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山县铜陵镇真君宫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由泡沫制成的海底生物,有螃蟹、鱿鱼、带鱼、虾、巴浪鱼、墨鱼等数十种,只只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它们可是“海底反”游艺的重要道具,也是涂汉宁花费大量心血雕刻出来的。

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把桌子上两米长的大龙虾照得闪闪发光。67岁的涂汉宁正埋头为这只受伤的大龙虾“疗伤”(如图)。

青岛小伙自制海鲜大咖(东山六旬民间艺人无师自通)(1)

“每次外出表演,这些海鲜多多少少都会受伤,有的蹭破皮,有的断须,有的断脚,所以又得花时间来修补。”涂汉宁是地地道道的东山人,12岁开始海上捕鱼,32岁上岸做起海产收购生意,各种海鲜的模样早已烂熟于心。可谁又曾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半点美术基础的老渔民竟然能拿起雕刻刀,雕制出100多只栩栩如生的海鲜,从雕刻、打磨到上色,涂汉宁全部独立完成,而且不用画任何草图。几十年来在渔港跟海鲜打交道,涂汉宁早就练就了对海鲜过目不忘的本领,大到一人高的大龙虾,小到巴掌大的鲎。

“海底反”是一种饰演海洋水族动物的传统舞蹈,亦称“水族舞”,在东山已传承数百年。扮演者手持海鲜道具,舞步轻盈活泼,动作夸张有趣,再现了海底世界水族动物生动有趣的情景。“海底反”作为东山岛年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承载了海岛人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山岛文化生活贫乏,涂汉宁的父亲涂瑞正创办了“海底反”戏班,以路头剧的形式活跃在街头巷尾,成为海岛人过年过节的精神大餐。涂汉宁的母亲对成天往外跑的丈夫就时常打趣道:“米瓮空空,整天想戏班,厝内都不管,只管‘海底反’。”受父亲影响,涂汉宁从小就对“海底反”很痴迷。12年前,涂汉宁创新“海底反”的表现形式,自掏腰包,买来树脂泡沫,尝试雕刻各类海鲜。“以前,舞蹈道具用纸糊的,容易坏,现在我把它改良用树脂泡沫,一来造型更立体,更有柔韧性,也较容易保存。”涂汉宁介绍起来头头是道,可又有谁知道,如今娴熟的雕刻工艺是用无数次失败换来的。刚开始对海鲜比例拿捏不准,经常要重新刻,有时候一种海鲜反反复复要做好几天。“经常熬到半夜两三点,叫他睡觉也不听,家里的事情很少管,一心扑在‘海底反’道具上面。”妻子卢丽珠心里虽然支持,但更多的是心疼丈夫的身体。

12年来,为制作“海底反”道具,涂汉宁花费了70多万元。不仅如此,他还自掏腰包组织一支游艺表演队伍,亲自参与节目的编排指导。很多人不解地问:“这么做图啥?”涂汉宁笑笑说:“‘海底反’是东山传统游艺活动,失传了太可惜,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多少算多少。”

在涂汉宁的带领下,“海底反”成了颇具东山特色、也颇受群众欢迎的传统节目之一,在各大节庆活动中频频出现。2018年,东山“海底反”在央视《过年了——农民新春联欢会》播出,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海底反’游艺活动还将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项传统活动。”涂汉宁说。

☉来源:闽南日报 欧东茵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