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中旬,时任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的张震接到了中央的来信,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考虑在党的十四大上,让你到军委参加领导工作。

张震对于中央给的这个意见,颇感意外,毕竟他已经向中央提了两次想要退休的打算。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1)

图|张震将军

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邓小平不止一次的点将张震。

1975年7月,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张震接到中央的命令,随即赶到了北京,粟裕代表中央军委与张震进行了谈话。

谈话中,粟裕对张震表示:

“军委决定调你到总后勤部工作。”

张震那时就感到有些意外,毕竟此前工作中,他还从来没有负责过后勤工作,可粟裕将军随后表示:

“你这次调总后工作,是邓小平同志亲自点的将。”

随着现代化军事不断的发展,部队的后勤作用越来越凸显重要的地位,张震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他在武汉军区工作时,就注意到部队的一些情况,因而感到非常忧虑。

1973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大刀阔斧的对部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整顿,加强了军事训练,使得部队整体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对于总后这样一个关键的岗位,邓小平选择了张震。

邓小平相信,张震能够不负重托。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2)

图|邓小平

经再三考虑后,张震决心勇挑重担:

“既然军委和小平同志都已经决定了,那我服从组织安排,不辱使命。”

据张震将军回忆,虽然他与邓小平见的第一面是在1948年年底的淮海战役,但对他的仰慕,却要从红军时期就开始的。

1914年,张震将军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劳动童子团,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红军,同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1年,张震将军历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0团通信主任、营长。

1930年6月,根据中央的命令,红五军、红八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

张震将军记得很清楚,1933年3月,红三军团统一整编为三个师,即四师、五师、六师,当时红三军团第五师本身是百色起义改编来的红七军北上后成立了。张震那时在红四师十团工作,部队开进福建后,与红五师有过数次并肩作战,他注意到这支部队作风顽强刻苦,战斗力很强。

闲暇时,张震与红五师指战员有过很多次交流,他才知道红五师是由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后,曾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改编来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听说了邓小平很多英雄事迹。

尽管仰慕已久,但因革命斗争的艰难,张震与邓小平总是无缘得见。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3)

图|张震

1948年12月中旬,淮海战役即将落幕,黄维兵团即将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动弹不得,中央军委这时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要求他们开一次会,商讨下一步的战役行动。

总前委决定,将这次会议安排在华野司令部所在地——蔡洼村。

那时张震正兼任着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也参加此次总前委的会议,那次会议整个氛围都很轻松,因为淮海战役已成定局,大家在会议上的讨论,早已超出了淮海战役下一阶段的范畴,而是考虑到以后渡江战役时的情况。

事后总前委的领导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拉着众人照相,可那时谁也不敢上前,于是最后就只有他们五个人照了相。时隔多年后,张震将军回忆起那时的场景,还颇有些后悔,不然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也会有自己的一道身影。

1949年3月,张震担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总前委随即筹划渡江战役,因粟裕那时正在济南养病,于是张震就代表第三野战军,向邓小平汇报了战役计划。

张震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熟悉了邓小平,他认为,邓小平简单明快的工作作风,对自己后来影响很大。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4)

图|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

1954年,张震调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一次院长刘伯承偶然问他:

“你看小平同志没有上过军事院校,为什么打仗的决心那么正确。”

张震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被问的愣了一下,但他回忆与邓小平为数不多的接触时,想起了他的工作风格,于是坦然回答:

“可能小平同志了解上级的意图、当面的敌情和自己的部队吧。”

刘伯承微微点头表示赞许,并说道:

“关键在于小平同志在实践中掌握了军事辩证法,因此善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断,这是最重要的啊!”

张震确实没有辜负邓小平的嘱咐,他相当艰难的情况下,重组了后勤的领导班子,为解放军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初,经邓小平再次点将,张震调任副总参谋长。

张震到总参工作的时候,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想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就离不开人才,而想要培养人才,就必须加强院校的建设工作。

邓小平对张震的提议非常支持,在总参工作的一段时间里,张震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为恢复军事院校的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他那时也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再次委以重任。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5)

图|1940年11月张震(左)与彭雪枫在被击落的日军飞机残骸前合影

在总参工作了几年,张震已经年过七旬,战争年代就饱经创伤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张震右臂就中弹负过伤,后来因为疟疾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尽管看起来是很轻的伤势,但实际上,因为战争年代医疗条件恶劣,张震的伤始终没好利索,子弹就留在右臂肩胛骨上。

