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典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转自8月4日经济窗微信公号,原标题为《货币主权视角下的拉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与巴塞尔协议(拉美和东南亚暴发的金融危机与货币主权有何联系)(1)

内容简介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时期;推动金融开放是深化改革、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但是,金融开放需要同时巩固加强货币主权的建设用以防范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风险。本文主要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拉美、东南亚国家在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后经历的金融危机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其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围绕金融自由化进程、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展开论述,揭示强化货币主权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必要性。

首先,笔者回顾了拉美国家在20世纪中叶制定的“代替进口工业化”战略。一些国家在短时期内依靠国家投资和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爆发式增长,却最终未能实现贸易自由化,摆脱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拉美国家政府过度依赖外债刺激经济增长。随着美元加息,大量资本从拉美回流美国导致其无力偿还债务,在放弃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后,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金融危机的历史。同时,本文回顾了1997年至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着重介绍了泰国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以及国际对冲基金做空泰铢导致的货币危机。

此后,本文的第二部分进行了金融制度的比较分析。本文在回溯历史后总结出:一、过快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将导致政府干预微观金融的能力弱化,大量资本得以自由进出。然而,国家金融监管能力却因为法令制度颁布的滞后性和执行端的缺陷而被削弱。二、僵化的固定汇率制度将导致国内经济政策受助于盯住国家的政策。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经济结构的差距会使得本国货币面对锚货币国家经济发生变化是疲于应对。三、当国家选择实施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而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时,如果开放资本账户,资本的自由流动会冲垮固定汇率制度。当国家外汇储备不足时,如果本币被做空,央行将无法及时干预维系固定汇率制度。此外,美元加息会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全球资金面紧张,引发金融危机。作者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一、货币主权弱化是新兴经济体触发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二、建立强大的货币主权是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三、强化人民币主权是构建新兴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

主要贡献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往学者习惯于关注某一个特定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后果,本文立足于金融制度的比较,洞悉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笔者分析涉及的国家采取工业化的方式各不相同(出口加工或进口替代),但是它们共同经历了金融自由化削弱货币主权的过程。第二,本文以史为鉴,结合已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此之上推陈出新,寻求历史实证和政策建议。本文强调了货币主权对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性。

政策启示

第一,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经济利益,免遭美国政策风险对我国国家财富的侵蚀,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我国货币主权,多样化央行资产配置。第二,我国需要重视培养货币主权和金融控制能力,把握好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节奏。完善与金融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第三,我国要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发行货币,坚定实施清晰透明的货币政策规则,力求形成人民币发行的“中国锚,”形成金融促经济,经济强化货币主权的正向循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论文框架概览

金融危机与巴塞尔协议(拉美和东南亚暴发的金融危机与货币主权有何联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