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魏璎珞最吃憋的一次,就是被裕太妃叫去寿康宫,横加训斥,“从今以后,你给我夹着尾巴做人!”

当日正好是七月七,长春宫的宫女们都聚在一起,丢针乞巧。魏璎珞吃了哑巴亏,无处发泄,负气弄针。但天不随她愿,气得她摔碗扔针。

丢针看影是流行数百年的七夕游戏。不过傅恒娇羞求香囊的梗,就不是古代七夕会有的戏码了,而是现代情人节文化的穿越表演。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1)

《七月桐阴乞巧图》(清.陈枚)。此图与其他十二幅诗图共同组成《月曼清游图册》,描绘宫廷嫔妃们深宫生活。此图册画于乾隆三年(1738年),深得乾隆皇帝赞赏。

农历七月初七祭双星(牛郎、织女),原本是先民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并提醒妇人在暑热消退之后,勤纺织、缝纫以筹措换季的祭祀活动。

汉朝,宫女在此时节非常忙碌,要准备换季,晒书籍和衣物,又要祭祀。有守夜的宫女子在七夕夜向双星乞愿,心愿竟然实现。消息传出后,逐渐有了七月七夜乞私愿的习俗。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2)

《十二月月令图》之《七月乞巧》(清画院,乾隆时期绘制),曾经挂在乾隆帝宫中。

女子乞富、乞寿、乞子等诸多心愿里,以乞巧最为流行。南北朝时,妇女间兴起了乞巧穿七孔针的游戏。与此同时,七夕也成了一个宣传闺训的绝好机会,相传南朝齐武帝专门起楼,让宫女在七夕登楼赛针乞巧。

慈禧的贴身宫女何氏曾回忆:“我们……不论什么节日也得照样伺候……(七月七)难得停工一天,这一天真是自由自在的日子。”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3)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乞巧图》,作于五代时期(公元十世纪)。

丢针会

老宫女何氏说,“(七月七玩的)这种游戏,叫丢针看影,是宫中闺门特有的,主子奴才可以一起玩,老人青年可以一起玩”。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4)

《乞巧图》局部(明.仇英),宫人们正穿针乞巧。

“丢针看影”又称“丢巧针”。明朝这个游戏就在北京流行了。七月六,女孩子们就用碗盛水于日头下,待到七月七中午,水面便会“起皮”。此时,女孩们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针孔细针,轻轻放入碗中,针会浮于水上。

“小娟子用指甲拈起一根绣针,轻轻地把针放在水面上,针要南北向,针尖向北,针孔向南,要让太阳光从针孔中射过去,这叫作红日穿窗。针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一个针影沉卧在水底下,但是细细地能看到针影的顶端上有个小小的白点,那是由针孔里漏下来的阳光。”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5)

《乞巧图》局部(明.仇英),宫人们正拜泥偶,乞求多子。

众人还会比较各自丢针后在碗里所形成的影像。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6)

慈禧和四格格(右)在颐和园。晚清时期,七月七宫女们的丢针会和赛针会都由四格格主持。

“有的针影像个梭,四格格(庆亲王的四女儿)说这是织女把梭借给你,将来你巧,能织布;有的针影一头粗一头细,说这是砧子上头的杵,将来洗衣服干净,是个利索人……最不好是针影两头粗中间细,这叫棒槌,说是织女嫌你笨。引得老太后(慈禧)抿着嘴笑。”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7)

1901年,从万寿山上俯视颐和园昆明湖。摄影/小川一真。

赛针会

除了丢针游戏,据何氏宫女回忆,颐和园还会在七夕夜进行穿针赛。参赛宫女要在微弱的月光下,比赛穿细针、粗针各10根,看谁穿的时间最快,线的剪口最齐,结的蝴蝶扣最漂亮。

比赛时,太后、皇后以及宫中女眷都会来看。而裁判则和丢针会一样,由慈禧太后来担任,手巧的宫女能得到重赏。常常是宫中的绣女独占鳌头。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8)

重建的颐和园后山苏州街。该街道始建于乾隆时期,后被八国联军焚毁。据何氏宫女回忆,实际上慈禧时期该处就已荒废,成为老绣工和太监并居的场所。(图片来自网络)

按清律宫女服役10年左右便能出宫,但绣女却是例外。何氏宫女回忆,越是技术拔尖的绣女,宫里越不放人,只得长年困守皇宫,回不了家也嫁不了人。于是很多大龄绣女最后只得和太监“并居”。七月七,便是这些绣女和太监们相聚的日子。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9)

晚清,紫禁城内的妈妈。图/故宫博物院藏

乞巧律诗(忧思难膺宫女怨)(10)

晚清,紫禁城内的妈妈和小宫女。图/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皇帝和他的宫人们,他们就是清皇宫仅有的七夕爱情故事。

(本文参考《“七月七”述略》中一著、《纤云弄巧话七夕》鲁颖著、《宫女谈往录》金易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