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咖啡不是玄学,而是科学。滴滤式手冲,应该是目前我国主流手冲之路。而学习滴滤式冲煮,最大的难题在人因的控制,最小的障碍在学会掌控器材参数。对于想踏上滴滤式冲煮学习之路的小伙伴,我会建议先从浸渍式萃取切入。因为浸渍式萃取学习,无需考虑注水的人因变化,仅需学习调控设备参数,就可以达成出杯。因此对于观察萃取科学,理解并学会掌握硬件参数调整的规则,浸渍式萃取反是更友善的学习起点。所以本文将分享如何利用浸渍式滴滤杯的冲煮练习,迈向成功的滴滤式手冲学习之路。

何谓浸渍式冲煮?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1)

上图是常见的浸泡式手冲咖啡萃取设备。有法压壶、聪明滤杯、爱乐压、虹吸壶等等。

这些器材主要是将咖啡粉全浸泡于热水中,等待一段时间点后,让咖啡液通过过滤器,分离粉与水。不同的浸泡式设备过滤器,会导致不同的风味体验,并没有谁比较优,这是个人主观偏好的取舍。

不过在以上各类浸渍式冲煮设备中,如果最后目标是踏上”滴滤式手冲”学习之路,那最容易切入全滴滤之道,且可以站稳萃取科学根基的,就是Hario Switch这类,具备浸渍与滴滤切换功能的手冲滤杯。

浸渍式滴滤杯的种类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2)

在滴滤式的滤杯中,具备有浸渍功能的,包含有Clever Dripper,Hario Switch,Gian,Bonavita等。这四款中,2018 WBrC世界咖啡手冲赛冠军选手Emi Fukahori使用的Gian,是唯一可在浸渍时变速的滤杯。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3)

图:2018 WBrC手冲冠军使用的GINA

至于其他三款,如Clever Dripper(聪明滤杯),Hario Switch(V60风味开关)以及Bonavita,在滴滤功能都是单速流出。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4)

而这四款浸渍式滤杯,最早推出的是Clever Dripper r(聪明滤杯)。但对于想要之后学习滴滤手冲的新手来说,Hario Switch是以上四款中最适宜的工具。因为Hario Switch,最终可切换成纯滴滤的锥形滤杯系统(V60),Hario Switch既可用于进行各种萃取科学的观察与实验,又能继续留用到练习滴滤手冲,它是从浸渍式冲煮练习,踏上全滴滤式冲煮学习,最好的过渡桥梁。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5)

V60是一款世界手冲赛选手爱用的锥形滤杯,但它很难被新人驾驭,所以想学滴滤式手冲的新手,若一开始选择V60来驾驭注水,往往会抢滩失败,死在沙滩上。但如果从Hario Switch先切入,渡过那个最难的抢滩点,那要踏往滴滤式手冲之道,就方便很多了。当然,本文以下所分享的浸渍式滤杯冲煮练习,对于Hario Switch以外的浸渍式滤杯,包含Clever Dripper或Bonavita的用户,是相同适用的。只是若你尚未拥有任一款浸渍式滤杯,那会较推荐入手Hario Switch。(这样你要练习滴滤式冲煮,就可以一直用下去)

浸渍式滤杯的优点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6)

提到浸渍式滤杯的出杯优势,主要有三点:

✅ 更均匀的萃取

✅ 体质感的增加

✅ 甜感的提升

甫落幕的2022年WBrC世界咖啡冲煮赛,代表挪威出战的西门安德森获得了第六名,他使用了Hario Switch。在他的展演中,他没有陈述任何手冲技巧,连使用Hario Switch的方式都没有花招,就只是单纯倒满水,计算出较合宜的水温,然后等待三分钟按下阀门流出全部咖啡液,就结束了萃取。他说,在他杯测咖啡时,他发现这款咖啡的果汁感优势。但当他尝试各款滴滤杯,各种断水法,发现竟全都不能好好体现他在杯测时,享受到的极致果汁感。最后他明白,他没有听见咖啡在说话,既然杯测才能喝到完整的风味,代表只有使用全浸泡冲煮,才能突显这批咖啡无与伦比多果交织的和谐性。所以他最后决定带着Hario Switch上阵,就是这样简单的冲煮,他得到第六名。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7)

2022年7月,我国世界咖啡冲煮赛中国区总决赛,陈周鑫选手选用Hario Switch搭配魔术帽,以浸渍滴滤的切换模式,得到了殿军。Hario Switch,是一个可以自由切换滴滤与浸渍双萃取功能的滤杯。它可以保守的简单以全浸渍出杯(如今年的WBrC第六名选手用法),也可以设计双功能交替运用的萃取方案。但本文目的,不在于分享怎样善用浸渍式滤杯,本文目的,在分享可以怎样运用浸渍式滤杯,建立个人对出杯感官质量的分析,还有观察不同硬件参数调整与萃取间的关联性,以理解咖啡的萃取现象科学。

