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余姐

全文共2642字,阅读时长约4分钟

听说前公司的财务最高负责人又换成那位我最喜欢的姐姐了,头脑里莫名崩出一句:“天道好轮回”,虽然,这可能不是很政治正确。

要说为什么会很喜欢这位姐姐,除了过往跟她在工作上一直合作很愉快以外,其实我知道,还有更深一层原因,因为当时的领导曾说过:感觉这位姐姐跟我是同类人,都属于“职场老黄牛”型,缺的是被看见的机会。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1)

图片来自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日版

要说起这位姐姐,在公司的发展也颇为曲折,虽然业务能力过硬,但在一群一个比一个能说会道的财务经理面前,显得像个“小透明”。好不容易做到一家核心分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因为有人眼馋这个位置,硬生生空降做了她的顶头上司。

这个世界的公道之处就在于,没有点真本事,站得越高,摔下来得越迅速。空降兵很快就露馅了,因为一个重大失误被撤了职,于是,这位姐姐又重新获得了原本就应该属于她的位置。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2)

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十而已》

01比“职场老黄牛”更可怕的,是自诩聪明

随意在搜索框里输入“职场老黄牛”几个字,你会发现,翻好多页,都是清一色告诫我们要如何摆脱”职场老黄牛“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标签,这个标签有多么可怕、最后会有多惨。

无独有偶,《奇葩说》曾经有一个引起广泛热议的辩题,“他真的很努力”是好话吗?

努力,一个原本毫无争议的褒义词,突然在一种语境下变成了一个需要被辩论的话题。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到底,一直以来,人们对“天赋”、“聪明”的偏爱远远超过了说出来气势就好像矮了一截的“努力”。这种偏爱由来已久。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3)

图片来自哪部电影来着?

上学时,那个独自一人挑灯夜战到凌晨3点的同桌,第2天总是假装一副漫不经心又有点懊恼的样子,跟你说,昨天晚上回家倒头就睡,啥都没复习,今天的摸底考试特定会考砸。考试结果出来,又是第一,让你觉得人家的第一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工作了,大家都或明或暗地警示你,千万不要做“职场老黄牛”,否则会很惨。

我们对努力却没有回报的恐惧,远远超过了一切。于是,很多人甚至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

为了证明自己其实够聪明、够有天赋,而主动放弃了努力,寄希望于有好的结果时正是聪明最好的证明,没有好的结果时,还可以用一句“我只是没认真对待”来掩饰。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其实真实职场,并不需要超越一般人的“聪明”和“天赋”。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4)

图片来自电视剧《金秘书为何那样》

02公司的目标是所有的岗位最好都是谁都能胜任,而不是相反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首次提出分工提高了手工业的效率:

首先,当一个工人重复地操作同一个工序时,熟练程度会大大加强,这种熟练无疑有益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次,如果不分工,从一个工序转向另一个工序时,中间的衔接时间会影响效率;

最后,对工序熟练度的增加,有利于促使更有效率的工具被发明出来。

1913年,福特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将分工提升效率,从理论变成现实:通过工业化的流程和设备,每辆T型车的装配时间缩短了8倍,汽车的价格也直接削减了一半。

这让福特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凭借一款车型就在汽车市场上所向披靡。

自此以后,上百年来,公司的发展、努力方向都是沿着分工这个思路和脉络走向纵深,这也成就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司。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5)

图片来自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因此,你会看到,公司的目标和动力是把工作分解得足够简单,这样既能因为分工促进公司的整体效率,又能让任何一个员工通过简单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够尽快上手,无论谁离开公司,都不会影响其整体的运作。

公司真正想要一个特别优秀全能的人才吗?或许。但他们也非常清楚,依靠一两个天才的公司是不能长久持续地健康发展的,即使这个天才是公司的创始人、CEO。

同为做动画的迪士尼和吉卜力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迪士尼是集团化、工业化运作,不可否认,创始人当然也是很伟大的天才,但公司并没有依赖这种天才;

吉卜力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但宫崎骏你一定听说过,吉卜力就是他们工作室的名字,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宫崎骏的动画都是由它出品。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宫崎骏而不知道吉卜力,这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个工作室太依赖宫崎骏这位天才创作者了。

事实也正如此,宫崎骏好几次宣布退休,吉卜力工作室的工作也随之停滞。

公司基于这样的认知来设置岗位和工作流程,就决定了身在其中的员工,不会有谁会真的比谁高明多少,也不会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公司想要的,是一群平凡人,创造出1 1>2的不平凡业绩。

这才是公司对人才的真正态度。梦想自己是聪明的孤胆英雄的,可以醒醒了。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6)

图片来自纪录片《不了之人:宫崎骏》

03大多数表面上的“聪明”,其实背后还是靠努力

我以前有位分管领导,分管领导的意思是,领导的领导的领导。复旦大学毕业,只比我大3岁。一开始我觉得,人家那么好的学历背景,又是高管内推进来的,我没人家那个条件,比不来,人家级别上高了我这么多,我也没必要太自卑吧!

直到后来了解了她的工作状态,我才彻底服气:

每天早上8:30准时到公司,而我们,基本都是踩着9:00的点进办公室;人家进办公室电脑一开,就是全身心进入工作状态,我们还得喝杯水缓一缓;人家为了节省时间,在跟我们线上沟通时,全部都采取语音(当时办公室隔着楼层),我们常常为了一段话要怎么发,能纠结一小时。

这都还是一些小事。非科班出身,她入职我们公司前,完全没有一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为要分管这一块儿的工作,她才从头自学。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7)

图片来自电视剧《欢乐颂》

就是在自学中,带领我们了解了当时还是比较前沿的人力三支柱模型的实践,带我们在进行常规工作模块的同时,去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项目。

也是在那期间,公司在她的推动下,从特别原始的管理方式,开始引进了OA、E-HR等信息化的管理工具。

平心而论,这些工作需要聪明才智吗?可能需要一些,但我们这些人,当初也是公司通过学历、各种测评才选拔通过的呀!

愿不愿意做出一些事情出来、以及愿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是关键。

如果没有亲自参与和见证,对这位分管领导所做出的成绩的归因,一部分人可能就像我最开始的看法一样:教育背景好、人脉好、聪明有能力;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关注到她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四大职场法则初入职场的你看过没(真实职场职场老黄牛)(8)

图片来自《十三邀》

这就是信奉“聪明”、“天赋”的人比“职场老黄牛”更可怕的原因,“职场老黄牛”型的,可能也相信前者,但他们一定能看到后者。所以,他们自己愿意一直努力,没被看到、没有业绩也不以为意,从个人角度来说,至少他们不会蹉跎岁月。

而信奉“聪明”、“天赋”的人就不一样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总是在选择,总是在寻找、等待机会,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可能,很多时候,等待他们的,是比“职场老黄牛”还不如的职业前景。

聪明的人,还是多做点不那么聪明的选择吧!

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提炼身边牛人经验,只说职场实用干货,关注@游刃职场EW,一起成长为更具选择权的职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