1946年2月,张震赴华中局开会,开会期间右臂便隐隐作痛,趁着休会,张震到淮阴仁慈医院拍了X光片,结果医生发现,张震伤势很重,必须要通过手术取出子弹才能好。可张震那时考虑到战事将起,就没有选择动手术,一直到建国后,才在医院动手术将子弹取了出来。

随着年龄越来越长,张震也几次流露出想要退休的想法。

1977年初夏,张震受老战友、开国少将郑贵卿邀请,到湖南长沙一家军干休所休养,据郑贵卿回忆,那时张震就想着准备退休后回到这里安度晚年。可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北京打来的电话,并在这年的党的十一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在总参工作了5年多,到1985年3月,中央调整三总部的领导班子,年逾七旬的张震也随即卸任副总参谋长。

已经准备退休的张震决定退休后,好好享受读书学习的生活。

可突如其来的安排,却也打乱了他的计划。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6)

图|张震将军

1985年,萧克将军从军事学院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中央随即决定筹建一个全军最高的军事学府,当年在总后时就提出加强院校建设工作的张震将军,又被邓小平点将,筹建由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的国防大学。

4月3日,杨尚昆约张震谈话,明确告诉他:

“筹建国防大学的工作,交给你负责怎样?”

张震再一次感觉有些突然,他向上级建议:

“可以考虑由资历更老的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的萧克和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的刘志来负责。”

可杨尚昆直接摇了摇头:

“他们两人能力虽然强,但目前都在学院任职,而且年龄也大了些,我看还是你比较合适。”

张震沉默了好一会儿,没有再推脱。

那时候,张震本来以为,中央只是让自己筹建国防大学,并没有让自己到国防大学任职,想到自己即将退休,张震决定:

“就算是发挥余热吧。”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7)

图|958年,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张震中将与时任院长廖汉生中将、政委钟期光上将合影

1985年4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决定:

“委托张震同志牵头,吸收三总部有关同志参加,负责筹建国防大学。”

张震本来想的是,等到完成国防大学筹建工作后,就正式退下来,但没想到军委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等到年底国防大学正式建立起来以后,党中央又做出决定,让张震担任国防大学校长,李德生任政委。

就这样,本来打算退休的张震将军,又在国防大学干了七年。

张震将军受命筹建国防大学,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支持者有,不看好者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人直接给军委写信,明确表示反对。

对这些情况,张震始终不为所动:

“合并三大学院,成立国防大学,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总会有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需要做大量艰苦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对于筹建中的困难和矛盾,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这个人,多年就是这样,一项工作不做则已,做上了就竭尽全力,努力把它做好。”

筹建国防大学之初,张震就提出了教学的内容应该定的更高一些,不能和初级、中级院校重复,而是应当学院在初级、中级院校都学过的课程,到了国防大学以后就要重点学习如何运用;所教授的知识面不应该太窄,应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为主等等,这些思想后来统统被列入国防大学教学思想。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8)

张震在担任国防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师资力量格外重视。在他的关心下,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充实了学校,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受张震邀请到国防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的熊光楷将军回忆,一次他在学校授课,张震不仅亲自主持,还坐在课堂上听课,让他很受感动。

1986年9月10日,国防大学成立第一个教师节上,张震提出要同学校的老教研人员合影留念,但在拍照时,张震却对蒋校领导排在教研人员前很不满意:

“教研人员常年站在讲台上,现在过教师节了,应该请他们坐下来。”

于是,国防大学后来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合影时教研人员在前排坐着,而校领导全部都站在后面。

在国防大学,张震将军一工作就是7年,眼见已近耄耋之年,老将军又萌生了退休的打算,他并非是不愿意工作,而是精力有限,愿意把岗位让给更加年轻有为的人去做。

1992年4月,张震出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上他就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军委的会议,还向军委就他工作的方面写了一个书面的报告,恳请中央派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替他的职务。

可他又没想到,中央已经决定了安排他到军委工作。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9)

图|张震将军视察部队

在知道自己即将参加军委的领导工作后,78岁的老将军失眠了,他知道身上的这个担子并不轻可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指挥现代战争的经验,相比于留任军委工作的刘华清,张震自觉都很欠缺。

就这样翻来覆去考虑了一夜,张震最终还是决定,勇敢的接下来这个担子,继续为现代化军队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2年10月6日,党的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就给中央写了封信,建议增补张震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13天后,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张震正式当选军委副主席,会议结束后,邓小平与新的中央领导班子成员合影留念,还特意走到张震面前,询问他的身体情况。

“你今年多大了?”

