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河北古称冀州,位列古九州之首。现在的河北和山西是古冀州的主体。古冀州阻山带河,沃野千里,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河北的历史极为悠久。

商朝初期,孤竹国诞生于冀东,都于卢龙,存世近千载。

周武王分封,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代国都蔚县,中山国都平山。

战国七雄,河北有其二。

唐宋之后,河北成为京畿重地!元置中书省,明置北直隶,清属直隶省,民国改称河北省,河北至今仍是拱卫首都的要地!

河北的主体位于黄河以北、燕山以南、太行以东、渤海以西,处于华北、塞北、东北、中原和东部沿海的结合部!区位优越,陆海兼备,背山负海,山川襟带,原野平旷,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且居南北之冲、要害之地!

古都雄州星罗棋布:除北京外,赵都邯郸、商都邢台、“六朝古都”邺城、中山王城定州、燕下都易县,以及保定、正定(又称东垣、真定)、石家庄等都处在太行山东麓城市带上。历史上,不论河北的名称如何变换,保定曾长期作为河北的省会;承德曾为热河省的省会,张家口曾为察哈尔的省会。

全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纵贯河北,出京入京大通道几乎全部经过河北!张库大道(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直通塞北蒙古高原;京杭大运河长期是“黄金水道”;冀东与辽西走廊一体相连,至今仍是华北与东北陆路交通的要道,辽西走廊咽喉处是著名的山海关。渤海之滨有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海运便利。河北自古为战略要地、地缘重地和经济腹地,是中国的核心区。

战马和海盐是古代河北的两大战略资源。历史上的“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瓷器、丝绸、铁器、皮毛亦是河北响当当的强势商品!

历史在这里转捩[zhuǎn liè]──

河北还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破局地带,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河北,进而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方向:

发生在这里的涿鹿之战巨鹿之战都是决战性质的大战,深刻地改变了战略格局,影响了历史进程;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河北起家,一统天下。!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名存实亡,并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三国时期,曹魏以冀州为基础一统北方,兵精粮足,国力强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拉开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盛唐由此落幕。宋朝因失去“幽云十六州”河北被视为“天下之根本”!金灭北宋,其东路军从河北南下,导致北宋灭亡。燕王朱棣起兵幽燕,发动“靖难”之役,夺位成功,是为明成祖。明末,李自成由山西经河北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深刻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河北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河北历史厚重,文化璀璨,仅产生的成语就非常可观:邯郸学步、鹬蚌相争、老马识途、马空冀北、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怒发冲冠、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闻鸡起舞……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

河北在全国的位置

一、河北之奇

河北奇特之处很多,难以尽述,择其要者略述一二,使人对河北有个大概的印象。

(一)省会变迁之奇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开始,一直到1971年3月最终确立,河北省会前后变迁了15次,保定、北京、天津、邢台、石家庄等地都曾作为省会,创下中国之最!

(二)“飞地”之奇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

河北飞地

河北夹在北京、天津之间有一块飞地,隶属河北省廊坊市,俗称“北三县”:即三河市(县级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总面积约为1277平方公里,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省级飞地。

(三)地貌地质之奇

一是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国北方冀北、辽西、内蒙东南的一个中生代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以对白垩纪鸟类起源和恐龙时代哺乳类动物的研究,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冀北发现的热河生物群动物化石已达110属405种,另有植物化石51属93种、微体化石103属298种,还有部分恐龙足迹化石。

在冀北发现并命名的“华美金凤鸟”化石,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它实证了伤齿龙类恐龙长有羽毛。另有河北细弱鸟、丰宁原羽鸟、始孔子鸟、冀北滦河鸟等多个种属。这些鸟类化石保存完整度很高,很多连绒毛状的细微羽支都非常清晰。

二是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被称为“地质教育第二课堂”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其核心区距秦皇岛市市区约15公里。2005年被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区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包含了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

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见证了冀北大地地质时代的山海变迁,沧海桑田,被称为“地质教育第二课堂”。

(四)民风民俗之奇。典型如“河北40怪”,兹录于下。

闺女不须把年拜,熏肉老汤传数代

口蘑能做百道菜,小米饺子出嫁菜 ,

黄河在冀生一孩 ,大境门口分里外,

讲话快的象切菜,家家打井为免灾

出门皮袄别忘带,上梁必请姜尚来

请张灶王供起来,小区绿地来种菜

莜面窝窝人人爱,山药四季搁不坏

家家房顶晾干菜,大丽花比牡丹帅,

蔚县剪纸成一派,朋友圈里做买卖

老二比老大更可爱,吴桥杂技震海外。

河北省会换得快,地飞京津核心带

全国就数他手快,衡水中学太哇塞

豆面糊糊胜牛奶,河北竟然属沿海

省会是个小村寨,唯一211大学在省外

老少都唱二人台,沧州有庙无神在

京人来此过礼拜,井水能当美酒卖

屋顶上边搭戏台,北京治霾冀受害

国宝丢失云天外,老大没老二讨人爱

地标建筑丑八怪,夏天棉被也要盖

沧州有庙无神在,塞外皮都今安在?

