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曾从此入海,留下废黄河故道,千里淮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几十米河道并排,也在此一起冲向大海。由此这里形成广袤沿海滩涂,盛产一些特色海产品。尤其被当地人称为屎螺的黄泥螺,物如其名,没一点嘴上功夫,是不敢吃的,它壳薄易碎,吞吐含沙,肉屎同壳,在潮汐起落的滩涂泥沙中生存。

黄泥螺全身都能食用(民间自古吃黄泥螺的传统)(1)

泥螺营养丰富,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它还是一味中药,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的功能。

不过,食用泥螺一定要注意清洗和杀菌,它们大多栖息于浅海涂泥地,很容易受到生活废水的污染,有可能带有肠道致病菌。

虽然在酒醉或盐腌以后,会起到一定的抑制和杀菌作用,但加工、贮藏和食用仍需注意卫生。

黄泥螺全身都能食用(民间自古吃黄泥螺的传统)(2)

泥螺的体内含有脱镁叶绿素(又叫嗜焦素),有些人食用后,遇阳光照射,体表会生出红疹,脸部和手、足也会出现水肿、奇痒现象,3天~7天后才会逐渐痊愈,这是脱镁叶绿素过敏中毒反应。凡是属于这种过敏体质的人,不能吃泥螺。

新鲜的泥螺,可以做泥螺汤,也可以做葱油泥螺,味道鲜美。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习惯将它做成腌泥螺来品尝,最常见的做法是生腌醉泥螺

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吃黄泥螺的传统。尤其是经过醉制、腌渍的醉泥螺,膏溢壳外,莹若水晶,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可久藏,是佐餐的佳肴。而浙江的宁波则是食用黄泥螺的典型代表地。龙山似乎又是其中的代表。

清代文人谢辅绅在《蛟川物产五十咏·泥螺》中说:“瓮头粘腻卤牵连,借箸前来向带涎。惟有桃花名独冠,肯随流水到蛟川。”泥螺春天繁殖,夏天成熟,多栖息在泥涂较软、咸淡水交换活跃和风浪相对较小的低潮位滩涂。澥浦与龙山一带的海涂背风向阳,适合泥螺的生长,泥螺壳呈黄色,特别肥美,俗称“龙山黄泥螺”

黄泥螺全身都能食用(民间自古吃黄泥螺的传统)(3)

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随潮而来的泥螺在海涂里栖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带有不少人靠海涂谋生,俗称“涂民”,他们背上泥鳗船开始下海涂去拾泥螺。泥鳗船是涂民在海涂上行走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双手握住泥鳗船中间上方的扶手两端,一只脚踩在泥鳗船上,另一只脚在泥涂上向后蹬,泥鳗船就能快速前进,小船上还可以载一个人或100多斤重物,小巧玲珑,滑行如飞。

【主料】:泥螺

【配料】:盐、黄酒、白糖、生姜

【做法】

黄泥螺全身都能食用(民间自古吃黄泥螺的传统)(4)

第一步,将从滩涂中捡来的泥螺仔细地洗一下,接着,任由它在桶里爬呀爬,等泥螺头慢慢爬出来,它会把吃进去的泥土都吐出来,然后再反复淘洗干净;

第二步,挑选体大壳薄、腹足肥厚的无破壳泥螺,先在其上撒一层盐,第一次不可太咸,否则会导致泥螺个头缩小,肉质发硬;

第三步,过一个晚上再撒一层盐,倒入适量黄酒(也可以到食用时再放),然后装入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