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认知】窦道

窦道是溃疡形成管道,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断,体表与深部组织相通,只有外口的瘘病类疾病。

认知治疗原理(疾病认知窦道)(1)

中文名称:窦道

英文名称:sinustract

相关疾病:窦道

疾病分类:中医

主要病因:手术外伤,局部残留异物,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受邪毒

常见症状:局部有疮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传染性:无传染性

名词解释

窦道是溃疡形成管道,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断,体表与深部组织相通,只有外口的瘘病类疾病。

与西医病名关系

本病西医学名相同。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手术外伤或异物存在导致的局部感染。

诊断依据

1、病史

常有局部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或附骨疽、流痰等外科感染病史。2、临床表现局部有疮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时多时少,经久不愈;有时疮口可见手术丝线、死骨流出;疮周皮肤可出现潮红、丘疹、糜烂等表现,瘙痒不适;病久疮周皮肤暗紫,疮口胬肉突起;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引流不畅,则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有发热等症状。

病症鉴别

漏管发生于空腔内脏器官与体表的异常管道,如消化道、泌尿系等,至少有2个口,即内口与外口,外口流出物多为空腔脏器内容物。

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必要时配合辨证内治。

外治法

1、腐蚀法

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药线蚀管引流,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取出。待脓液由多而稀薄转为稠厚时,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1-2周。脓净后用生肌散。

2、垫棉法

生肌收口时窦道部位盖以棉垫数层,阔绷带加压缠缚,以促进窦道愈合,尤其是腋部、胭窝部、乳房部等。项部加用四头带,腹部加用腹带,会阴部用丁字带。疮口愈合后继续加压2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3、扩创法

适用于脓液引流不畅,用其他方法无效,窦道部位允许做扩创手术者。采用手术方法扩大创口并清除异物、坏死组织和窦道壁的纤维组织,使之引流通畅。

4、冲洗法

适用于手术后形成的窦道,管道狭长,药线无法引流到位,又不宜扩创者。用输液针头胶管插入窦道,接注射器缓慢注人清热解毒药液冲洗,每日1次。

6、切除法

在对窦道彻底冲洗后,采用手术方法完整切除窦道壁的纤维组织,由里向外缝合,加压包扎。

预防调护

1、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2、感染性疾病手术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引流通畅,尽快愈合创口。

3、保持窦道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湿疮发生。

4、加强营养,促进疮口愈合。

文献摘要

1、《诸病源候论·诸瘘候》:“脓血不止,谓之漏也。”“诸瘘者,谓瘘病初发之由不同,至于瘘成,形状亦异,有以一方而治者,故名诸瘘,非是诸病共成一瘘也。”

2、《千金翼方》:“痈之后脓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瘘。”

3、《外科精要》:“疮疡为漏,皆因元气不足,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寒气相搏,稽留血脉,腐溃既久,阳气虚寒,外邪乘虚下陷,即成是患。”


声明:文章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编辑:细辛妹

审核:虫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