观察萃取科学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8)

咖啡萃取是一个系统,所有参与萃取的变因,共同协作完成了出杯。因此喝起来的感受是结果,理解冲煮过程发生甚么,以至于导致了这样的出杯结果,就是我们学习萃取手冲的观察要点。浸渍式滤杯,可以不用考虑注水带来的变化,注水就是人的问题。

浸渍式滤杯,使我们较容易在移除对人因复杂变化的顾虑后,单纯观察属于硬件可调控的变因,来理解整个萃取世界,是如何牵一发动全身。

所以当我们使用浸渍式滤杯,来观察咖啡萃取的科学世界时,有四个主要的观察要点,是我们可以按部就班,尝试变化与品鉴,好理解中间的差别。有哪四个观察的重点呢?那就是粉水比,研磨度,水温及萃取时间。

粉水比的练习

与观察重点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9)

萃取简单来说,就是让咖啡粉接触水。水量的多寡,影响接触的效率,以及萃取率。

每一款咖啡,因为生豆本质与烘焙的差异,就算是同一位烘豆师所烘焙,也不代表相同的粉水比,会合适用于所有的咖啡。

所以,理解粉水比,对咖啡风味提取的影响力,可以用浸渍式滤杯来进行观察。浅烘焙,我国与世界手冲赛选手,大多喜爱的粉水比落在1:11~1:15。我建议大家可以使用Hario Switch,尝试使用四种区段,来观察你的咖啡风味差异。

粉水比练习作业

在进行粉水比观察时,其他参数要固定,包括水温,研磨度,浸泡后打开阀门的时间。我个人的测试习惯是:

至于粉水比测试的观察重点如下:

1.注水时间:依照倒水量的多寡,你所花费的注完水时间有差异,会建议你使用同等流速的注水模式,建议使用最快的大水,从中心点快速把水注入倒完。

2.开阀时间:需要固定一个打开阀门的时间。不少于90秒,可以从二分钟开始测试。3.萃取时长:等咖啡液流干,纪录你的总萃取时间。并且留意从开阀到结束萃取的总时间,需要多少秒可以一次性流干。4.品饮心得:我们需要透过这些测试,来反映对感官的影响,所以需要纪录浓度,酸度,甜度,体感,瑕疵苦涩味的感受,可以按照感受的强中弱填写。

最后是平衡感纪录,这样的结果,你觉得好喝平衡吗?

品饮心得的记录,可以参考上月初我的PDCA感官记录表:手冲|江湖在走工具要有~从PDCA原理设计的冲煮感官记录表

可自行发挥创意,设计你的记录表单。在我的PDCA感官记录表,针对品饮心得,有一个区分程度强弱的记录方式。

研磨度的练习

与观察重点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10)

不同的磨豆机款式,在粗细磨度下,粒径的分布很不同。两台不同款的磨豆机,即便在肉眼辨识的雷同粗细磨度下,使用相同的粉水比与水温进行冲煮,仍旧会在感官上,从酸甜,口感,体质上呈现出不一样的特性。所以要了解自己手边的磨豆机,对于咖啡萃取的影响,建立这样的系统性观察比较,是必要的基础。

并且有的磨豆机,在细研磨时比较均匀,有的磨豆机在粗研磨时,比较均匀。这些都值得我们观察与找出因应。Hario Switch非常合适用来进行这样的观察练习。

研磨度练习作业:

调整研磨度的观察的重点,会放在萃取时长。

因为细的流速慢,粗的流速快,所以即便是同样的开阀门时间,在同样的粉水比与水温下,总萃取时间会发生变化。不同粗细,对于总萃取时间的影响为何?你可以透过记录去观察。

有的磨豆机,在细研磨时细粉率偏高,有的会在粗研磨细粉多,这就可以透流速中,不寻常的增加幅度,来观察。

(这个观察对于你更换磨豆机后,掌握调整新的粗细方案,会更有帮助。)

不同粗细对于感官的影响又为何?你也可以透过记录去观察。

研磨度测试,要使用粗中细三种磨度,细磨度一般会是标竿”贴近杯测刻度”。

大家可以使用自己冲煮上习惯的粗中细三种磨度,进行感官的测试。

观察的主要重点会放在,避免瑕疵,更好喝。

你可以测试,到底是调整粉水比或是调整研磨度,那一种的调整,比较容易追求你认为的好喝。这些测试建议使用相同的咖啡来进行,所以你可能需要添购至少半磅的咖啡,来进行练习。不要练到一半更换新豆。

