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晋文公谲(jue)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宪问篇

《论语》宪问篇主要记载孔子和其弟子对 修身做人之道 的讨论以及对古人的评价。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两个君主,两人都完成了“富国强民,称霸诸侯”的大业,然后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却是两个极端。

孔子谈齐桓公(为什么孔子评价)(1)

从字面意思来看,孔子认为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孔子为什么如此评价?让我们从齐桓公、晋文公两人的言行分析。

齐桓公(名小白)自继位后,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对内整顿朝政、进行改革,对外则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夷狄这些经常侵犯中原的游牧民族。有了“大义”的名号,齐桓公有了争霸的正当理由。

齐桓公在继位之前有一段经历,逃亡途中谭国对他不礼,后来他出兵灭掉了谭国。鲁国对争夺国君之位时帮了齐桓公的弟弟,桓公后来也出兵教训了鲁国。齐桓公举行诸侯盟会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出兵吞灭了遂国。

这是齐桓公“争霸”的黑历史,但是大多时候,齐桓公也确实在做“尊王攘夷”的事情并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孔子谈齐桓公(为什么孔子评价)(2)

当时,西北的戎狄不断进犯中原各国,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卫国、邢国打退异族入侵,保卫了中原华夏。对于不敬周天子的宋国、楚国,齐桓公也率领诸侯出兵讨伐,对于受到侵害的邢国卫国,齐桓公也出钱出力帮助重建,可以说齐桓公的“诸侯之伯”十分称职,诸侯们也都十分尊敬他。

我们前面的文章大器晚成晋文公!颠沛流离十九年,六十五岁霸业成!(下)说过,晋文公(名重耳)和弟弟夷吾在经骊姬之乱甄嬛直呼内行!骊姬离间计大败六子,扶亲子上位时逃亡到别国,后来国内大臣拨乱反正,首先派人来请重耳继位,重耳担心国内局势混乱,拒绝了使者,于是晋国请了夷吾回去继位。后来重耳回国从夷吾之子(重耳侄子)手中夺回君位,这其中固然有夷吾不得民心的原因,但是不辅佐新君而行夺位之举,是不符合周礼的。

孔子谈齐桓公(为什么孔子评价)(3)

晋文公在一干臣子的辅佐下,同样很快使国家强大起来,同样奉行“尊王攘夷”,同样开始争霸。

孔子谈齐桓公(为什么孔子评价)(4)

这个时候,齐桓公去世,齐国逐渐衰落,能与晋国抗衡的只有南方的楚国。晋文公想征服楚国,在缺乏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依然开战,而且通过打击楚国盟友郑国的手段挑衅楚国,并且用阴谋打败了楚国。

接下来就是晋文公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战胜楚国之后,他举行诸国会盟,诸侯们迫于无力不得不来,他竟然以臣召君,命令周天子参加会盟,欺凌天下共主,史书无法记载这件事,于是讳称“天子到河阳巡视”。

对于《论语》中的这句话,朱熹批注说“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显而易见,朱熹认为两人举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都心怀不正,但是齐桓公确实做了这四个字,以德行取得诸侯尊敬;而晋文公诡计胜楚,以武力要挟诸侯会盟,且胁迫周天子参会,这大概就是孔子批评晋文公,说他谲而不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