百美元,再加上每月几十美元的ZOOM Room的订阅费用。使得ZOOM的体验有足够的价格优势。并且,ZOOM还采取了免费策略——让用户免费使用40分钟,这一招可谓是剑走偏锋——因为有研究证明,通常的会议时间一般为45分钟。ZOOM就是这样拿下客户的“第一次”。

以ToC的方式来看ToB市场,ZOOM顺应了由员工使用,再到影响企业采购的大趋势,这改变了以前自上而下的采购模式,同时免费策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多数高增长的SaaS公司都伴随着巨额亏损和现金消耗,但ZOOM不仅盈利,还产生了正向的现金流,这在SaaS领域非常罕见。

性价比高是市场扩容的铁律

说到底,ZOOM是靠产品打天下的。虽然是典型的SaaS模式,但ZOOM的突破之路是从C端开始,针对C端的产品首先需要性价比高。即:要做到便宜和免费。

ZOOM的界面设计极致简洁和易于使用,任何用户都可以作为C端个人用户注册,免费策略加速了这个过程:ZOOM在一家公司中的渗透,就像是泉水的涌流一样——往往是从某几个小部门开始,以个人账户自发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部门,最终由公司集中采购。ZOOM的用户增长本身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9)

基于ZOOM自下而上的销售策略,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在Uber的案例中,因为同为互联网公司,基因文化很契合,Uber于2014年在整个组织中部署了ZOOM,Uber每年都增加数千个ZOOM账户,以适应其快速的全球扩张。

“大市场小玩家”和“小市场大玩家”

ZOOM公司的价值观也很有趣,就一个字“Care”——关心。ZOOM创始人袁征(Eric Yuan)说,ZOOM就是要做简化,一个公司最怕的就是越做大越复杂。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10)

ZOOM成立之初,袁征的第一个想法是:我要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每个公司的愿景和使命都不同,在袁征眼里,最重要的还是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所以,袁征想好了,自己要做的企业应该是那种“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很想去上班的公司。”

袁征这人很有点意思。他出生在泰山脚下的泰安,小时候一大爱好就是看书买书。比当当网早了很久,在1996年的时候就想在网上卖书,他大概是第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中国人。

袁征到美国打工的经历也很不容易。他曾经先后8次被拒签,直到在第九次签证申请通过后,才在1997年8月到了美国,开始在WebEx工作,并成为其创始工程师之一。从工程师到副总裁,袁征在 WebEx工作了14年。2007年,思科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WebEx。袁征有了创业的想法。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11)

2011年,40多名工程师跟随他离职创办了ZOOM。袁征说,当时离开Cisco做ZOOM,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理论上讲花了十几年时间和心血做WebEx,客户应该比较开心,但实际上在2011年,每次去拜访客户,都发现没有一名客户是开心的。

“一个月后,ZOOM成立了。随着硅谷的朋友、李嘉诚、红杉资本等资本的进入,ZOOM也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据说,ZOOM的雏形,还与袁征上世纪80年代的经历有关。那时还在读大学的他,因苦于与女友漫长的“异地恋”而萌生开发远程视频软件的想法。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12)

每一个赛道和不同的商业模式,都需要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策略。有人把生意分为三种,“大市场大玩家”、“大市场小玩家”和“小市场大玩家”。袁征的ZOOM肯定属于第三种。ZOOM从事的是纯SaaS业务,毛利率保持在80%以上的水平,不能说是个小市场,应该称之为:细分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这个大玩家正在翻云覆雨。

“小而美”与“无摩擦”

都说ZOOM非常了解客户需求,——ZOOM把80%的技术放在中国开发,20%核心技术在美国开发,中国团队的平均工资远低于美国——但它最了解的其实还是企业采购软件决策模式的变化,那便是由个人反推企业,在云时代,这将越来越普遍。ZOOM的推广模型也证明了这一点。

好公司的两个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这是护城河,决定利润率;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这是可复制性,决定销售增速。 对于中国的广大创业者来说,做的好和能反复做,其实是值得仔细推销的学问。

zoom的未来(ZOOM做对了什么)(13)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反过头来看,也许,ZOOM招股书里就藏着成功的秘诀。在其中,多次强调了“frictionless”(无摩擦)这个词。ZOOM的所有产品都围绕这个词设计,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

如同一场好的视频会议没有卡顿,整个过程顺滑、“无摩擦”一样,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小而美”的公司立足市场的决胜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ini创新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