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的最直接印象,来自于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很多人在这书上看到了青春,爱情,世故等等,可是,他们说的这些我都没看到,只知道这书引爆了我的荷尔蒙,并把它归入《灯草和尚》《少fu白洁》《废都》(没人管我我能凑满5000字)系列进行收藏。在此,向宿舍的垃圾桶致以八一的问候!

然后就是连炸油条大爷都会哼几句的“成都,带不走的是挣扎的自由”,瞬间玉林路的小酒馆,春熙路的转角处就火了。特纳闷,怎么就带不走了?怎么就挣扎了?哦,如果把“成都”换成“老婆”,一切都通畅了,那是一个男人最后的倔强,共鸣啊!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1)

春熙路

还有那独具辨别力的川普,恩,不是特朗普,是四川普通话,目前能够在抖音快手上与东北话争个高低的地方语种,也就只有四川话了。“你个瓜娃子,我日你个仙人板板,你晓得个锤子噻,哈戳戳滴龟儿子”,就这些话,我觉得跟人吵架都会笑出来,如果是个风情万种的川妹子说这话呢?是不是特销魂蚀骨?更可爱的是,和东北话一样,成都呆久了,一样偏得妥妥的。我一战友老乡小廖,退伍后来这里做生意,娶了个川妹子,这次见面才发现,胡建的标签就这么给撕了换成了大四川。

再加上成都的“慢”节奏。这个“慢”,也有点误解,肯定不是属于那些写字楼精英的,而是属于四川土著。用小廖的话说,30块钱能整一天。10块钱租张躺椅,10块钱午餐包子,10块钱盖碗茶,摇着蒲扇,一嘬嘬一天。公园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拖家带口的躺那儿,这小日子过得……巴适滴很。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2)

巴适滴很

不得不说说采耳。成都的大街小巷,有人的地方就有采耳师傅,而且很多还是美女技师(别想歪)。拿着几根微型刀枪剑戟,摆上两张靠背椅,就这么开张了。虽然说我觉得耳朵这玩意儿挺隐私的,但架不住诱惑,也坐下来试了一下。随着小棍子渐渐深入,小心肝扑通扑通的加快,生怕手一抖,世界安静了。然后轻轻的搅拌,深入浅出几下,再偶尔换个工具,各种动作又来一遍(别拉我,我还能写……)我觉得耳朵是我的G点,一边提心吊胆,一边浑身酥软,哎呀,好讨厌……从此,街上看到美女在那边被采耳时,我都能脑补出几个G的种子。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3)

瞬间高潮

对于三国,算是东亚文化圈里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了。少时读三国,总觉得义愤填膺,意犹未尽。等到中年读三国,看英雄的角度又不一样了。所以这次来蓉,也是特地过来凭悼那让我背前后出师表背得欲仙欲死的人。武侯祠实际上是汉昭烈帝庙,刘备的陵墓就在这里。作为帝陵,这个陵墓的格局就很小了,也说明当时的蜀汉只能算是中原王朝的割据势力。祠里供奉着蜀汉各个时期的高级官吏,塑像则是清朝时期重塑的。我特地跑去找了我最爱的锦马超。我了个去,是不是大辫子对我大汉男儿的帅气理解不能?世代公侯、银甲白袍、容貌过人、姿仪出众,打的老曹满地找牙的骠骑将军,五虎上将之一,竟然被塑成了一白脸小胖官吏,看起来跟我们领导似的,泪目……(不放照片了,心里蓝兽)

不予评价三国各英雄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三国,选个自己喜欢的就好。祠里还供奉着刘谌,老刘家最后殉国的皇族,一句定场诗概括: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川人从不缺血性,或者说,川人是家国观念最强的群体。古有明末大西军意图力挽狂澜于微末,虽功败垂成却在汉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大西军的主力就是川人和秦人。近有壮士出川抗战,打下了“无川不成军”的名号。从出川作战到抗战胜利,川军参与了大大小小所有的战役,用最差的装备,用最强的意志,用最多的血肉,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4)

出川抗战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5)

前赴后继

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心中的圣地。向无数前赴后继奔向战场的川军们致以后辈的军礼!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6)

阵亡将士纪念碑

怀着敬畏的心情,把死字旗的内容体现出来:“(左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右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成都过往故事(现实轻薄了历史)(7)

死字旗

劝君少看抗日神剧,多看看《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次本来还想看看能不能见到我的通信员棋哥,无奈造化弄人,他在宜宾,没办法上来,甚是无奈,还好,看到了我那在拉萨服役的战友小冯,喝着小酒聊着家常骂着领导,真爽!

这座2000多年的古城,承载的东西又岂止这些,可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以后的以后,我们的后代还记得吗?那厚重的历史,会不会被现实狠狠的扇了一记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