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指的是人们在过年时行为方式中约定俗成的做法,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的年俗习惯,但是无论新旧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

今年春节,大众日报推出年俗新语栏目,历数身边正在或已经发生改变的年俗,探讨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因素。尽管“新年俗”形形色色,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春节团圆最标致的年俗(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团圆)(1)

年夜饭又添新打开方式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20年前的除夕在家吃妈妈包的饺子,10年前听爸爸打电话预订年夜饭的餐厅,今年,我成了家里的年夜饭主厨,也有了自己的下厨‘法宝’。”谈起自己即将迎来的第一次掌勺,95后白领小李不慌不忙。她有自己的底气——2周前,她早早在电商平台下单了几样预制菜,备下一桌“好看好吃还省力”的年夜饭。

在各大电商平台,多家知名预制菜品牌的佛跳墙、梅菜扣肉等菜品销量已经破万。近期,济南一家超市的预制菜柜台旁,不少年轻人正驻足挑选。鲁菜、川菜、粤菜……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便可购买即热、即烹的各地特色美食。

预制菜里有多少年味儿?不少消费者表示,预制菜的味道比较稳定,品相和色泽更显鲜美,摆盘再精美一点就是一道大菜,符合过年的气氛,也能满足家人对口味的期待。小李说,过去,准备年夜饭是费时费力的活计,去饭店吃年夜饭终究不如家中团聚更显温馨。如何把年夜饭做得高效又好吃,预制菜为现在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过,预制菜的出现,也迎来了一轮小小的生活观念碰撞。“有长辈不了解预制菜的制作过程,不能接受这种烹饪方式,因此,我会在预制类的烤鱼、猪肚鸡外,和父母一起准备几样亲手烹制的菜式。”小李表示,“不过我也会趁着团聚尽兴之时,让他们尝一尝这些预制菜品,如果他们觉得好吃,这不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吗?”

年夜饭形式千变万化,其中的美好寓意却不曾改变。预制菜上场前,小李家的年夜饭一直以当地特色美食为主,鲤鱼、生菜都是福运、发财的象征。现在,寓意诸事大吉的猪肚鸡、代表年年有余的烤鱼、象征红红火火的毛血旺加入了家庭的餐桌,成为亲情与温暖的新象征。

春节团圆最标致的年俗(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团圆)(2)

“云端”共守岁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守岁的夜晚,你会做什么?如今,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已不是守岁时的唯一活动。“云端”之上,互联网世界正以高度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丰富着“辞旧迎新”的内核。

吃过年夜饭,00后大学生小王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进入一个名为“新年快乐”的线上会议室,与同学们聊天、玩游戏。过年放假,朝夕相处的同学分散在全国各地,一场集体视频连线成了大家传递祝福最有趣且便捷的选择。

90后白领郭女士在除夕夜,连着发了几条记录农村传统年俗的短视频。郭女士说:“传统年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别具仪式感和年味。”

年逾古稀的张奶奶,用自己与女儿的合影制作了一张电子贺卡,发送给远在外地的女儿。这种新颖的祝福形式,也成为如今不少老年人对牵挂与思念的一种具象表达。

春节期间的“云端”世界,热闹非凡。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年俗与年味,正以越发多样的形式回到我们身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根网线穿越千里,连接世界各个角落,让古诗中的美好祝愿不再浮于虚想,也让团圆获得了更具生命力的释义。

春节团圆最标致的年俗(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团圆)(3)

“回娘家”也有新风尚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在山东,出嫁的女儿大多选择初二、初三携女婿和外孙带糕点、烟酒等礼品回娘家,娘家也要准备一桌好菜与厚礼招待亲人。初二回娘家,体现的是女儿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也是女婿孝敬岳父母、增厚姻亲之谊的机会。

近几十年,回娘家礼俗最大的变化,当属所携礼物的迭代。从鸡鸭烟酒,到水果、保健品,健康和新鲜成为当下送礼的标准。也有不少女儿女婿人未到,礼先到,新疆的大枣、云南的芒果、江浙的糕点……来自各地的礼品从电商平台发出,已先人一步来到了娘家。

