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追求中庸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这是很智慧的人生追求,因为凡事有利有弊,我们越偏向于一种倾向,或许获益会更大,但同时危害也会如影随形,随之增大。唯有居中而行,则或许沦为“庸”者,却无疑是益于保全和持久幸福的良策。

然而,既然是很高的人生境界,自然是需要不断努力以不断接近。但实际上这种境界是否真的是凡人所能达到,实在值得商榷。

因为现实中一切个体事物的表现形式,似乎都是非中庸的,都处在“过”或“不及”的状态。而更普遍的是,当我们想要改变现有状态的时候,似乎必然会想着相反的方向过分倾斜。

有修养的君子应有风格句子(理想中的中庸矫枉必然过正)(1)

所谓矫枉过正。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有修养的君子应有风格句子(理想中的中庸矫枉必然过正)(2)

而我想,实际上,矫枉似乎是必然过正的。这大概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庸”的状态反而只存在于理想当中。

比如最近登上热搜的快递员被逼下跪事件,虽然新闻报道又说有什么反转,但我们普通人或许也能感受到快递员的那种艰难:偏袒消费者的管理机制,只要遭到投诉或差评,不论事实究竟如何,是否情有可原,快递员都将陷入绝对不利的地位,只能忍气吞声向哪怕是恶意的投诉者寻求谅解。

具体个例的事实对错或许还不清晰,但这种现象显然并不少见。太偏袒消费者一方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进行调整,显然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快递员一样倾斜,变成偏袒快递员一方。依然充满矛盾。

有修养的君子应有风格句子(理想中的中庸矫枉必然过正)(3)

无论如何也难以达到不偏不倚。哪个群体里都有败类,就算绝大多数人是好的,守规矩的,也并不能避免人渣的出现。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