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一直行走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路上。自公元前497年起,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国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漫长的旅行,有风雨、有冰雪、有盗贼、有疾病,后来他们形同乞丐,连孩子们都在嘲笑他们。在抵达郑国时,孔子与弟子走散,路人描述孔子的形象:如一只丧家之犬。

孔子所坚守的“仁爱礼教”到底是理想还是梦想?

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孔子问一众弟子:“我为什么会落魄到如此地步?”

子路从自身找原因,说:“也许我们的德行不够,也许我们的智慧不够。”

孔子说:“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会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智者就能畅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

子贡答:“夫子的学说太宏大、太渊博,没有国家能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吗?”

孔子说:“不好好修习学问,反而降低自己去迎合,这样不是君子所为。”

颜回说:“虽然我们不被天下接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没有修好君子之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修好了没被当权者采纳,是当权者的耻辱。”

孔子自嘲地笑了,也只能用阿Q精神这样激励自己。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周天子的绿荫下繁衍有一百多个诸候国,天子衰微,诸候国奉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贤明的君王都急于找到一味良药,让自己迅速长成巨人。孔子“仁与礼”的治国安邦之道,只是儒家平和温暖的理想,不是病人急需的一剂速效药,必定被当政者所抛弃。

孔子以及弟子的故事(孔子三问弟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