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考历史复习手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历史复习手册(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手册

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考向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

核心突破

1、夏朝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转折点。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

2、商周

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西周制度与文化建设

①进一步完善宗法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创立分封制。分封制前所未有地强化了中央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从方国联盟体制走向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过度环节。

③建立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

3、春秋战国

周王室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混战,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封建官僚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知识梳理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夏初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2、灭亡: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3、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①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②传承方式: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③特点:保证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④影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我国氏族社会的瓦解,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这一更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该制度一直延续到1912年,影响深远。

二、商朝

1、建立:大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商朝前期频繁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殷朝。

2、灭亡:商王朝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出现政治危机。崛起于西部的周在周武王领导下举兵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在牧野一战中,击败商,商灭亡。

3、政治制度

①夏商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③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4、政治的特点:

①是以商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③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西周。

2、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战争连年,国力贫困。公元前771年,西方犬戎乘周朝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分封制

(1)目的: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邦建国”、“封建制”。

(2)内容:①周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住地。

②分封对象: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燕、鲁、晋、卫、吴)、功臣(齐)、先代贵族(宋、陈、许、楚),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不婚)。

③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五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封果内的土地,原则上诸侯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或转让。诸侯自留部分土地归己所有 另一部分赐给他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土地给士,士再分土地给庶民耕种。诸侯在国内行使君权。

(3)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③纵向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④横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4)评价: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技术推广、交通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区域。③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④有利于打破殷商时代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为未来向地缘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华夏族的生长聚合。⑤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趋势,王权衰弱。⑥诸侯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从属于周王,产生一种离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⑦重亲缘而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

4、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也是规范社会秩序和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2)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制。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特点:①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宗法分封只确保嫡长子的权益,庶子逐渐被推向社会下层,大夫以下的后裔很难确保贵族地位。③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4)评价:

积极:①对当时影响

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主地位至尊 权力至大)。

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形成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的风气,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局限: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宗法制走向崩溃但宗法制的影响长期存在,如当今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重男轻女,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5、礼乐制

(1)含义:礼是典章、礼节、规范等。即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有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乐指音乐、舞蹈、歌咏。

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目的: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

(3)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实施法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解决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6世卿世禄制度

(1)含义: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务。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受所封的土地及其收入。

(2)废除:商鞅变法

7、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国与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2)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王畿,诸侯国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不是中央集权,是统一的地方分权。

(3)从天子到诸侯、大夫、士都按照宗法制原则解决接班人和土地再分配问题。用血缘关系解决继承问题,形成了贵族政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非贵族阶层没有获取权位和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4)西周制度还形成了中国人的亲戚观念。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以礼乐制度为工具,在思想上强化王权

经济

核心突破

1、农业:早期农业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商周时期的石器助耕,农业生产组织是集体耕作,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周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知识梳理

一、农业

1、原始农业,中国是农业发源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即出现农业。且有地区差别(南稻北粟)。神农创制耒耜,教民种植,使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的发展。

2、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多(稻粟―五谷);耕作技术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工具),作物产量增加(酿酒业出现);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4、土地制度:井田制

(1)历程: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性质: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3)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那时土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分“公田”和“私田”。“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用,“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

(4)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巩固西周统治,使我国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

(5)瓦解:

瓦解的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成为私田。

其次私田大量增加,公田日益减少,井田上的劳动力也日益减少;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鲁国初税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制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二、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制造业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1)原因:“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礼器和兵器)

(2)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品种多,数量大(礼器代表权力和秩序);产品质量高;商周铸有文字;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

2、纺织业: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商代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周礼》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3、陶瓷业:商和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管理制度:工商食官

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春秋战国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王室衰微,导致工商食官制度衰落,战国后期彻底完结,但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都市;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加,可以看到流通骨贝和铜贝的情形。夏商周的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周道路沿途设有旅社,并建立了邮驿制度。

文化

核心突破

历法:夏朝出现《夏小正》,商朝改为“殷历”。

知识梳理

一、文字

1、图画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图画文字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比较成熟的文字。1899年的秋天,皇家大学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有奇奇怪怪的刻划,这些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遂被称为“龟甲兽骨文”,后简称为甲骨文。甲骨卜辞除记录大量人文资料外,也是部包罗万象的科学记录,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农业、医学、数学、生物、交通等。

3、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铜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二、文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做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评价:①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②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③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④具有社会教化功能⑤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⑥对研究周和春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