水温的练习

与观察重点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11)

如同研磨度一样,温度的改变,可以增加或是降低萃取效率。

我们可能有定温壶,或是温度计,为了进行水温测试,我们要先观察一下温度准不准确,会不会飘移。定温壶有时候,因为壶内水位的高低,影响它侦测正确水温的灵敏度。会建议使用定温壶的小伙伴,纪录水温时,煮到指定温度的水壶要拿起来摇混均匀后,再重新放置回加热座,测试真正的水温。为了感受水温变化对萃取的差异,可以拉开一点水温高中低的区段,例如差四度,去理解水温,在一个统一的萃取时间中,对于风味的影响力。

水温练习作业:

你在进行水温测试的时候,观察的重点会放在酸甜苦等味道,在不同温度下的感官差异。

操作对水温变化的感知理解时,其他如研磨度,打开阀门时间,粉水比都要固定。水温是一种影响萃取率速度的能量,高温加速萃取,低温延缓萃取。因为酸甜苦物质的溶解时间,本来就有先后差异。所以水温的调整,会影响到酸甜苦的出杯内容物比例。

萃取时间长短的练习

与观察重点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12)

浸渍和滴滤式萃取,最大的差异,是咖啡液体浓度发展的相左。浸渍的萃取浓度是逐渐增加的,滴滤却是由高降低。从上图大家看到的浓度增加曲线,可以看到浸渍式的萃取浓度在”一段时间”后:浓度增加率会趋缓,前面快后面慢。增加愈慢代表,可溶出的物质愈来愈少。这个趋势告诉我们,咖啡的可溶性物质,有一个快速溶出时期。超过那个时间点后,可以改变的风味主架构就不多了。

所以调整不同萃取时间,极端的会影响到前段的主要酸甜风味物质,例如设定30秒就结束。如果是比较微幅的时间调整,则比较会显示在口感增加,或苦涩的溶出比重。

萃取时间练习作业:

每一款咖啡的”好萃率”不太相同,我的意思是,不同海拔与烘焙度的咖啡,它的膨胀状态不同,当粉遇到水时,吸水效率不太一样。

吸水效率会影响到你”需要使用多少萃取时间”,来把风味物质从粉内提取到粉外。

所以不同咖啡的”最佳萃取时长”,有可能不一致。

调整浸渍式滤杯的萃取时间,主要是利用控制”阀门开启时间”来调整。

一包咖啡的总萃取时间,是从注水到移杯的时间点,因为在那段区间,粉与水持续接触,萃取就一直进行。

但不同时间点,溶出的风味物质内容排列组合不太一样。

如果你喝到苦涩物质,代表主要风味已经溶解完成,而瑕疵味道则开始大量萃出。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13)

上图说明在总萃取时间中,前中后段主要的风味物质内容。这个萃取时间的练习,是帮助我们观察,你平常爱喝的咖啡(通常代表你常购买的品牌),烘豆师习惯的烘焙手法,所造成的咖啡萃取特性。有可能A品牌的最佳萃取时间是在1:40秒打开阀门,但是B品牌有可能常态的最佳萃取时间,会落在2:00打开阀门。透过这样的练习,你可以体会到,萃取时间的延长或是缩短,到底”对你”有多少意义,你喜爱怎样的萃取风格。每个人追求的风味口感不同,因此合适自己的冲煮模式也不同。尽管我们每个人对于风味的偏爱都很主观,但是萃取的科学现象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对手冲的追求,只不过是目标在冲煮出一杯”令自己满意”的咖啡。

小结:

从萃取科学到萃取框架

萃取原理及操作(手冲欲观察萃取科学)(14)

本文利用Hario Switch浸渍式滤杯,进行粉水比、研磨度、水温及萃取时间的观察。其目的在帮助我们理解,不论未来我们会挑选哪一款滴滤式滤杯,这四件事情的科学现象是一样的。这些硬件上我们可以掌控的参数(且有调整,就有可预期的差异),是我们优先要弄明白的。因为注水需要人力,每个人肌肉协调性不同,人也不是机器可以重复应用相同的肌力。至于不同滤杯,它的设计会大大修改我们的冲煮系统,所以更换滤杯就要重新建立新的冲煮系统。但是对于本文请大家锻炼与观察的四件事,都是不论谁要冲,要用哪款滤杯冲煮,控制这些参数的原则会是一致的。

所以要改善咖啡的冲煮质量,我们可以先学会理解整个萃取框架中,这四个参数的调整逻辑。

当我们知道怎样按步就序,在浸渍式萃取,透过这四个参数的调整,冲煮出我们所喜爱的咖啡,那么我们在滴滤式萃取学习之路上,就可成功建立滩头堡,发展出自己对硬件部分的完全掌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