另一方面,“娘家”正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成为相对模糊的概念。不少定居城市的年轻夫妻,在除夕前会将双方父母接到家里过年,让他们体验一下不同于老家的年节气氛,也让双方老人都得到陪伴。大年初二,夫妻俩也不需早早赶回娘家。也有不少年轻人结婚之初便商定,每年除夕回婆家和娘家轮流过年。

年轻一代在重塑“回娘家”的习俗,根据自身实际对年俗进行创造性改造,既体现了时代特点,也不失孝敬长辈、回家团圆的传统性。不论是大年初二一早踏上回家的路,或是年前早早将父母接来共享天伦之乐,儿女们企盼团圆的脚步从未停下。

春节团圆最标致的年俗(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团圆)(4)

酒之义变情不变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春节一到,酒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古人选在新年来临之际一醉方休,意在通过喝酒祛除邪祟、延年益寿,表达的是辞旧迎新、祈福。酒文化流传至今,逐渐成了义气、豪情的代名词,春节期间亲友团聚,酒更是成为寄托情意的重要载体。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酒文化加入了健康、理性的元素。不少60后、70后酒友表示,过去的家庭聚会,动辄就是高度数好酒,三杯不醉,千杯不倒,才算宾主尽欢;现在一家人聚餐,见面的第一句问候,从“喝红的还是白的”变成了“喝酒还是喝饮料”,“浅尝辄止”“意思意思”成了不少人拥护的酒桌新观念。

更深层次的变化,源于对传统酒文化的回归。古代喝酒,以养生保健为主,椒花酒、屠苏酒都是用多种原料自酿而成。如今,自己动手酿酒、煮酒正成为充满生活意趣的新活动。夏秋之交泡上青梅酒、桃子酒,春节期间正是开坛畅饮之时;寒冷的天气里,煮一锅热红酒,团聚时刻分给身旁的亲人……酒喝得安全、畅快,生活的乐趣与年节热烈的气氛碰撞,喝酒之人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新年仪式感。

春节团圆最标致的年俗(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团圆)(5)

春节看戏,“老酒”换“新瓶”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正月里,看大戏。”看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国百姓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春节看戏的年俗发展至今,演变出不少“新花样”,春节也成为人们走近戏曲的重要窗口。云端与线下,戏曲正在塑造新形象。

“云看戏”成为潮流。过去,闻名十里八乡的戏班子来村里唱戏,百姓才得以一饱耳福。现在,各路戏曲春晚年年守约,带有浓浓年味的戏曲名篇可在“云”上尽览,戏迷与戏曲名角实现了春节“天天见”。“云包厢”等线上演播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戏迷沉浸式观戏的体验感。

“文旅 戏剧”的创新融合,更是让传统戏剧得到了广泛推广。山东多地不少景区在春节期间邀请吕剧、山东梆子等戏团搭台献唱,游客们边听戏边游园,欢快、喜庆的戏曲唱段增添了年节氛围,也为各大剧种赢取新听众、增强辨识度创造了机会。

过去看戏,人们在村庄之间走亲串户,拜年的同时看上一场乡戏,年味更浓,乡情更深。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戏曲顽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再绽光芒,“旧酒”装进“新瓶”中,为春节增添了全新的年味。

春节团圆最标致的年俗(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团圆)(6)

团圆和美,年俗永恒的底色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春节假期已近尾声。家人团圆,朋友小聚,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热闹欢快中度过。纵观年俗变化,春节在新观念新条件的引导和影响下,正演变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大趋势是“求新鲜”。交通发达,经济进步,旅游过年成为不少家庭求新鲜的新选择。春节假期,带家人外出旅游,少了家门口过年的千篇一律,多了畅游观景的新鲜有趣,亦不失家人团圆的内核。

另一大趋势是“求清静”。社交平台上,不乏春节好去处的推荐,“人少”“清静”成为搜索关键词。春节既是团圆的日子,也是洗去上一年的疲惫、以新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关键时期。

过年方式的多样性,体现的是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年俗”的新呈现形式,则是社会观念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映射。无论是“云端”守岁、预制年夜饭,还是新式“回娘家”、新式“酒文化”,都是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产生的,体现着时代特点的新生活方式。

尽管“新年俗”形形色色,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岁序更替,新春又至。吉兔呈祥,朝气蓬勃。洗净疲惫再出发,肩负家人的期盼,齐鲁儿女必将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