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因其个人业绩出色,半年前被晋升为地区经理,负责一个8人的团队,按理说他应该是开心才对,但最近一段时间他被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于是他找我沟通和探讨了此事。

他说了自己的困惑:我刚成为管理者,前期主要是想让下属对自己有个好印象,建立信任感和认可度,所以我经常请团队聚餐,借此增加凝聚力和信任感。但毕竟我们现在每个月的销售指标压力都很大,我不去跟进生意,我就无法完成任务,如果我逼的太紧,又怕大家反感。

我听他说完以后,第一反应是想到了自己,自己刚做管理的时候,也会在这两种尺度之间徘徊和犹豫,于是我给他讲了自己当时的情况,进而谈到了后面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核心就是赫勒法则。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1)

赫拉法则

一. “赫勒法则”让监督与尊重产生倍增效果

作为公司的一名管理者,你首要的职责是对公司负责,对业绩负责,所以日常工作中必须是要对下属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反馈,关键是如何去做?

1. 什么是赫勒法则?

该法则由英国著名管理学家H.赫勒提出,意思是指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时会加倍努力。因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当你能满足他这种需要时,他会更愿意为你做事。

而这种尊重的需要一般都是来自他人的肯定,在管理中有效的监督就是上级肯定下级的一种表现。

2. 它告诉我们了什么?

当你看懂这个法则后,应该更加清楚的明白这二个道理:

法则十分清楚的告诉我们,工作不仅需要监督,还能产生让对方加倍工作的努力,所以任何一名管理者,必须是100%执行和落实对工作的监督职责。

要明白一个道理,授权不等于弃权,授权之后更加要加以监督,确保执行无误。否则,一切结果就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严重者更会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

我第一家服务的公司是国企,由于财务制度没有起到监督货款回收的准确性,领导也没有及时监督下属,有一名业务员擅自挪用客户的货款进行赌博,因数额越滚越大,自知无力偿还,最终自己去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不仅自己前途尽毁,给公司也造成了几十万元的损失。

法则告诉我们员工是需要被尊重,正因为有这样的尊重需求,我们才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为工作为公司服务,产生更大的价值贡献。

尊重需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一个层级,满足员工尊重感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物质满足,荣誉满足,成就感,归属感等等,而工作监督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一个没有感受到被尊重的员工,很难想象他会以何种状态来应对工作,应对同事,马云曾经在一位演讲中被问道:你不懂互联网技术,为什么能领导互联网企业?

他答道:外行是可以领导内行的,关键是你要懂得尊重内行。

当我们明白了赫勒法则后,关于是否要对下属进行监督其实心里已经有答案,但为什么现实中,很多团队领导会放任下属,放弃监督,任由其自我管理,任由工作目标渐行渐远?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2)

为什么不愿意做?

二. 不愿意检查监督下属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三无”领导

当你问100个团队领导这个问题时,相信他们可以找到100个理由来告诉你,甚至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是更加体现尊重对方的人文理念。但事实上,一切对工作不监督的管理者都是失职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1. 无能-自己不懂

作为管理者没有能力去监督和发现工作的问题,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一些技术性的能力,更多是指一种管理能力的缺失。当你的层 级越高时,技术性能力的占比应该越来越小,但管理能力的比重会加大。

但这丝毫不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因为他们具备管理能力,能发现问题,能监督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如同马云说的:

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变成当时公司技术产品唯一的监督者,我负责检查这个东西管不管用,因为80%的消费者和我一样,都不懂技术。

很多管理者把自己不懂技术作为不去监督工作的借口,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因为公司任命你这个岗位,不仅需要你的技术专业能力,更需要你的管理能力。如果你两种能力都不具备,那就是无法胜任这个岗位。

2. 无知-信任对方

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前提,工作也不例外,但当你无原则的信任对方,甚至无理由的信任,那就是无知的表现。或许你本意是好的,你相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念,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种类型的无知典型特征是不加筛选,不计尺度,一视同仁,其本质是对对方不负责任的体现。所以请不要用你所谓的信任,来掩盖自己的无知,来掩盖对对方的不负责任。

记住英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勃郎宁的名言-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我曾经面试过一位候选人,我问他为什么想要跳槽?

他说:之前我业绩好的时候,老板很信任我,几乎不会干涉我的日常行为,但最近二个月市场出现了一些意外,导致销售下滑,业绩未达标。当然老板还是很信任我,他只是说相信我可以解决,有问题可以提。

但我知道如果靠我一个人力量很难改变,而且我也不想和老板说这些客观原因,一则是怕老板觉得我能力不行,而且说了也不一定能解决,二则是因为老板一直信任我,当自己结果不佳时,我觉得有压力,会觉得愧对老板,所以我考虑离职。

最后我也没有录取这位候选人,主要是觉得在遇到困难时他的做法不太恰当和合适。同时,也可以看到,如果管理者一味的信任下属,在结果好的情况下,双方相安无事,一旦结果不如意,这种信任的弊端显露无疑。