二、地缘重地

河北本质上战略要地、地缘重地、经济腹地合一,其地缘重地尤其突出。

(一)区位优越,战略要地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4)

河北地势

河北倚山傍海,陆海兼备,区位优越:背靠燕山和坝上高原,西倚太行,东濒渤海,环抱京津,北控朔漠,南跨中原,地接辽东。河北处南北要冲,具山海之险,有物产之饶,平原广阔,交通发达,宜农宜居宜海宜牧,古都雄州星罗棋布,封闭性和开阔性兼而有之,是十足的战略要地,京津冀一体是独立的地缘板块。河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更大的范围着眼,河北处于华北、塞北、东北、中原和东部沿海的结合部!河北一省连接起了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坝上高原属内蒙古高原)、燕山太行山地、东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河北省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并处于华北连接东北的陆路咽喉要道上!河北环抱拱卫着京津要地,战略地位不可多得,无可替代!瞩目海疆,渤海外围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呈铁臂合围之势拱卫着京津冀,安全无虞!

在国家大一统时代,河北安全可保。在动乱年代,来自山西、内蒙古、东北方向的威胁可凭险据守!唯有南部的华北平原沃野千里,防备困难。但也利弊共存,华北平原原野平旷,河川纵横,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兵精粮足,交通便利,却也十分有利!

(二)山地高原广布,可凭险拒守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5)

河北立体地图

河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河北是山地大省,燕山横亘于北,太行纵贯于西,两山相连,撑起了全省地形的“骨架”。山地面积90280㎞²,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最高峰。坝上高原属蒙古高原一部分,地形南高北低,占河北省总面积的8.5%。山地高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6.6%。

河北平原面积81459㎞²,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3.4%。山地高原面积超过平原!

河北山地高原广布的地形,决定了河北可以在北面和西面、东北面凭险据守,阻止来自北方、西方和东北方的威胁。因此,在地缘上,河北绝非“四战之地”。

(三)险关要塞,纵横四出。

古代河北在安全上,离不开山地,离不开长城,西边离不开山西,东边离不开山海关。

河北在地缘安全上与山西唇齿相依、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一是“内三关”。

河北的险关要塞多是历代依托燕山和太行山构筑的长城关塞,明代河北境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6)

内外三关

河北与山西的防御体系是连为一体的。山西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是历朝历代镇守边关的咽喉。雁门关依山傍险,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燕山及其西延的山结地带与太行山连为一体,从而在河北的北部和西面形成了重要的防御屏障,堪称“燕赵脊梁”!

【紫荆关】,东汉名五阮关,宋名金陂关,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紫荆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关城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为军事要地。紫荆关向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古人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屠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倒马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冲,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公元39年,因匈奴犯边,东汉政府曾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居住。

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居庸关】自古就有“天下九塞”之一,是军都陉上的重要关隘。居庸关地势险要,跨两山,两山之间是“关沟”。“关沟”有四大关卡,即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居庸关是京城的门户,西北的屏障。清乾隆皇帝有诗赞曰:“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道出了居庸关的雄伟险要。

二是太行八陉。

太行山的古道为“太行八陉”!有五陉与河北相连。分别为军都陉、飞狐陉、蒲阴陉、井陉、滏口陉。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7)

太行八陉

【滏(fǔ)口陉】在今河北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河北与山西的要道。进入太行山,滏口陉分为两北两支,北支沟通了山西太原和河北邯郸,赵国都城先为晋阳(今太原),后为邯郸,滏口陉将赵国的两都联系起来,意义重大。滏口陉南支通往长治盆地(古称上党)。滏口陉两侧不远处有磁州窑遗址、南响堂石窟群、纸坊村玉皇阁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滏口陉自古便为重要隘口,直探华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那里的地势“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称为井陉。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井陉得名最早,除了位列太行八陉,井陉关亦是“天下九塞”之一。

井陉是“燕晋通衢”,是进出太行山的大动脉,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井陉在古代并不宽阔,《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井陉之道,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列。”现在的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将石家庄和太原连接起来。历史上秦将王翦伐赵、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等,都发生在井陉。

