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傅孙义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俗语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很多人都经常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运用俗语,具有短小、意味、风趣三大要素。

到底什么叫俗语呢?

《辞源》(1979年修订本)解释:“约定俗成,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

《辞海》(1979年版)解释:“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

《汉语大词典》(1986年版)解释:“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

《现代汉语词典》(2015年第6版)解释:“通俗并广泛流行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解释:“谓通俗流行之语”。

以上各种解释的共同点:强调俗语在结构上的定型性,风格上的通俗性和使用上的广泛性。

俗语的性质和范围,应从考察语言本身入手。俗语作为语汇早已存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俗语,只是将它称为“谚”、“鄙语”、“野语”、“民语”和“鄙谚”等等。一直到秦以后,汉代文献里才出现“俗语”的名称。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的白话小说里俗语就更常见,还出现更口语化的“俗话”一词。

众人公认俗语有三个特点:

1、具有群众性:俗语的绝大多数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没有具体作者。格言警句来自名家名篇,尽管通俗易懂,流行很广,但绝不是俗语。

2、具有口语化和通俗性,俗语是通过人民群众世代口耳相传的,口语性极强,离不开“俗”字。

3、具有相对定型性,俗语的语句比较简短,句式是约定俗成的。结构有一定灵活性,有时同一句俗语有几种变体,或调换部分词语,字数可增可减。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俗语是群众创造的,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

《礼记·大学》(陆氏释文,孔疏同):“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谚,俗所传言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谚语是典型的俗语”。因此,古代人往往将“俗”和“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叫做“俗谚”。

话说回来,我们绝不能在俗语和谚语之间划一个等号。从逻辑分类来看,俗语是大类,谚语是小类。俗语中包含谚语,谚语中并不包含所有俗语。例如:“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既是俗语,也是谚语。因为在俗语的大类中,很自然地包含着谚语这个小类。又如:“拉后腿”、“吃称砣”、“开后门”、“死狗烂猪”、“贼人胆虚”、“放屁相连累”、“三步做两步走”等俗语,绝不能算是谚语,因为大类中的这些俗语是不符合小类谚语的特性。

什么是谚语呢?

《现代汉语词典》(2015年第6版)解释:“谚语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例如“风后暖,雪后寒”。

《古谚语辞典》(1990年版)解释:“谚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辞固定,含义丰富深刻,流传广远。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指针,对中华民族各时代的思想、精神、文化、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例如:“大富由天,小富勤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将相不和,国有大祸”。

《中国谚语》(1989年第1版)解释:“谚语内容丰富、深刻、总结和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自然界以及社会的规律,富有哲理性、劝诫性、科学性、知识性,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例如:“好话如春雨,坏话似北风”、“深山藏猛虎,乱世出英雄”、“酒肉朋友,难得长久”、“一锄不能挖口井,一口不能吃个饼”。

《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2000年第1版)解释:“中国谚语宝藏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谚语发端于劳动,但也并不止于反映劳动生产。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谚语逐步由认识自然,总结劳动经验,而广泛涉足社会生活,涉足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谚语的基本特征:“从内容看,谚语首先具有经验性,它或源于直接感知,或兼有间接推理;或反映成功,或总结失败;无不是体验或观念的经验性结晶。谚语还富有哲理性。它总是升华带规律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十分准确地表达某种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具有令人折服的说理性和训诫性。从形式看,谚语既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则无不具有通俗,上口的口语性特征。这一点甚至成为我们辨别谚与非谚的一个重要标志。谚语又总是以最简约的形式,蕴涵最赅博的内容,表现出非凡的精炼性”。例如:“有理讲■输,无理争■赢”、“天上无云不下雨,海上无风不起浪”、“鸟无翅膀不能飞,人无志气无作为”、“敢吃番椒无惊辣,敢吃米醋无惊酸”。

歇后语也是属于俗语。什么是歇后语呢?

