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流行于扬州地区的民谚。

艾草要在端午这一天采。所谓“过了午时不卖雄黄”,采艾草同样需要踩着节点。为什么呢?因为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毒日”,五毒并出,仿佛西方的魔鬼狂欢日,人得在这一天准备好对付妖魔鬼怪,艾草是必备武器之一。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科学的解读是,端午时节,艾草的茎秆和叶子都长到了最好的时段,仿佛人的壮年时期。

端午节插艾有什么习俗 老扬州习俗:端午插艾(1)

在扬州民间,端午这一天,母亲要带着孩子,组成浩浩荡荡的采艾草队伍,向野外进发。艾草,一般长在土地贫瘠的坡上,坎上,沟边。艾草皮实,有一点土就能生存,无需与庄稼争土地争肥料。艾草采过,宿根留下,还会生生不息。初夏时节,和风暖暖,野花遍地,蝴蝶翻飞,采艾草就成了孩子们快乐的游戏。母亲带孩子采艾草,其实就是顺带他们出来玩耍,类似于踏青,也是向春天举行告别仪式。接下来的炎炎夏日,孩子们要遭受炎热之苦,又有蚊虫乱咬,加上风雨、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上树下河等各种难以预测的意外,天灾人祸,长大不易,人生简直危机四伏。因此,采艾草也就成为一种祈福仪式。在老扬州人的传说里,艾草有驱邪功效,好比打预防针。

端午节插艾有什么习俗 老扬州习俗:端午插艾(2)

端午节在大门口悬挂艾草的习俗,据说是从南北朝开始的。艾草采回来,选几枝齐整的,挂在大门旁边。亮堂堂的瓦屋下能挂,矮趴趴的茅草屋下能挂,没有贵贱之分。为什么要挂大门口?因为大门是一家人进进出出必经之路,走来走去,有艾草在,驱虫又祛病,仿佛多了两个保安。

端午节插艾有什么习俗 老扬州习俗:端午插艾(3)

也有人家用红绳子系着,插于中堂前,满屋子就有了艾草香,类似于装一台空气净化器。依然是为了辟邪,不过这一回上的是双重保险。

艾叶是艾草的精华,摘下来,做成艾草香囊,挂在孩子脖子上、手臂上、脚踝上。做香囊,考究的用彩色的绸布做,以红色为主,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色彩。可能还绣上字,如“平安”“福”之类的,或孩子名字中的某个字。父母希望这香囊可以定向保护自己的孩子,挂香囊等于请一个保镖。

艾叶煮水洗眼睛,可以明目;女子用艾叶水洗澡,可除妇科病;用艾叶水泡脚,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从前老扬州妇女坐月子,不管喜欢不喜欢,产妇每天必吃一碗冬糖糯米粥,据说这是变药补为食补,“赶走”产妇身上的湿气,以免坐月子落下病根,有的还能顺便带走固有的小疾病,像对身体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一样。冬糖是冬至那一天熬制的,用生姜、老红糖、艾草水一起慢慢煮,慢慢熬。扬州地区冬季寒湿,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以及颈椎病、腰椎病,这些病若用艾草来治疗,效果奇好。

端午节插艾有什么习俗 老扬州习俗:端午插艾(4)

最没用的艾草秆,可以作为夏天的驱蚊神器。傍晚点燃一把艾杆,让它冒着袅袅青烟,在屋子里走一圈,蚊子立即四处逃散,好半天不敢来。

端午插艾,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积淀下来的文化,貌似神神叨叨、夸大其词,然而,在医学诊疗手段欠发达的时代,人们依靠艾草的“神效”来对付灾难,那是不得已。如今的城里人,端午也装模作样弄点艾草回来挂挂,或购买艾草制成的相关物品,但多数不过是为了应个端午的景,真要生病,还是得赶快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