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天儿越来越冷,风越来越大,如今我们取暖,北方有暖气,南方靠的是一身正气。

当然,也不能全凭意志,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取暖神器,诸如暖桌、水暖毯、发热毛毯等层出不穷,即使天寒地冻,仍能一室生春。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

日式暖桌,有着黑洞般的魔力。图源网络。

而在过去,冬日取暖,最基本、最传统的途径,还是靠烧火,除了煤炉子、火炕,也不乏火椅、火凳、火篮、火笼等,现在一些地方依然留有这些遗俗。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2)

“火椅”,图源新华网。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3)

“火篮”,图源新华网。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4)

“火箱”,图源新华网。

既然是前人传下来的,咱们不妨往前数几百年,看看明清时期宫廷里都有哪些取暖神器

煤是太西煤 炭是红萝炭

说起取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燃料问题。明清时期,宫廷取暖多用煤和炭

煤多是来自宁夏的太西煤,因出自太西镇而得名,有“太西乌金”“煤中之王”之称。它乌黑发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无味,且燃烧时会放出极高的热量。故宁夏的煤曾被称为“御煤”。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5)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从荒地变为市中心,这块“太西乌金”依然如故。图源新浪博客@年胡子。

而炭,则是木炭,是用来自近郊易州一带的硬木烧制而成,称“红罗炭”。

之所以称“红罗”,《明宫词》中一句诗道出了原由:“吴绫披拂彩装真,上用红罗出惜薪。

据《酌中志》解释:“惜薪司,凡宫中所用红罗炭者,皆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山中硬木烧成。用红土刷筐盛之,故名红罗。

如此看来,红罗炭得名的原因是其盛具为红色的箩筐,不过,至于为什么是红罗而不是红箩,就不得而知了。另外,红罗炭的写法也很多,除了以上两个,还有写作红萝炭、红螺炭的。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6)

如今西安门外大红罗厂街的口袋公园,主体形象为红色的箩筐,清代时这里是存放红萝炭的地方,图源网络。

红罗炭火热耐烧、灰白不爆,不仅烟少,而且在燃烧时还会产生轻微的香气,主要供应皇太后、皇帝、后妃等日常起居各处所取暖。

清乾隆年间曾钦定过薪炭的供应标准:皇太后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贵妃为90斤,皇妃为75斤……依级别大小供应薪炭。

供应薪炭的日期也有规定:即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时开始发放,在次年春暖花开时节停止发放,与如今我们每年的供暖时间类似。

地暖烟道 竟是养心殿“湿症”主因

燃料的问题解决了,用煤炭取暖的方式可就五花八门了,首先来说说“地暖”。

老北京有首童谣:“说什么说呀,锅台连着锅呀,唱什么唱呀,锅台连着炕呀”。

清人褚维垲有一首《燕京杂咏》,诗云:“安排衾枕卧无床,土炕家家砌曲房,移置砖炉深夜靠,惯薰煤气当焚香。”

这说的都是旧时寒冬时节家家户户用火炕取暖的情景。

而在皇宫里,尤其是皇帝办公的三大殿(一般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养心殿以及部分寝宫的墙均是空心的,殿内地砖下砌有纵横相通的烟道,直通向殿外的地炉子。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7)

故宫养心殿,图源站酷。

当地炉子烧起来的时候,热气会均匀地扩散到地面与墙壁的每个角落,整个大殿,温暖如春。这样做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而且还没有烟灰污染,类似于今天地暖的功效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8)

火墙结构图,图源澎湃新闻。

《酌中志》记载:“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由此可见,明代紫禁城中就已建造有此设施。如今,到故宫游览,细心的游客还能在一些宫殿建筑台基上见到地下烟道的排烟口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9)

养心殿东暖阁外墙地下火道的排烟口,图源北京晚报。

去年养心殿大修,就和养心殿地暖的地下烟道有关。因烟道长期闲置,部分坍塌,管道堵塞,湿气散不出去,由此便形成了养心殿长期不愈的“湿症”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0)

这些琉璃瓦制成的通道,便是地暖的烟道,图源网络。

地暖虽暖,却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所耗甚巨,因此并不是皇宫所有的宫殿都有。

火盆炭炉 冬日宫廷最常见

相较于地暖,更为常见、也更为灵活、室内外皆宜的取暖器具,还是要数火盆、炭炉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1)

清·弘历岁朝行乐图(局部),图源网络。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2)