《现代汉语词典》(2015年版)解释:“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汉语大词典》(1990年第一版)解释:“用歇后法构成的一种熟语。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运用时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例如只说:“八仙过海”以示“各显神通”;也可以前后并列,采用双关的办法。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歇后语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前半部分是话题,后半部分是说明。还应该注意前后两部分,尽量避免出现同一个字。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泉州俗语又称鲤城五色话,俗称立揭话、五骨话,内容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五色话是人民群众创造,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炼通俗而富有哲理的定型化语句,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生动,涵盖了天文地理、生产生活、乡土社会、民俗民意、思想哲理、季节气象、科学知识、文化艺术、道德修养、讽喻规劝、斥奸除愚、勉人励志、引人向善等等。形式活泼多样,语言生动,修辞巧妙,长短有序。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有事理类、修养类、时政类、生活类、自然类、农副类、工商类、宗教类、乡土类等等。鲤城五色话是千百年泉州人民流传的口头文学,脍炙人口,为侨乡、台湾人民所喜爱,同时在东南亚各国华侨、港澳同胞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2008年列入第二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泉州俗语例句:“孔天孑”比喻日常生活中,某些人无知又好辩,或者不懂道理又爱顶嘴。“钱必进”尖锐地讽刺清朝科举制度的腐败现象,有钱行贿就必能考中(榜上有名)。“买路头”原意是花费钱财买土地开路通行。引申为花钱买出路,或者用买通关节求发财。“贼吃狗■”比喻嗜赌成癖的人狼狈相,赌赢像贼在偷窃得手后大吃大喝;赌输像狗吃不到食物,累了倒地就睡。“大量大福气”比喻人生在世,度量大的人会得到好的报应,有很大的福气。“害人害自己”比喻有些人,自以为聪明,总想陷害他人,结果适得其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好心被雷打”比喻好心没好报。“好歹到尾才会知”比喻人或事的好坏,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直到最后才下结论。“人无教示会变歹”比喻人的思想如果不加强正面教育,必然走向反面,成为社会负担。“无疑连理生韩琦”原意是谁曾料到一个下贱的婢女连理,竟会生下一个历经三朝的名相韩琦。现引申为感叹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事。“拣呀拣,拣着一个卖龙眼”比喻有些青年人择偶过分挑剔,浪费青春,最后才饥不择食地勉强将就。“站着好像东西塔,倒着好像洛阳桥”比喻身材特别高大,体格非常健壮,是许多同龄人无法相比的,带有羡慕之意。以上俗语渊源,编入《泉州俗语故事》。

泉州人头脑特别聪明,处理事情灵活,语言表达幽默,创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对答式俗语,有一二百句。形式是两人在谈话中,穿插一说一答的句式。前半句表达一个人的意思,后半句另一个人给予完全的否定,非常有趣。直叙式:“■——■呀亲像乞食婆(表示非常丑)。 “瘦——瘦较有牵挽”(表示身体瘦的人,生命力还是很强)。“凶——凶呀亲像戏旦”(表示实际上很美丽)。“肥——肥呀亲像料丝鬼”(表示实际上很瘦)。“少——少比无较好”(表示事物是相对而言的)。“缘投——缘投花点臭”)表示不标致)。“好看——好看■食的(表示光有漂亮外貌不实用)。“歹囝——歹囝会饲爸”(表示孝顺最重要)。“荏荏——荏荏进士骨”(表示根基还很好)。“瘦瘦——瘦瘦水牛三担骨”(表示体质还很不错)。

谐音对答式俗语举例:“好——■煮三升半”(粥稠用三斤半米煮成)。“歹——海较深潭”(大海比水潭深)。“有——舅和妗■”(舅父母是夫妻关系)。“无——蚝少煮蛏”(蚝极少就煮蛏)。“来——眉叫八”(生意场的僻话,眉表示八)。“去——气会生病”(发怒容易引起疾病)。“食——斜较哙到”(走斜路比弯路近)。“行——城在泉州”(泉州是城市)。“烧——着阉”(牛发情要阉割)。“■ ——秤鱼无称肉”(有腥味的鱼秤不能用于秤肉)。“无法——无发炊甜粿”(没有发酵的米浆只能蒸甜粿)。“无法——无发省剃头”(没有头发就不必理发)。“钱来——井林许西坑”(晋江井林和许西坑两地相连)。“歹势——海下四十六都”(南安石井海下原属于四十六都)。

泉州谚语总数有一万多句,曾送省编入《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是全省各地提供最多的。泉州谚语例如:“日虎叱,断一滴”(夏天傍晚,北方远处发生雷阵雨,因为距离太远,只看见闪光,听不到雷声,故称为“日虎叱”。由于北方远处雷雨,我们这里自然就没下雨)。“十九月乌黝”(每月农历十九日晚上九时前,天空不出现月亮,黑沉沉的)。“清明在月头,早秧放水流”(清明季节在月初,天气很好,秧苗生长茁壮,会出现剩秧苗,丢到水里流走)。“三月半,寒呀■足百田岸”(三月中旬常阴雨天,遇到寒流,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感到特别冷,连爬上田岸都有困难)。“小满尽田赶,小工饭大碗”(小满季节,早稻正处于分蘖的时期,所有农田必须赶季节进行最后一次追肥,否则就会造成减产。因此,必须雇临时工挑肥下田,还要有好的饭菜款待他)。“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农民不适时下地种植农作物,造成春季或秋季失收,就会影响半年的生活)。“乡下亲情,食饱就行”(以前交通不发达,乡下亲戚进城做客,受城里亲戚宴请后,顾不得与亲戚交谈,就急忙赶路回家)。“斤鸡两鳖,食呀勇叱叱”(鸡长到一斤重,鳖长到一两重,吃了才有营养价值。在这个标准以下,就没有食用价值了,因为扣掉骨骼,内脏之后,肌肉很少,且含水量又多)。“十个大空,九个无底”(十个挥霍金钱的人,九个没有多少财富)。“买卖算分,相请无论”(买卖商品有时斤斤计较,在价钱上讨价还价。但在请客应酬时,却很大方,很少考虑钱花多少)。“新来新妇,月内细囝”(新来儿媳妇,未满月幼儿,不能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否则后果不好)。“共君■破三领席,掠君心腹■ 得着”(比喻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实在太不容易了)。

