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16日,第3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哥斯达黎加的倡议,通过决议将1986年确定为「国际和平年」。

而那时的非洲却正处于20世纪一场最大的饥荒。1984年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生饥荒,为援助饥民,在1984年圣诞节前,英国歌手Phil Collins和Bob Geldof发出倡议,召集数十位当红英伦歌手以“Band Aid”为名共同录制单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将善款用于援助非洲灾民。

美国歌手以英国群星合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公益单曲为蓝本,组成USA For Africa。1985年1月28日,全美音乐奖颁奖典礼结束后,Michael Jackson号召45位美国歌手来到位于洛杉矶的A&M录音室,花了一晚上时间录制出了那首著名的《We Are The World》。专辑版税捐作赈灾用途,回响极为热烈,并募得巨款,流风所及,世界各地多有仿效者。

1985年60位群星共同演唱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1985年60位群星共同演唱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1)

英国歌手,Bob Geldof把善款送到非洲后,发现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于是开始筹备一场大型演唱 会,1985年7月13日,Live Aid的演出,全球有超过十五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而这场演出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中还原的那场Live Aid。

1985年60位群星共同演唱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1985年60位群星共同演唱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2)

《波西米亚狂想曲》

1985恰逢台湾光复(结束日本殖民统治)40周年,1986年则是「国际和平年」,「明天会更好」的创作初衷即是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应世界和平年的主题、并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明天会更好」邀集的华人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签约的限制。专辑制作单位以「明天基金会筹备会」的名义,邀集台湾当时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飞碟、喜玛拉雅、新格、歌林、滚石、乡城、宝丽金、丽歌等公司参与这张专辑,并由各家唱片公司竞标发行权。专辑售出的盈馀,系由后来标得专辑发行权的蓝与白唱片公司捐给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为消基会筹募新台币600万元的基金,作为公益之用。根据当时参与的创作人回忆,这首歌的作词者之所以多达七位,是因为罗大佑的歌词版本被认为「主题意识过于灰色消极」,不能全盘采用。录唱前夕,主办单位邀集许多音乐界、文化界人士,各自贡献词句,以罗大佑的版本为主,逐句修润,才共同完成最终的歌词定稿。

1985年60位群星共同演唱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1985年60位群星共同演唱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