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一般说的是佛教五明。“五明”是古印度五种学科。

佛教将古印度学术分为五类: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通称大五明。 《佛学词典》

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 《萨迦世系史续编》

“大五明”为1、工巧明;2、医方明;3、声明;4、因明;5、内明。“小五明”为1、修辞学;2、辞藻学;3、韵律学;4、戏剧学;5、星算学。大、小五明合称为“十明”。 《白玛邓登尊者传》

五明出自哪里(五明是哪五明)(1)

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ānavidyā,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Cikitsāvidā,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ā,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ātmavidyā,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证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

西域记二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菩萨地持经三曰:“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五明出自哪里(五明是哪五明)(2)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大五明具体如下:

一、声明:是指语言学,就是要学习世间文章、语言文字、算数。义净说“西方”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中国唐代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藏文大藏经中译有声明专著近40种。

二、因明:是万法生起之因,就是要学习世间种种言论、思想学术、心理学、哲学,乃至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印度逻辑学。印度正理派首创。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北魏延兴二年(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

三、医方明:也就是学习医学常识和医疗技术,学习如何对治世间种种病患、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四、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五、内明:就是要学习佛法,学习三藏十二部经教,广学一切法门,终无懈怠。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1、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2、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3、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4、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

大五明具体分析:

这五大类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佛教的教理,叫“内明”。佛教徒自称自己叫“内”,佛教之外的道理称为教外。那么五明之中呢,“内明”是排在首位的。对于初学菩萨,刚刚接触佛教,学佛时间不长的人,应该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和时间是放在学习“内明”上的。

那么属于“内明”的就是经、律、论(三藏),就是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一旦对佛法生起确定性的信仰,能把佛法讲顺溜了,能把它讲得通畅了,佛教说你还不够。 因为度化众生,得掌握什么,得掌握对方的语言文字。

五明出自哪里(五明是哪五明)(3)

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