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到快春节时候,网上就会出现各种真假版本的春晚节目单。不管编得多离谱,也会有不少的浏览量,因为虽然现在人们都在说春晚不好看了,但其关注度还是很高的。

简单是最极致的奢侈(简陋的精致与精致的不用心)(1)

对我个人而言,其实与其说是关注春晚,倒不如说是关注春晚上的相声小品。得益于我父亲这个语言类节目的重度发烧友,以前电视上只要有类似节目就会停下来看。因此各种的相声和小品就占据了我人生前30年的文娱生活的绝大部分。

现在各种以喜剧为主题的综艺的热播,想要集中看相声小品已经算不上一个问题了。记得我小时候想要集中看几个相声小品,基本要看运势够不够硬,因为你也不确定几十个频道里哪个频道会播这些节目。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个播相声小品的频道,也经常会因为换台的时间时机不对而没看几句就结束了。

但现如今虽然可看的节目变多了,却隐隐地有点感觉味道有点不一样了。现在的节目虽然看过以后也经常会笑到捧腹,但笑过之后能记住的却不是很多。而以前的相声小品虽然时隔多年,但回想起来当时的演员,舞台,乃至于台词都仍是记忆犹新。

就以春晚上的小品为例,以前春晚的小品往往就是在舞台上放几个简单的道具,以方便表演和观众理解,演员人数一般也就是2~3个人。这样的配置放在现在基本可以算得上简陋,但却更考验演员的本领。因为舞台上的道具很简单,观众很难通过这些道具一眼便领悟出小品的大致剧情,整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要靠演员的演绎来完成。

1984年的春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人表演了经典小品《吃面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品从头到尾所用的道具就是一个桶,一副碗筷,一个椅子,外带朱时茂手里拿着的“剧本”。观众只凭借台上放着的一个桶,很难去在脑中构想出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后来随着他们的演绎,观众慢慢知道了,这原来是一个名为陈小二的青年,因为想要当演员出名,被导演要求一次次重复吃面条的故事。他们仅仅用了十来分钟,就将一个故事演绎的完整且饱满,而且虽然全程没看到一根面条,但看完之后却给人一种很撑的感觉,陈佩斯不愧为初代的小品之王。

简单是最极致的奢侈(简陋的精致与精致的不用心)(2)

小品《吃面条》

再举个例子,在1996年的春晚上,赵本山,范伟和李海一起表演了小品《三鞭子》,讲述了李海扮演的石县长和范伟扮演的司机小吴考察农村公路,老赵用三声鞭响召唤乡亲们为县长抬车,迎接县长的故事。虽然这个小品的知名度没有《卖拐》,《卖车》和《昨天,今天,明天》这些赵本山知名的春晚小品大,而且还是个主旋律味道很浓的小品。但演绎出的笑果却仍旧明显,而且最终的煽情转换的也不生硬。和《吃面条》一样,这部小品也是一部道具很简单的小品,舞台上只有一把用来代表汽车的椅子,赵本山手拿一根鞭子,代表他是赶着驴车来的。此外再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物件,但就是这三个人利用这两件简单的道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简单是最极致的奢侈(简陋的精致与精致的不用心)(3)

小品《三鞭子》

反观现如今的小品,无论是服化道,还是灯光舞美,都呈现出犹如电影一般的效果,有时演员还没上场,光看布景就能猜出十之三四的剧情。而且如今每个小品平均出场4~5个人,甚至更多,我曾看过一个十几分钟的小品连带龙套上来十几二十个人。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清楚地演绎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甚至人一多了,你一句我一句的显得整个过程乱七八糟,给人一种单像都还玩不明白却非要玩群像的感觉。(因为每个小品演员都有其固定的粉丝群体,为了免受攻击这里就不举具体例子了)

简单是最极致的奢侈(简陋的精致与精致的不用心)(4)

精致的舞美

我经常很疑惑,同样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有人曾经运用简单道具就能充实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一个完美作品,为什么如今在如此华丽的舞台上很难再出现经典的小品呢?到底是如今我们对小品的要求变高了,还是演绎的人没有以前那么用心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