3. 无德-敷衍应付

相比前两种无知和无能,因为无德而不去监督工作,是极其恶劣的行为,这里的“德”不仅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个人的生活品德,严重者会触犯法律。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这种人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争吵,嫉妒,怨恨等各种原因,没有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对工作放任不管,结果全靠下属的自觉性,一旦结果不好,就把责任推卸给下属。

这种人更加恶劣,出于某种个人利益考虑,明知事情的进展会损坏公司利益,会导致结果的失败,不仅不加监督,反而默认或推动事情的进展,只求达到个人目的。

老王是我之前的同事,也是一个部门的领导,但最后却被处分和开除,原因就是因为“无德”,他为了多赚取一些费用,伙同下属每月进行虚假报销,每月虚报5000元左右的发票,然后和下属平分利益。

在财务审计时,由于频繁出现同一家商店的发票,而且金额比较固定,追查后才发现问题,结果是直接开除。

无能,无知,无德是导致团队领导不愿意监督工作的三个深层次的原因,其他的理由都可以由这三个点散发出去,所以我们分析问题,能抓住核心即可,万变不离其中。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3)

应坚持的原则

三. 坚持PDCA闭环是任何工作都应坚持的原则

前面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做的原因,接下去我们看看该怎么做?任何行为都来自思维原则,所以在具体行动之前,我们先看看,应该具备哪些正确原则来开展这项工作。

这里我们可以按照管理学上的一个模型来思考,就是PDCA模型。该模型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把管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Plan-Do-Check-Act。按照该模型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思考原则。

1. Plan(计划)-适度怀疑原则

人是有惰性的,人是喜欢走捷径的,管理之所以成为必要,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此。任何法律法规制定的前提都是假设人是会犯错误的。

同理,在对待工作的事情上,在事前,管理者一定要假设下属是可能会犯错误的,对每个人都抱有适度怀疑的理念去制定规章制度,去监督落实工作,你的责任就是减少错误的发生率。

对人适度怀疑绝不是让你去负面,敌对的看待对方,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他人,更好的帮助他人完成任务,实现价值,你只有事前清楚的告诉对方,哪些地方是不可碰的,哪些红线是不能踩的,他才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弗洛斯特法则: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意思就是说如果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了,对双方都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2. Do(执行)-过程反馈原则

执行中的反馈跟进是任何一个任务必不可少的内容,再好的计划也需要落地,再完美的落地在实践中也会出现偏差和问题,为了结果的顺利达成,在过程中不断地的改进和完善就成了必须。

有句话叫:老板不问,下属不说,不懂跟进,工作等于白做。在职场,很多事情你觉得容易,但不代表它就是简单。比如过程跟进,难吗?应该不难,这个动作正常人都可以做到!简单吗?一点也不简单,因为他不仅需要你跟进进展,还需要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刚去外企的时候,当时的老板是一位资深的地区经理,在公司服务有10年以上,而他的老板,也就是大区经理,他们两位同事多年,相互的信任和默契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记得当时我老板负责一个公司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一旦失标意味着这个产品无法销售,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视,这样的项目对我老板来说也不是第一次,类似的招投标之前他也成功的处理过几次,经验和能力都没有问题。

但作为他的老板,也就是大区经理,针对此事跟进和一日三餐一样的有规律,每天早上电话询问当天的预计进展,中午电话询问实际进展,晚上电话询问是否达成预计。每天如此,我们当时开玩笑和老板说,大区是不是把你当傻子?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顺利中标,没有任何意外和偏差。当时我对这样的跟进方式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了,但时隔多年回想起来的话,这样的跟进方式不仅没有任何问题,还是应该值得提倡的标准工作流程之一。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4)

PDCA模型

3.Check(检查)-责任到人原则

事情执行到了一定节点,需要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是发现误差,找出问题,这里务必按照责任到人的原则。

切忌形式主义的检查,检查必须落实到人,责权利明确,这样才能起到检查的目的,不然只是“假大空”的形式。很多问题都是在这个阶段可以被发现和解决的,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审视的窗口。

我在外企工作时,我们针对每月的销售指标,都会按每周作为一个节点进行结果的检查和跟进,如果发现进度慢了,需要说明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Act(处理)-优胜劣汰原则

当一件事情结束后,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需要进行复盘和总结,我们的指导原则应该遵守优胜劣汰

什么是好老板?我想其中有一点可以这样说:赶着员工前进,淘汰不合格的员工,同时,要给予剩下的员工超出预期的回报和奖励。

俗话说慈不掌兵,作为管理者淘汰不胜任的员工就是你的职责,任正非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华为的优胜劣汰时,他说:低绩效员工还是要坚持辞退的方式,但可以好聚好散,也要肯定人家优点,可以开个欢送会,像送朋友一样,也欢迎他们常回家看看。

这段话可以看得出,关于辞退员工,即有刚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因为把不胜任的员工长时间放在岗位上,不仅对公司无益,对其个人会造成伤害,也不利于他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平台。

就像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的一样,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点和弱点,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强点,并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做出一定的成绩。

当你明白了PDCA做事原则后,接下去就到了看看该怎么采取具体行动,既能起到监督工作完成目标的使命,还能增加双方的信任感和默契度。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5)