说到井陉,不得不提到娘子关。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处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扼太行山井陉西口,为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娘子关既是“秦晋屏蔽”,也是“京畿藩屏”。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得名。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飞狐陉是南通华北平原,北去塞外大漠之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赵襄子从常山走飞狐口灭代国,赵襄子在酒宴中将其姐夫代王杀害,吞并了代国。

【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代州之军事要隘

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凌厉越万里,迤逦过千城。”正是经由蒲阴陉抵达秦都咸阳的。

蒲阴陉将古地名易水和“内三关”的紫荆关联系了起来!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从河北平原沿北易水,经紫荆关进入涞源盆地后,和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飞狐陉共用西半截的两条支线。 也就是从涞源盆地出发向北可进入蔚县盆地,相当于进入大同盆地;向西则可进入灵丘盆地,过平型关后进入忻定盆地。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8)

涞源盆地、蔚县盆地等

位置最北的是【军都陉】,在太行八陉中最短。

军都陉,位于太行山和军都山交界处,有一条断谷,即关沟。因此军都陉也被称为关沟。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9)

关沟

说到军都陉就不得不提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为“天下九塞”之一。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王朝的兴衰。明末李自成就是破居庸关进入北京的。

明末顾炎武对于居庸关被李自成攻破,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乃国法不行,人心去也。”

三是宣府镇。

明政府设“九边重镇”,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0)

九边重镇

宣府镇位于北京西北,被称为“北陲第一边镇”。1430年,明廷设立万全都指挥使司,以宣府镇城为治所,下辖宣府前、左、右卫,万全左、右卫,怀安卫、保安卫、蔚州卫、永宁卫、怀来卫、开平卫共11卫。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1)

宣府镇

宣府镇管辖范围“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2)

宣化周边形势

《边防考》称:“居庸者,京师之门户,宣府又居庸之藩卫也。其地山川纠分,号为险塞,且分屯置军,倍于他镇。”

境内的野狐岭、独石口等处,皆为要害。一旦宣府镇失守,蒙古大军直达首都的关隘只有一个居庸关。

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宣府镇遭受重创。

四是蓟州镇和山海关

蓟州镇,明 “九边” 之一,为近畿防卫重镇。总兵官初驻桃林口,后移寺子峪(今迁安市境内),再移三屯营 (今河北迁西县三屯营镇)。镇守地区东起今山海关,西至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长城一线。全长880余公里。

蓟州镇位于北京东北方向的河北迁西县,迁西县位于滦河畔,蓟州镇就在迁西县城的西北部,界于迁西与遵化之间。蓟州镇东北不远处有长城喜峰口,蓟州镇西北部有马兰峪。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3)

迁西县位置

蓟州镇北可防御蒙古南下,东可作防御女真入关。明朝控制蓟州镇,向北可出入大漠,向东北可入辽东压制女真。明朝人对蓟州镇极为看重,认为“蓟州镇前扼柳林,后控卢龙,襟守京畿,为国之重地。

蓟州镇往东约三百五十里是关内与关外的咽喉门户【山海关】。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4)

北京通山海关等地的通道

山海关区,隶属于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拥山海之险,处咽喉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隋大业九年,杨玄感叛,李密谓玄感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可不战擒也。”临渝之险即山海关之险。

(四)古都雄州,沃野千里。

《汉典》对于“雄州”的解释是: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作为古冀州之地的河北,历史上长期地大物博人多,可谓恰当。

河北古都雄州众多,辉映史册!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5)

古都分布图

河北直通中原和北部边塞的太行山东麓地区,自古就是华北平原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更是盛产古都的大走廊!除北京外,赵都邯郸、商都邢台、“六朝古都”邺城、中山王城定州、燕下都易县,以及保定、正定(又称东垣、真定)、石家庄等大城市都处在太行山东麓城市带上。正是因为处在太行山和燕山山麓的一系列山前冲积扇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先民繁衍生息的乐土,进一步发展成古都雄州!

