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遗迹丰富的统一王朝都城遗址。其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为同一时期罗马城的2.5倍。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携手合作,加大指导和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地”,努力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省部共建大遗址保护特区,在全国尚属首例。

汉长安城遗址区包括哪些(给汉长安城带来什么)(1)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汉长安城遗址区包括哪些(给汉长安城带来什么)(2)

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区包括哪些(给汉长安城带来什么)(3)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标识。

汉长安城遗址区包括哪些(给汉长安城带来什么)(4)

想象复原系统让未央宫前殿盛景再现。

9月22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标志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开发建设正式迎来国家参与、省部共建的新局面。

省部共建大遗址保护特区,在全国尚属首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特”在哪里,将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勾画出怎样的蓝图?

■ 保护好“汉文化基因的样本库”

在联席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汉长安城遗址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多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要统筹各方力量,持续加大考古研究和科技创新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贡献“西安探索”和“陕西经验”。

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携手合作,加大指导和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地”,努力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遗迹丰富的统一王朝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为同一时期罗马城的2.5倍。除已部分开放的未央宫遗址外,汉长安城遗址中还有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八街九陌、长安九市等。其中最重要的宫殿——未央宫遗址,其面积是北京紫禁城的6倍之大。未央宫既是西汉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也是西汉统治者下达“汉通西域”政令的决策地和指挥中心。

汉代班固《西都赋》曾描述了汉长安城的繁盛景象:“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乡曲豪举,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听取谋臣娄敬、张良“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建议,决定定都长安。汉长安城这座满载着西汉王朝强盛辉煌的都城被多个朝代所沿用。

公元前200年,汉长安城内最早的建筑——长乐宫修建完成。随后,萧何开始主持修建城内其他宫殿和基础设施。公元前197年,未央宫建成。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兴建上林苑,公元前120年开昆明池,公元前104年修建章宫,公元前101年建明光宫和桂宫。汉长安城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珍贵实物见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国积极寻求与西方对话、交流并促成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历史、文化、考古研究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作为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特区,早在2010年7月,国家文物局就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同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公布,明确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2011年,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首次提出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并建立工作机制。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决策,同年8月通过《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

■ 展现汉长安城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根据当时情况与中国考古学学科特点,决定向汉长安城遗址派出考古工作队,开展古代都城遗址考古工作,拉开了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序幕。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汉长安城遗址正式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这开启了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暨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先河。这一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

1986年春天,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队队员李毓芳在汉长安城前殿遗址西北850米、卢家口村东100米处钻探出了一座大型建筑遗址。考古工作队队员先进行了试掘,开了两个探方,出土了不少建筑材料和数百片骨签。去掉土锈后,一片骨签上显出了一行文字。随着清洗工作的进展,这些骨签上的文字显露得越来越多,从一行至六行不等,据此确定了未央宫遗址的所在地及功能等。1986年秋天,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1987年4月底,未央宫三号建筑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结束,出土了6万多片骨签和上千件建筑材料、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文物。

经过60多年的考古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明确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规模,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宫与长乐宫、桂宫、北宫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等。城外发现了礼制建筑、昆明池、陶窑、墓地等遗迹,城郊的面貌也逐渐清晰。

2013年,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3.2平方公里全面开放。已展示的遗迹点和开发的景区主要是未央宫遗址、汉城湖景区和遗址区内的5座博物馆。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长安城的地表建筑虽然已无迹可寻,但考古工作取得的诸多成果为深入揭示其特征和价值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探索保护与发展和谐之路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王朝都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国际、国内都首屈一指。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随后,遗址公园提升项目正式拉开大幕。2021年,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全面开放,不久前遗址公园提升项目全面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在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汉长安城遗址文化内涵,将专题展厅、景观栈道、园林绿化、现代农业景观串联,突出展示汉长安城遗址风貌;在文化遗址展示上引入现代技术,让游客更清楚地看到汉长安城遗址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尊重、保护、传承、创新”为主旨,西安一直在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最优路径。

现在,当游客走进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排排整齐的松柏勾勒出未央宫宫墙的轮廓。公园通过景观绿化提升、综合管网布置、道路游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配建、遗址保养修缮等系统工程,让遗址公园内城、宫、殿、阁、路的格局得到充分展示。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地处西安的城市核心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如何更好地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陕西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实际上,自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来,陕西便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唐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成果共享水平。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表示,陕西拥有众多见证中华文明发源发展和互鉴形成过程的标识性遗产,其中大型城址和陵墓遗址是典型代表。近年来,陕西坚持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基本建设、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努力让璀璨的历史遗产赋能发展、赋彩生活。

《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的签署,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协议中明确,创新完善大遗址保护体制机制,调整完善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每年定期协商机制,及时研究协调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和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及重大事项;调整完善权责明晰、相对独立、运行高效、协调顺畅的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建立文物、科技、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林草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创新大遗址安全防护管理新模式,统筹好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城乡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系,探索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新路径。

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加大力度支持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按照“全面勘探、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考古工作机制,建立央地、省地、校地协作的考古工作模式。在提升大遗址展示服务水平方面,双方将以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地”为目标,支持建设遗址博物馆及相关保护展示服务设施,统筹陕西省域范围内考古遗址公园和历史文化资源,推介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充分利用AR、VR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丰富数字体验产品,活化历史场景,高质量阐释遗址价值;实施高品质文旅融合项目,积极引进“遗址 ”“考古 ”“农业 ”“乡村 ”等文旅业态,丰富新型文旅服务供给。

此次省部共建工作的启动,将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后续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在探索创新大遗址保护发展模式方面,双方将坚持“价值利用”“相容使用”“绿色低碳”,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动遗址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和农村振兴发展,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协调发展,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让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成功典范。(记者 郭青文/图)

来源: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