正确行为带来正确结果

四. 找到过程控制的方法并付之实践,结果水到渠成

我们可以按照事情的三个发展阶段来设定和开展我们的行动,所有行为都为了确保结果水到渠成。

1. 事前-建立工作信任感

信任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前文中也说到,监督工作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双方建立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反感,怨恨和导致矛盾。

但信任又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要靠自己的悟性去琢磨,马云说过:

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

这里分享我关于如何建立信任的一个指导原则和一个操作方法

双方的信任总要有一个人先发出动作,你有很多理由可以等待对方发出这个信号,但我的建议是让自己成为这个信号发起者。

至于对方会怎么想?对方是否会接受?这些问题都不需要你去考虑,你想的越多,越阻碍你的行为。你只要走出发起信任的第一步,当然这个是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信任,而不是尔虞我诈的虚情假意。

这里我比较推崇斯蒂夫.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的一个方法,即建立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是一个虚拟账户,即在双方相处的过程中,设想双方共同建立一个银行账户,这个账户里没有现金,只有双方的情感。任何一个向该账户“存款”的行为都会增加双方信任度,反之,任何一个“取款”的行为都会减少信任度。

影响这个账户质量的关键是两个行为,一个是“交易频率”,一个是“交易性质”。

“交易频率”是提高双方信任的关键因素,增加“交易频率”意味着增加双方的交集,比如团建活动,培训活动,私下聚会沟通等都是提高“交易频率”的方法。

“交易性质”是指你的行为是“存款”还是“取款”,要想经营好账户,肯定是需要多做一些“存款”行为,减少“取款”行为。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恶小”的行为其实都是“取款”的行为。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6)

信任是基础

2. 事中-飞行员清单法则

事中如何进行跟进和反馈是很多人焦虑的问题,有些人只是一味的问进度,而有些人则喜欢一味的问困难,那到底该如何更好的跟进呢?

我比较推崇查理.芒格先生说的“飞行员清单”检查法,最优秀的飞行员也会在起飞前按照安全检查清单,检查一次飞机,这无关飞行员的能力,资历,性格,只关乎一种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实际工作中,我总结为三步法:

把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细化目标,这个细化目标可以理解为要达成目标的一些关键节点,或阶段性目标。所有目标的制定都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就不展开讨论,如图所示,应该很好理解。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7)

SMART原则

明确目标后就要明确相关的行为,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一个思维是“寻找最佳路径”思维,当我们针对目标制定行为时,肯定是有多种行为可供选择,在职场,不太可能让你做一件事可以不计成本,不计时间,不受约束的去完成。

所谓最佳路径就是在规定时间,资源下找到最佳的行为组合,它其实是一种双赢思维的体现。比如老板让AB两位员工去买一张办公桌。

A回来后和老板说:买好了,按市场行情价500元买了一张办公桌。

B回来后和老板说:我通过网上查找价格,货比三家,400元买到了。

很显然B的做法是符合寻找最佳路径思维的工作方式,所以在你监督下属工作时,需要不断地验证和寻找最佳路径,不断地提升效率。

需要按照之前设定的各时间节点来评估实际达成情况,如有差距,需要找到原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力争不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8)

情绪认知

3. 事后-懂得情绪认知

在事情结束后的处理原则是优胜劣汰,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把优秀的员工留住,同时通过考核机制淘汰落后的员工。但在以这个原则开展工作的背景下,我还想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情绪认知。

情绪认知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通过换位,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并明白和理解其情绪的由来,明白他的真实感受。很多人把情绪认知看成是一种妇人之仁的做法,认为是和理性相反的概念。

我比较赞同卫蓝在《暗理性》书中的观点-情绪不是和理性对应的东西,没有情绪作为底层,所谓的理性压根就不存在。

我们对下属监督工作的目的无非是想把事情做好,同时让下属获得更好的进步。所以当事情结束后,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其情绪认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取得良好的结果固然让人开心,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内心的情绪认知,看他是否真正的为自己的成绩感到欣慰和开心,还是觉得没有成就感,没有喜悦感,这是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探寻的背后原因,是目标设定没难度?是干涉太多,他没有成就感?还是奖励不够?

如果是差结果,也需要进一步通过情绪认知来判断其内心想法。如果对方既无挫败感,也无知错感,该淘汰就淘汰。如果对方能感觉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愿意学习和坚持的,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考核期。

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他有意愿,有动力,通过情绪认知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发现人的问题,人的潜能,不轻易放弃一个人,也不随便奖励一个人,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库添砖加瓦。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行动详解,相信关于怎么监督工作方面你一定有了新的认知体会,但理论总归是理论,只有多多练习和使用,才能学以致用,所以请尽快行动起来。

领导团队管理激励(团队领导为什么要让下属的工作过程受控)(9)

团队的能量可以无限大

写在最后

不管你是管理2个人的团队还是管理200个人的团队,其实管理的原则和道理都是相通的,正所谓“放之四海皆准”。

不用担心因为监督,导致双方信任感减少,矛盾增多,那只能说明你没用对方法。

请记住这句话:“工作失去监督就是祸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