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正式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当然是要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土洋结合"。所谓"土洋结合"的出处还是要说到凌叔华的《古韵》。其中有一句说道"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漫步街头,西式或土洋结合的简陋店铺比比皆是。"这便是"土洋结合"的发端,土洋结合和"中西和璧"都有"本国的和外国的结合起来"之意;但土洋结合是指"本国或本地";可以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不一定是中国;而且没有说明"结合"以后所产生的结果如何,到底是好是坏都是不得而知的。可是这"中西和璧"就不一样了。这"中"即中国;中国的和西方的结合起来;而且"合璧"说明了结合以后的效果极好,产生了许多让人赞叹的结果。当然,本文的"土洋结合"是完全和"中西合璧"一个样的。所以,题目改成"《白毛女》是怎样做到'中西合璧'的"也是完全可以的。为了方便行为叙述,笔者有义务和责任和大家稍稍聊聊《白毛女》这部作品和它背后的一些作品背景: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1)

《白毛女》

《白毛女》的故事说的是: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

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

我不死,我要活!

我要报仇,我要活!

划不尽我的千重冤、万重恨,

万恨千仇,千仇万恨,

划到我的骨头--记在我的心!

——《白毛女》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2)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而风靡一时,甚至在蒋介石所控制的国统区都广受好评。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3)

这样一部有着强大向心力的作品,为什么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喜爱,并且不仅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喜欢,身处非底层的观众也喜欢看;甚至到了今天不仅中国人民喜欢看,就连世界人民都爱看。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日本东京南青山松山芭蕾舞团的演练剧场举行了新编大型历史史诗《白毛女》的公演。 电影《白毛女》1952年流传至日本后,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然而,不同社会阶层对《白毛女》的理解各有偏重。左翼知识分子及产业工人更多地从阶级意识、革命理想出发,希望日本也能效仿《白毛女》中展现的通过武装斗争获得独立的道路;农民阶层则从自身经历出发,将其视为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我们知道"艺术是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又是无国界的",《白毛女》为什么能够获得中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呢?除了自身作品的优秀,题材的深刻,在很多方面它做到了"土洋结合"。

那么究竟《白毛女》有多土,《白毛女》又有多洋呢?

《白毛女》到底有多"土"

笔者还是要强调这个"土"字,完全没有贬义的意思,笔者要强调作品本身的中国本土特色。所以,这个"土"字必须理解成中国的特色。

1

在《文言文启蒙读本中》这个白毛女的故事有一个文言文版本的篇目,笔者现在就抄录在下面,让大家感受一下文言文版本的《白毛女》究竟什么样:

佃户杨白劳有女喜儿,许与同村大春。地主黄世仁为富不仁,除夕夜以田赋相逼,用强使其卖女。杨号呼无门饮卤自尽,喜儿陷虎口为黄所污。既而黄母因其妊娠欲售之。喜儿惊觉无奈,遂中夜脱逃,走深山而匿,撷果自食。为延生以报仇,潜入古寺,攫供品以啖,人皆以为鬼魅。后义军至,为大春截获。大春熟视之,乃喜儿也。喜儿自述由来二人不胜唏嘘。恶霸正法,人心欢腾。此正可谓:漫漫长夜换朝阳,地覆天翻慨而慷。至此人间逢盛世,魑魅魍魉一扫光。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4)

当然这和《白毛女》这个故事的中国特色没有什么非常大的关系,但是笔者第一次读到文言文版本的《白毛女》还有有着另一番感受的。

2 民间传说改编而来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5)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山县的一个土色土香的乡间故事。大致的情节都是和各种版本和形式的《白毛女》是一致的。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白毛女》我们就能够看到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背景。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们究竟是如何由"人"而成"鬼"的。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于地主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其中还含有很多"封建残余"思想:本来的故事中喜儿是有抱着黄世仁回来娶他的幻想,打算妥协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的思想的。这个民间传说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个故事的地域与民间性。

3 只有共产党才能就中国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6)

《白毛女》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中国的封建社会村子存在了几千年,中国普通劳苦大众被欺压了几千年。只有共产党能够让人们翻身做主。把人从鬼不鬼和人不人的环境下解脱出来。

说完了《白毛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下面就要说说"白毛女"的跟随世界潮流的特点了,也就是如何让这部如此具有中国"乡土气息"的作品与世界接轨,让贫苦百姓和世界人民都能看懂这部《白毛女》。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土洋结合"的

1、 歌剧形式加入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一曲"北风吹"拉开了歌剧《白毛女》的序幕。这部作品最初的形式是:歌剧。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6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7)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又加入了民间音乐。这是在中西共同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在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歌剧和中国的传统戏曲就这样很好的完美的结合了。这是在形式上两种演绎形式的碰撞。与此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我们是知道的,话剧也不是我国本土的产物,也是又西方舶来的东西。为了解决形式上"民间痕迹"的问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主创贺敬之等人将西方演绎的精华和中国传统表现形式创造性的结合,铸就了一部旷世巨作。这样雅俗共赏的形式,让西方人,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能够接受这种介于中间状态的作品。这就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第一个典型特征。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8)

2、 封建糟粕的删减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上文我们说过,民间传说中的喜儿本来被黄世仁强迫以后是幻想着黄世仁能够娶她,而且带着孩子安安稳稳的给黄世仁做小妾。这里的喜儿反抗性与斗争性明显削弱了许多。因为这是多少年来封建残余的影响,女人做不了自己的主,只能够依附男人。女人没有反抗与决裂的权利,在那样一个贫家男人都无能为力的世界中,女人又能如何呢?这当然是比较现实的写法,但是为了突出这个形象的完美性和削弱封建思想的禁锢性,贺敬之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将底层人民的妥协性彻底剔除,以达到思想与形象的完美统一。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9)

3、 属于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渗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威廉·沃尔弗参加拟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首次写上了这一口号,用以代替原来的正义者同盟的界限模糊的"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10)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新的纲领时,把这个口号正式写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之中。 《白毛女》的主旨就是旧社会将"人"变成"鬼"而共产党引领的新社会则将"鬼"变成了"人"。平等,自由,民主渗透在共产党的行动中,共产党解放了贫苦的底层人民翻身把喝唱。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胜利。渗透着无产阶级思想的《白毛女》鼓足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创造一个没有压迫的新的世界。《白毛女》所渗透的无产阶级思想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被无产阶级者们接受。《白毛女》所渗透的无产阶级思想被世界人们读懂,鼓舞了全世界人民追求平等,自由,民主。

白毛女为啥能红 白毛女是怎样做到(11)

〔稍慢、无比激动地《敬爱的毛主席,人民的大救星》

(合唱)

啊!敬爱的毛主席,

人民的大救星。

〔深情地《百万工农齐奋起》

(男女齐)

看东方,百万工农齐奋起,

风烟滚滚来。

闹革命,工农翻了身,

推翻旧世界。

(女齐)

多少喜儿翻了身,

锦绣河山放光彩。

(男女齐)

多少喜儿翻了身,

锦绣河山放光彩。

(合唱)

看东方,百万工农齐奋起,

风烟滚滚来。

闹革命,工农翻了身,

推翻旧世界。

永远跟着毛主席,

永远跟着毛主席。

永远跟着毛主席,

永远跟着毛主席,

革命到底!

——幕闭

尾 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