“78岁。”

邓小平微微一笑点点头:

“你比我小十岁,还可以再干一届。”

两人在交谈中,邓小平还嘱托,要协助好江泽民同志,用3年的时间,把各军领导班子建设好。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10)

图|邓小平

张震心里很清楚邓小平对自己的期望,晚年他回忆这一幕时还坦言:

“小平同志深谋远虑、字字千钧,使我深切领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为了不辱使命,我给自己立定了‘干实事,少出面,不越权’的‘约法三章’。其后5年间一直以此为诫。”

张震到了军委工作后,狠抓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工作,为了了解部队存在的实际问题,张震更是不顾年迈,亲自下部队视察,他不光是只听干部们事先准备好的报告,也要随机抽查他们其他一些没有准备的情况,既到那些安排好的地方去看,又要去那些没有安排的地方去看,真正做到全面的了解。

一次,张震到一个基层连队视察,发现部队内务卫生工作搞的非常好,整齐划一,但张震并没有表扬,反而察觉出很多不对劲,战士们的暖水瓶分明就是新换的,还没有用过。

张震不动声色,直接到了隔壁另外一个连队视察,这才发现问题,饭堂缺这少那,营具破损严重。让陪同的干部脸色青一阵紫一阵。

可张震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他早从侧面了解到,部队经费存在实际问题,于是回去以后,他着力解决部队存在的这些问题。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11)

图|张震将军下部队视察

张震很早就注意到了部队搞生产性经营的危害,建议部队不要搞生产经营,但又没有一杆子打死,对于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的驻军,允许保留安置家属子女工作的家属工厂。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央彻底完成了改革军队生产经营的任务,对生产经营实行统一管理,部队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按照各自轨道分别运行。

张震在军委工作了5年多时间,期间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下基层部队视察,有人劝他年纪大了,少下几次部队,少跑几趟,可张震却摇头拒绝:

“既然在其位,就要尽其责,不下部队怎么行?”

无论是在潮湿炎热的西沙群岛,还是在寒冷缺氧的青海高原地区,都留下了张震的身影,哪怕是身上隐疾反复发作,他也始终乐此不疲张震把晚年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全部都花在部队建设上。

张震将军一生为祖国建设辛苦操劳,尽管他也很记挂着家乡,但他却很少有回家的时候。

1961年10月,张震将军78岁的养母吴命媛病故,可因为工作忙碌,张震将军未能回家奔丧,百忙之中,他只能给表兄吴诞生写了封信回去:

“母亲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尽忠报国,难以尽孝,请代为安葬。”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12)

图|1960年,张震与母亲、妻儿全家合影

1992年秋,张震的老同学郑楷蔚和平江长寿区委郑德武一同到平江去看张震将军养母吴命媛的墓地时,发现这里荒草成堆,满是凄凉,而将军老家的几处祖坟也被平整为农田,对比隔壁台当局领导人李元簇父母的坟,稍显凄凉。

“李元簇父母的坟修得多么壮观,我们中央首长的祖宗坟墓也应该修得像个样子。”

郑楷蔚与郑德武商量后,决定联合区乡给张震将军写报告,希望能把将军老家祖坟休整一下。

张震将军在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回信,他不同意公家出钱修祖坟,只给了表兄1000元用于修缮养母吴命媛的墓碑,信的最后还这样写道:

“我是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要与李元簇去比,他是国民党,他有钱修祖坟,那是他的事,我们不能学。我们应该保持艰苦创业的革命本质,不要讲排场,不能因私事动用公款。那种旧社会的光宗耀祖是最低级的,最不光荣的,受到人民唾骂的。”

张震将军的嫡系亲属并不多,四个弟弟都是朴实本分的农民,没有沾过将军一点光。

78岁的张震想退休了吗(78岁的张震想退休)(13)

图|1996年6月12日,张震将军视察部队

一直到晚年,张震将军始终牵挂的是国家建设的大事,这份精神让人钦佩。

1955年9月,张震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8年9月14日,张震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2015年9月3日,张震将军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一生光辉,让人不禁油然而生浓浓的敬仰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