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青藏高原以东有很多盆地。最有名且面积较大的当然是四川盆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了。江汉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其实也可以算是盆地,而南阳盆地则很少被人提及。这块面积约有3.66万平方公里的盆地,虽以河南南阳命名,但也包括湖北襄阳的北部地区。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1)

既然是盆地,四周当然要有山了,南阳盆地北有伏牛山,南有大巴山(余脉),东有鄂豫两省交界的桐柏山,东南有大别山,西有秦岭。上面提及的几大盆地都有一个特点:水资源丰富。四川有长江及众多支流,关中有渭河,两湖平原更不用说了,长江穿地而过。南阳盆地也一样,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出陕西安康后进入湖北十堰,出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就是肥沃的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的海拔不高,中部的洪积和湖积平原约有80米至120米,周边的岗地约有140米至200米。在气候上,南阳盆地是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2)

南阳盆地西有我国地理(气候)分界线的秦岭,东有淮河。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纬度,决定了南阳盆地冷暖比较适宜,四季明明白白,很少有极端性气候。南阳盆地适中的地理位置,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在古代的经济条件下,吸引人口的能力就强劲。东汉时的南阳郡,辖区包括南阳盆地的北部,当时的人口约有243万。东汉定都的洛阳在地理上也是小盆地,人口有100万,只有南阳的二分之一都不到。当然,洛阳的盆地面积要小于南阳盆地,而且南阳还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家乡,但帝乡因素对南阳盆地虹吸人口的作用不算很大。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3)

刘秀家乡是南阳郡蔡阳县,现在则隶属于湖北省随州市枣阳县。

南阳盆地有两大军事重镇,北有南阳可拱卫洛阳,南有襄阳可直临江汉(长江与汉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元朝之前,统一王朝和北方大型王朝的国都基本上都在长安、洛阳、开封这一条线上。南阳盆地往北过了伏牛山,就是相对无险可守的洛阳和开封。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4)

即使王朝定都长安,南阳盆地西北顺着丹江可入武关,拿下武关,长安也就不远了。

这是站在南方角度看的。如果站在北方角度看,北方控制南阳盆地,直接扼守汉水中游,对长江湖北段西端的宜昌、中端的江陵、东端的武汉(包括时称武昌的今鄂州,下同)都能构成重大战略威胁。春秋时,楚国灭掉申国(南阳),楚国国君基本上都呆着申地。为什么呢?很简单,可以北图中原。楚臣有想得到申地者,被拒绝,理由是申地既是楚国防御北方南下(晋)的门户,又是楚国北上问鼎中原的跳板,不可以随意赏给别人。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5)

战国时,秦攻下南阳盆地后,楚国衰落之势不可逆转,因为门户已开。几百年后的三国鼎立时,魏吴分割荆州,但魏控制着南阳盆地(南端的襄阳),即使东吴控制宜昌、江陵、武汉,战略优势也在魏方。

从更大的范围来讲,我国历史上主要有两大文明区域——黄河流域和相对来说开发较晚的长江流域,南阳盆地恰好处在两大河之间,又界于淮河——秦岭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南阳盆地可以称之为“天下之中”。

历代南北对峙时,南阳盆地也基本上处在南方王朝和北方王朝的中界点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史一大重要转折,为之后的北魏分裂及隋唐的兴起埋下伏笔。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6)

北魏迁都是在公元494年,迁都之后,孝文帝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出兵进攻南阳。对南朝齐来说,南阳是襄阳和荆州一线的门户,但对北魏新都洛阳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存在。拿不下南阳,洛阳是无险可守的,而北魏迁都洛阳又不可逆转。魏军进攻南阳并不顺利,几次被齐军击败。孝文帝发怒,认为南阳这样的“小郡”居然都拿下不来,誓言必拿下。南阳当然不是什么小郡,否则魏军不可能花那么大的成本取南阳。当时的南朝齐已陷入内乱,魏军这才最终攻下南阳,为洛阳赢得了非常重大的战略缓冲。

南阳盆地两大重镇之一的南阳被北朝占领,对南朝并没有起到伤筋动骨的破坏,毕竟南朝还控制着南阳盆地另一大重镇襄阳。襄阳是南朝整个长江大动脉的门户,一旦襄阳被北朝占领,南朝的江防都要坍塌。

南阳西部和北部是哪几个地方(南阳盆地名气不大)(7)

襄阳扼长江中游,向东可威胁江东,向西可威胁西川,向南可威胁荆楚。自南朝齐之后,北魏和南朝梁有长达二十多年的互攻时期,但谁也占不了上风,原因之一,就是北魏只控制南阳而没有襄阳,南朝梁只控制襄阳而没有南阳。换言之,无论是谁完全控制了南阳盆地,则敌方中端门户尽失,两翼就毫无安全可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