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灵石县旌介村挖掘到三座规格较高的墓葬,出土大批商代青铜器,其中三十余件器物刻有单字铭文,经古文字专家释为“丙”字,从而断定此墓葬为商代丙国墓地。事实上相关商代丙族器物全国各地均有零星发现,足迹遍布河南安阳、陕西岐山、河北、山东等地,但山西灵石旌介墓地成批出土丙国器物尚属首次,因此学界认为,灵石旌介村一带当属商代丙国势力范围,至少武丁时已经存在。灵石旌介村三座墓葬出土的丙国器物大多为殷商晚期,其中青铜礼器五十余件,兵器六十余件,大部分带有“丙”字铭。这些器物的风格、形制、族铭、年代均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器物高度一致,应同属商代丙国器物。同类带“丙”铭的器物在王畿与地方出现,可见丙国与商王室来往密切,丙国当为商的臣属国。

大周朝和突勒国(殷商古国丙国)(1)

土灶台

“丙”字象形似鬲器,因此有学者推测为“鬲”,细推敲,其实不是,鬲有三足,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只有两足,但两字应该存在渊源。有说法认为“丙”的本义为“灶台”,原始先民最早使用的那种土灶台,也是现在农村一直在用灶台的雏形。“丙”的象形为“灶门”,薪火由此进入,故五行中丙属火。《说文解字》:“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丙是生火的地方,一片光明,因而谓之“位南方,万物成”。故身体发烧犹如灶中焚烧为“病”,火光从灶台倾射出来为“炳”。“鬲”应该是在“丙”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为便利的炊器,早期的陶鬲其实也是两足型,后为三足。早期丙族的形成可能跟这种原始灶台的发明和应用有关。

大周朝和突勒国(殷商古国丙国)(2)

丙的商代金文

大周朝和突勒国(殷商古国丙国)(3)

陶鬲

丙国在甲骨文中也偶有出现,比如:“贞,勿御妇好于丙。”、“庚申卜,贞,王令丙。”这些卜辞来看,商王时常命令丙国参与活动,而且妇好也曾到过丙国。卜辞中,妇好对外的活动大多关于军事征伐,丙国在卜辞上的出现也可能多为军事。灵石县位于殷王畿西部,而商王朝在西北部有大量的顽族劲敌,比如羌方。根据卜辞,妇好曾参与征伐羌方,规模极大,率兵达一万三千余人。有学者认为,妇好征伐羌方可能动用了附近丙国的力量。丙国或也起到戍守殷商西疆的作用,这在出土器物中也可得到对应,灵石旌介村三座墓葬中其中有一座墓中出土至少三件青铜斧钺。斧钺是军事权重的象征,表明该墓主生前应该是位武将。从出土丙器的数量、分布情况、与王室之间的密切指数等种种迹象来看,商代丙国是一支强宗大族,拥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卜辞中还有“(商王)令丙氏(致)新射”的记载,新射,可以理解为新的弓弩手,商王需要一批新的射手,令丙族安排此事,可见丙族确是以武事效忠于王室,可以说是商王培养武将的人才基地。殷墟安阳出现丙族墓地,不排除丙国族人在殷畿生活、工作常年定居的可能。

大周朝和突勒国(殷商古国丙国)(4)

商代晚期丙斝

灵石旌介村丙族墓地出土器物中有少量带铭文“马”或“亚羌”字样的器物,马即马国(今山西石楼县、吉县一带)。据学者推测,马方和羌方都是商王朝的劲敌,而丙国替王室镇守西疆,两者必定会有战事接触,马器、羌器在丙国墓地的出现或可作为双方交集的佐证。丙器中有三件“亚丙爵”,亚为商代官职名,多为武将,地位较高,常替商王出征,说明丙国有成员在王室任“亚职”。丙国不但是个军事大国,擅长征阵,而且还是个礼仪大邦,从灵石旌介村出土的大量礼器来看,丙国重礼。可见丙国的社会文明程度指数较高,这应当基于其社会发展生产能力。从目前统计的出土两百余件丙器来看,丙国确实财力雄厚,国富民强,这为一个邦国礼仪制度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周朝和突勒国(殷商古国丙国)(5)

商代丙卣

从已知各地出土丙器来看,最早年代为武丁时期,最晚到西周穆王时期。说明丙国至少从武丁时期开始活动,到西周穆王时还存在,可追溯历史达三个世纪。从西周早期丙器铭文可以推断,丙国是周的诸侯国,而且与周王室关系不错。西周早期丙器“白丙彝”,有铭文:“白丙作宝尊彝(yí)”,据分析,白丙即为伯丙,可能是爵位,那么西周丙国很有可能受到了周室的册封。这也或可说明商代丙国在商末大动荡时及时归队,投靠了周族,因而得已继续存在。至于丙国的最后结局,由于丙国铜器的断代也就不得而知了。

文/堰风

殷商古国——丹国,曾与王室联姻,丹伯与商王关系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