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1)

近期,俞敏洪在直播中说,现在中国有很多中小学老师读书很少,甚至很少读书。话音落地,网络上的谴责应声而起,有人谴责他胡说,没有调查就随便发言。

不久后,俞敏洪回应了网友质疑,他说自己实际上是做过调查的,每年他去中小学演讲的时候,都会问老师们一个问题:每年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之外,读过5本书以上的老师请举手,结果举手的老师不超过10%。

俞敏洪解释说,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学生的眼光、格局,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如果老师只把自己所教的内容教好,就很难解决解惑问道的职责。

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若老师不读书、不学习,光吃老本,真的难教好学生,这一点从新课标不断地改革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2)

新课标改革后,孩子必须要学会的本领——思辨性思维

近几年新课标改革变动最大的科目就是语文,语文在众多科目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称之为大语文时代。2017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的关键是思辨性思维的培育,思辨性思维的发展有赖于思辨性阅读的训练。

新课标改革后,近年语文高考试题也更加强调思辨能力的考查。那么,什么是思辨性思维呢?思辨性思维主要训练在信息足够充分且保证信息真实的前提下,拥有一个能够合理表达自己诉求和说服人的能力。

也就是说,学生要在已知的信息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一言以蔽之就是必须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孩子是如何学习语文的呢?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尤其是古诗词。

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3)

我儿子现在读三年级,每次学古诗词,基本上就是三步走,第一步要求会背会默写诗句;第二步记住诗句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第三步记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走完这三步,这首诗就结束了。

死记硬背之后,孩子暂时记住了,过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背诵得很好,考试的时候还是会答得一塌糊涂,因为考试题目很灵活,没有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根本拿不到高分。

培养孩子读思结合的习惯

古先贤曰:“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后,更应该加强培养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读思结合”习惯。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因知识结构、经历体验不同,对同一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才让思想得以百花齐放。

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4)

在创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就有创新精神的孩子,而不是如同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要求所有的孩子统一答案,这是桎梏了孩子的头脑与思想,培养出的都是咬文嚼字的孔乙己。

无论是新课标改革,还是近年来的高考,都是传递一个信息——具有“另类”思想的、具有思辨能力的孩子会更吃香。老师要鼓励孩子充分、自由地表达,敢于迟疑。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视频,是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讲的阅读思辨课——《走进孔子》,在整堂课中,蒋老师没有给孩子讲过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文中寻找——你认为孔子是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只要孩子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5)

我特别欣赏蒋老师的一点就是不传授知识,发现至上的教学思想。最近,我发现蒋军晶老师精心打造的一本书——《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它是一本华而有实的好书,全书共三册,包括250多首小学、初中阶段孩子必背的古诗词。我推荐这本书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一本背诵工具书,不是教孩子死记硬背,这本书有16个记忆模块,让记忆有一个强大的背景,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规律、表达形式、民风民俗等,这样一来就能让孩子又记得又晓得,记得是记忆,晓得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记得更长远。

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6)

第二,发现至上无处不在,在这本书中问题无处不在,鼓励孩子去思考去发现。比如,李白的诗句中写过很多关于远游的内容,他一生中有三次远游,在第二次远游过程中,所做的诗句突出了一个“愁”字,这是为什么呢?这需要学生去了解唐代的历史、李白的性格、以及他的仕途等。

若能详细了解李白第二次远游是因为遭贬后看不到前途,郁郁而不得志的人生暗黑时期,自然就能有理有据地表述李白第二次远游诗中的为何要表达“愁”了,他愁的到底是什么了。这个过程就是在引导孩子进行思辨。

新课标与新课改(新课标不断改革)(7)

总之,《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是一本让孩子去发现、去探究的好书,在品味古诗词之美的过程中,让思维变得活跃,让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的图书商品卡购买,原价128,现价只有75元,一册只有25元,小学、初中阶段必备古诗词250多首轻松收入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