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姿 环保信息中心

花费六年时间拍摄,纪录片《黑熊森林》9日终在院在线映,传说中的台湾黑熊跃上大屏幕。

黑熊是故事核心,但《黑熊森林》并非生态纪录片,贯串影片的灵魂,是黑熊生态研究学者黄美秀,与她的研究伙伴——布农族巡山员林渊源,落地走入林间,在中央山脉里的「寻熊记」。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训练、个性截然不同的人,在寻熊过程中,所经历的合作、冲突甚至生死与共。

黑熊科学研究(当原民智慧遇上科学研究黑熊森林六年记一段寻熊情)(1)

黑熊森林纪录片,正在全台院在线映中。图片来源:黑熊森林制作团队

传统与科学交织的火光——黄美秀与林渊源的寻熊记

故事源自1997年至2000年,黄美秀首度进入中央山脉的大分地区,进行台湾黑熊野外研究期间写下的手札。这些纪录先以《黑熊手记》之名出版,后来再版为《寻熊记》。

2006年,导演李香秀听闻黄美秀的事迹,也首次意识到「台湾有黑熊」。2010年,从未拍过生态片的李香秀决定拍摄山林纪录片,并展开田野调查。2011年底,正式展开漫长的拍摄。

布农族巡山员林渊源(左)与黑熊研究学者黄美秀(右)是寻熊记的好搭挡。图片来源:黑熊森林制作团队

黄美秀曾这么写道:「自己的逻辑跟这近十年来所受的科学训练,在这片依自然法则运作下的丛林,以及非科学、非主流范畴的大哥面前,正受着严苛的挑战与考验。」当时她初识林渊源,大概无法想象这考验,日后将让她经历生死一线间。

两人后来多次合作,困顿环境中有不少磨合,但以发生在土葛崩壁的事件,最是惊心。当时,林渊源原以传统习俗为由,反对延后行程,但他依旧陪着一心寻熊的黄美秀留下来,途经崩壁时,黄美秀被石头砸到,险些跌落山谷,林渊源始终不离不弃,试图将黄美秀拉回。

这段骇人的经历,李香秀以动画重现屏幕,黄美秀回顾当时,「你说没有影响是骗人的,对我自己也有启发,就是,人不可以太...在山上要低调,不可以太自负。」

「我认定这个人救过我,他将会是我一辈子的大哥」,这件事发生在2000年冬季,至今,大分的研究环境已有改善,人事已非,但生死与共的情义仍留存在黑熊森林中。

不入深山,焉能寻熊——李香秀的寻熊记

《黑熊森林》围绕在寻熊,即便故事以人物为主轴,但没有熊的「黑熊森林」将是何等遗憾。然黑熊数量非常稀少,山林辽阔,想拍到黑熊是可遇不可求。「从来没有人预期我会拍到熊,从来没有。」李香秀说。

随着台湾黑熊在水中打滚的彩色画面出现在大屏幕,李香秀证明她做到了。六年守候,她捕捉到许多黑熊的精彩画面。

黑熊科学研究(当原民智慧遇上科学研究黑熊森林六年记一段寻熊情)(2)

制作团队2011年年底在大分地区与台湾黑熊的奇遇。图片来源:黑熊森林制作团队

无论怎么以文字形容黑熊爬上树梢吃果子,都比不上一个真实画面。例如一不小心从树梢滚下的可爱模样、对着自动摄影器材充满好奇与不爽的黑熊,最终成功扯下器材,或是看着绰号「米奇」的黑熊,用牠两只米老鼠般的熊大耳对准屏幕,观众的嘴角就都不自觉地上扬。

黑熊科学研究(当原民智慧遇上科学研究黑熊森林六年记一段寻熊情)(3)

(画面取自黑熊森林影片) 树上的果实是黑熊很重要的食物来源,失去了爬树的利爪, 黑熊只能无奈地仰望树冠, 悲伤离去。图片来源:黑熊森林制作团队

这些画面得来不易。回想2010年,没有山野经验的李香秀初次跟黄美秀研究团队进去大分时的状况,她形容自己「很狼狈、惨不忍睹!喘得跟侦测犬一样。」

「也有人劝我走到瓦拉米就好,那我还拍什么?」在接下来的六年,李香秀进入大分27趟,三趟与黄美秀研究团队同行,其余虽然也有志工、摄影师随行,但更多时候,都是她亲自去绑自动摄影机,一次次的调整角度,并坚持等待动物入镜。

「我花很长时间,一次次去克服恐惧感、陌生感。」镜头背后,未尝不是另一场属于导演的寻熊记。

黑熊科学研究(当原民智慧遇上科学研究黑熊森林六年记一段寻熊情)(4)

黑熊森林导演李香秀花费六年时间,深入山区拍熊。图片来源:黑熊森林制作团队

用生命与故事记录土地

《黑熊森林》是李香秀的第三部纪录片,从描述在地历史的《消失的王国——拱乐社》到海洋故事《南方澳海洋纪事》,到《黑熊森林》。李香秀戏称,这是包山包海,拍完海,就来拍山。

但不经意间,她也流露感慨,「我们对自己踩踏的土地太不了解」,选择拍《黑熊森林》是有使命感的,甚至越拍感觉越强烈,「连生命都可以不要的感觉」。

至于这使命是什么?她笑笑,未说明白。或许,看完纪录片的你能找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