泉州歇后语总数也有一万多条,可以分成两类,直叙式和谐音式。在全国性歇后语中,极少出现三字句,但泉州歇后语却有数百三字句。如:“泉州客——对半说”(泉州人很会做生意,善于讨价还价)。“陈紫峰——第一通”(陈紫峰自幼头脑特别聪明,第一通是众人公认的)。“祈巧云——替死”(祈巧云是戏中人物,由剧情而产生这句歇后语)。“曹操心——多疑”(三国时,曹操生性多疑是众所周知的)。“石头狗——受人唆”(比喻缺乏独立思维能力)。“虼蚤命——勃勃跳”(比喻命中应多劳累,不得清闲)。“死田螺——无目翁”(比喻处境极其艰难,毫无希望)“磨房牛——食饱慢拖”(比喻行动速度很慢)。“大冬瓜——腹内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豆豉脯——■ 发芽”(比喻处于毫无希望的条件)。“乞食灶——无嫌好歹柴”(比喻不讲任何条件,一切皆可利用)。“信耶苏——有主”(比喻心中已有对象)。

有关数字的歇后语也很多,例如:“一支草一点露——天生天养”(比喻天无绝人之路)。“二一添作五——对半分”(二人去平分一元,可兑换成十角,每人分得五角。比喻双方公平分配)。“三双来六块去——人情无相欠”(比喻礼尚往来,没欠人情账)。“四月半插秧——误了季节”(比喻丧失最有利的时机)。“五文铜钱分二堆——不三是两”(比喻没有多少价值)。“六月下雪——罕见”(比喻不是常态,而是极少出现的现象)。“七文钱目镜——随在人合目”(比喻各人具体条件不同,必须因人而异)。“八卦沟行船——目■看不见远”(比喻受条件限制,视野不宽广)。“九领牛皮做一摆赶——算总账”(比喻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十字街口迷路——不知东西南北”(比喻一个人到新的环境完全迷失方向,不知如何行动)。

泉州歇后语举例:“鸡飞上树——假鸟”(比喻多嘴多舌,爱说闲话)。“脚踏水车——假进步”(比喻伪装积极,虚假表现)。“鸭仔落水——身就浮”(比喻具备条件,事到便直)。“老猴骑羊羔——不成人马”(比喻非人非马,不成体统)。“老鼠爬竹竿——一节过一节”(比喻不断努力,步步前进)。“胡蝇戴龙眼干壳——勘头勘面”(比喻自高自大,不知羞耻)。“阎罗王嫁查某仔——鬼扛鬼”(比喻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守寡查某打官司——人无人,钱无钱”(比喻条件极差,毫无胜算)。

泉州歇后语还有谐音式,例如:“番薯花——自(薯)■”(比喻自己赞美自己)。“碓臼足内佛——精(舂)神”(比喻人的精神状态好)。“灵水菜脯——大掌(■)”(比喻大权在握)。“裤脚入沙——好势(泄)”(比喻势面很好,或十分肯定)。“裤脚粘草刺——歹势(泄)”(比喻不好意思)。“缸底苕菜——有一因(■)”(比喻有一原因)。“渔网坠铁——无缘(铅)”(比喻没有缘分)。“矸仔内豆油——歹运(■)”(比喻运气不好)。“过午猪肝——官(肝)僚(缭)”(比喻官气十足,不知下情)。“胡蝇跌落 ■——老实(翅)”(比喻规规矩矩,不惹事)。

泉州是近半数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两岸一家亲,有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关系。因此,台湾同胞说着与泉州方言非常相近的闽南语,在民间文学中,有非常多相同和相近的,特别是歌谣、戏曲和俗语。本人曾经认真拜读吴瀛涛先生著作《台湾谚语》一书,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注释准确,受益很深。其中完全相同的有:“入门看人意”、“了钱更无体面”、“大乳压细子”、“八两笑半斤”、“大丈夫,男子汉”、“大风吹粟”、“大丛树,破有柴”、“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三分姿娘,七分打扮”、“三升米圆,■等得天光”、“三年水流东,三年水流西”、“千人见,不值一人识”、“也着粗,也着细”、“天无边,海无角”、“天要变,一时间”、“天无照甲子,人无讲道理”、“欠钱,走主顾”、“中主人意,便是好工夫”、“内神通外鬼”、“未生子,先号名”等等。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好好地向台湾同胞文化名家多多学习,共同促进泉台俗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两岸乡亲出一分力量。

12句民间俗语(泉台传统俗语探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