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红尘,皆会遇到逆境,也皆会因俗事而烦恼苦闷。而我们只有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坚韧之心,在俗事前保持几分淡泊之怀,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储备起寻找光明的力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面对人生的豁达、乐观态度;“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是李涉在失意中的一次偶然觉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劝慰友人的乐观之语。……古人是明镜,更是我们的导师,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经典的饱含哲理的诗句。

人生不如意十首诗(人生不如意之时)(1)

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来自于宋朝诗人王禹偁的一首诗;此诗不仅写得美如画卷,还写得饶有理趣,让人读后倍觉享受与触动。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王禹偁和许多仕途坎坷的诗人一样,他在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遭到朝廷的第二次谪贬。在那种情况下,作者身心疲惫,可谓洞清了官场与俗世的真相。故而在大自然面前,作者的美好心境被悄然唤醒,于是便写下了这首美妙之作。

人生不如意十首诗(人生不如意之时)(2)

诗的题目为《泛吴松江》,所以在首句中作者就很及时地以特定物象做到了切题:苇篷疏薄漏斜阳;斜阳照在苇篷之上落下斑驳的光线。这是一句很唯美的景色描写,作者选择了“苇篷”与“斜阳”两个物象进行搭配,不但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还巧妙地突出了画面的色彩与空间的立体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平静、安逸的氛围与情感色彩,而这也恰是作者内心的侧面写照。所以说,首句虽然没有用到明显的表达情感的字眼,但作者笔下的风景已经将其中的那份淡泊之意体现出来,这便是景起的作用所在。

承句是作者对自己举动的描写:半日孤吟未过江;坐在船上,作者独自一人吟咏,半日时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渡过江去。与首句的情感色彩保持统一,这一句的描写也重在体现一种悠然宁静的情调。

作者将笔锋落在自己身上,刻画出了他在江上泛舟的状态。“半日”说明时间之久,它与“未过江”三个字紧紧呼应,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孤吟”二字则在介绍作者孤单形象的同时,也将他内心的一种孤寂体现出来。

其实诗的承句不但置疑了一个疑问,还巧妙地自行回答了疑问。作者为什么孤吟半日都还未过江呢?不是因为江面太宽,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渡过江去。他在江上泛舟的根本原因,是重在消遣心中积压已久的苦闷。而这层意思,我们从“孤吟”二字上就能品读出来。作者自顾自地吟哦,这样的状态让他感到舒适、放松,所以他愿意“半日不过江”。

人生不如意十首诗(人生不如意之时)(3)

那么作者孤独吗?当然会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是一种境界,从一定程度上开始更是一种体悟与享受。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只有鹭鹚能够了解作者的内心,它们会时不时地翘足而立,停留在船窗前。在江面之上肯定还有其他优美的景物,但是作者却将镜头瞄准了鹭鹚”,很显然,这是作者的特意裁剪。

物象“鹭鹚”的添入,是对前二句画面的补充与丰富,它为诗增添了颇多的生机与活力,从视觉方面有效地抓住了读者的审美点。除此之外,作者对鹭鹚的特意描写,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自己的心境。

首先,作者有意借鹭鹚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这很好地契合了他被贬的身份。作者被浊世所弃,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所以当他在宁静的自然界中,看到鹭鹚的身影的时候,也就仿佛遇到了知音一样,瞬间被感染、打动。这里的鹭鹚又被拟人化,使人与物之间产生“共情”,显得格外亲切可爱。

其次,作者写鹭鹚,也是在以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以及自己归于淡泊、豁达的情怀。自然之美被作者看在眼里,爱在心里,所以这样的至纯心境,也只有来自大自然中的鹭鸶能够读懂。

其三,诗中的鹭鸶与俗世中的那些追名逐利、排挤他人的奸妄形成鲜明对比。鹭鸶的美好形象反衬了奸妄的丑陋形象,将作者内心对浊世、对奸妄的藐视与抨击充分表达出来。

人生不如意十首诗(人生不如意之时)(4)

此诗在唯美的语言之下,有着饱满的哲理与铿锵的力量,细细品读后,方觉诗味之永,真不愧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好作品。

闲身不计人间利,且泛扁舟看夕阳;各位看官,当读完王禹偁的这首诗,不知你是否也喜欢其中的意境与韵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