清·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故宫壁纸。

顾名思义,火盆和炭炉,无非是一盆一炉的区别,内里都是要放上炭火的。但是,因为炉器型多变,用途繁多,有时又会和盆混淆

比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之“烘炉观雪”图中,美人身畔放置的就是一只通体泛绿、颇具古意的火盆,盆中炭火红郁,周围隐约有氤氲之象。名为“烘炉”,实则“烘盆”。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3)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烘炉观雪图,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故宫壁纸(2010年2月)。

盆、炉虽然是冬日常设器具,但使用天数其实并不固定,多则百余天,少则十余日,甚至数日,烧与不烧,是根据帝、后等人的活动范围来决定的:哪里有筵宴,哪里要诵经祈福,都可以临时添设火盆,用后即撤,充分体现出其灵活性。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4)

掐丝珐琅火盆,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熏笼 闺怨最深

如果将火盆加上罩子,就变成了熏笼。

可别小看这一罩之隔,既可避免直接炙烤,也可防止炭灰飘散。除了取暖,还可以将衣物搭在罩上薰蒸,在保持干爽的同时也能熏香。大的薰笼甚至可供人睡卧。如《红楼梦》里第五十一回写晴雯、麝月值夜,晴雯便是睡在薰笼上。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5)

明·陈洪绶,斜倚薰笼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图源网络。

薰笼罩多用竹编,但皇室毕竟气派豪奢,大的甚至可达数百斤,有青铜鎏金的,也有掐丝珐琅的,华贵非常。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6)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得一提的是,熏笼出现在诗词中,总是和后宫闺怨有关。

最著名的应该是白居易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王昌龄在《长信怨》中有“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的诗句。


清代女词人顾太清也曾作《南乡子·云林嘱题薰笼美人图》,其中上阙写道:“窗外雪昏昏。人倚薰笼昼掩门。寒恋重衾眠不起,氤氲。一瓣心香谁与焚。”

手炉 冬日暖手宝

虽说火盆、炭炉、薰笼等比地龙、暖阁方便许多,搬着或抬着便可移动,但比起手炉来,依旧远远不及。

手炉,最大的特点便是小巧灵便,可以捧在手里,抱在怀中,或放入衣袖,因此也称捧炉、袖炉。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7)

铜手炉,袖珍小巧,图源网络。

手炉通常为两层,内胆要放置炭火,多为耐高温的铜质,且镂空;外层则没有诸多限制,选材很多,多用鎏金、錾花、画珐琅、描金漆等技法装饰,极尽精美。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8)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其外层为朱漆地,描金龙凤纹各一对。

手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当然也有方形、八角、梅花、瓜棱、龟背、海棠等,不一而足。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19)

嵌珐琅花卉纹手炉,图源网络。

明清宫廷手炉名目繁多,工艺精美,寓意吉祥。

乾隆十六年(1751),逢皇太后60大寿,进献物品中就有“暖律回春铜手炉九件”。

十年后,在皇太后的七十大寿上,同样也是连日进献,其中就有“兰幄春温漆手炉”“温室春调铜手炉”“阳和回律广珐琅手炉”各9件。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20)

清·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和熏笼一样,手炉除了保暖便携、器型精美外,炭火中往往加上香饼儿、散香,或直接用特制的香炭,有熏香的作用。满袖盈香,不外如是。

宋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云:“寒压重帘幔拖绣。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清人汪东《绛都春》云:“袖炉熏透梅花,寸心自暖。”



冬日天寒,尤其明清时期正处“现代小冰期”,寒潮常至,可谓酷寒。但乾隆却在《冬夜偶成》一诗中写道: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皓月悬长空,朔风飘碎霜。

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诗不觉冷,漏水夜未央。

可见当时清宫保暖措施的到位。

漫漫冬日,明清宫廷可能没有今日灯红柳绿之景,却有围炉夜话、烘炉观书之乐,或是捧炉清游、踏雪寻梅之趣,正是因为这些取暖的神器,能让古人猫过无数个冬日,静待春日的来临。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倪晓一,炭香炉暖 紫宸生春,中国档案报

[2] 张善培,明清紫禁城内如何度过寒冬,北京晚报

[3] “地暖”坏了致湿气严重,檐柱下沉存安全隐患……难怪故宫养心殿要大修!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21)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22)

那些画家笔下的北京胡同 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23)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而实话往往就是不中听…

古人取暖用什么神器(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24)

北京下雪真的很难吗?明清时期京城雪灾可不少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