华北大平原沃野千里,河网纵横,自然条件优越,为何大城市却相对集中呢?这与黄河有相当大的关系。须知,决定河北地理的山、海、高原是固定的,唯有南边的大河(黄河)是变动不居的!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6)

黄河改道区域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1938年以前2540年间,黄河下游较大规模的改道有26次,其中7次改道影响巨大。改道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25万平方公里!黄河下游地区受黄河改道的影响较大,有些地方甚至成为黄泛区,给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但水往低处流是千古不变的常理,因此,地处山前冲积平原上的古都带显然地势更高!不易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古都雄州因此而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是邢台。邢台市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600余年建都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国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从古至今历经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断、城址未曾迁移,被称为“燕赵第一城”。邢台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誉。

邢台历史悠久。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 ,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丁等王,历时百余年。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分封析,建邢国,统辖邢地,是周朝53个姬姓封国之一,历时四百余年。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卫国以反间计灭邢。后为晋国属地。赵襄子曾食采于邢,故有襄国之称。

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邢为赵国信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此发布“胡服骑射”。

公元319年,石勒于襄国称赵王,国号“赵”,都襄国,史称后赵。

二是邯郸。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3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赵国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

刘邵在<<赵都赋>>中写道:“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 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可以想见当年赵都的恢弘气势。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赵国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

汉代邯郸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

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邯郸再度复兴,使冀南的区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郸城。

三是邺城。邺城,古代著名都城。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距今4000余年。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公元580年,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遂下令火焚邺城,一代名都成为废墟,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被安阳取代。古邺城遗址主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

四是大名府。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

大名府人杰地灵。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公元1042,北宋建陪都,史称“北京”,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五是定州。定州是中山古都,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三大主要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传承地,现归保定市管辖。

定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

公元前649年,齐国国相管仲筑定州城。

公元前414年,中山国迁都于顾(即今定州城,首次建都)。

公元前408年,魏国魏文侯攻灭中山国,顾(今定州城)归魏国管辖。

公元前380年,中山国国君桓公打败魏国,成功复国,顾又重新回到中山国手中。

公元前296年,赵国攻灭中山国,定州归赵国管辖。

秦国攻灭赵国后定州归秦国管辖。

鲜卑人慕容垂建后燕国,定都中山(定州二次建都)。

六是保定。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戏曲之乡、游泳之乡、“长寿之城”、“冠军之城”。

七是正定。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冀中平原,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正定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石家庄崛起以前,真定府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古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系宋、元时代的北方民谚言,言其繁华。正定和太原,井陉口内外驰名天下的两大都会,互为山西与华北大平原往来大道的起点与终点。

河北省中部的正定,西扼井陉口,南临滹沱河,地理位置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正定古镇:“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盘燕赵间。”《读史方舆纪要》称:“真定是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真定、河间、中山(定州)称为河北三镇。三镇国之屏障,割之国不能立。

正定、河间为河北中部地区的中心,是河北面向中原的门户。

八是石家庄。石家庄西靠太行山,北依滹沱河,隔河与正定相望,二者相距约10公里。北宋时期,由于失去幽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北宋被迫在此筑堤储水,以限戎马,引滹沱为塘泊。北宋时期,石家庄正定为北宋王朝防御辽、金帝国的核心。正定一陷落,滹沱河南岸的石家庄一带便不可守。因此,北宋宋祁云:“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正定、定州),以其扼贼冲要,为国门户也”。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7)

正定与石家庄

石家庄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是铁路成就了石家庄。1907年,石家庄被选定为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交汇点,并自此逐渐成为交通要塞,发展壮大。建国后,成为河北省省会。

九是易县。易县,有清西陵、狼牙山、紫荆关,古为易州、上谷之地,战国为燕下都。荆轲于此唱易水歌,燕赵悲歌慷慨,天下谁人不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易州控据西山,指顾代朔,东下则岐沟、督亢不可为固,西山则蜚狐雁门不足为险也。”为兵家必争之地。

(五)破局地带,生死攸关。

河北还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破局地带,左右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方向!

一是涿(zhuō)鹿之战。这是河北历史上首见于文献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8)

涿鹿之战

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在涿(zhuō)鹿之战中战胜九黎族首领蚩尤。此战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先民在黄河中下游立定脚跟,在此繁衍生息,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奠了基,其历史意义极为深远!涿鹿之战事实上成为涿鹿决战。

关于九黎族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国语·楚语》注称:“九黎,蚩尤之徒也。”

二是巨鹿之战。

秦末,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决心,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九战皆胜,虏王离,杀苏角,焚涉间,逼降能征善战之章邯,基本上摧毁了秦军主力,彻底扭转了战局。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19)

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清朝学者赵翼评价:“章邯攻赵,项羽破之,被坑者且二十万,其多可知也。”

民国学者蔡东藩先生认为:“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

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楚汉相争的历史大戏即将开幕。巨鹿之战也因此成为巨鹿决战。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二大历史事件

三是刘秀以河北统一天下,建立东汉王朝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更始时,南方有童谣云:‘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后更始为赤眉所杀,是不谐也;光武由河北而兴,是得之也。”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0)

刘秀镇抚河北

新莽王朝被推翻后,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十月,更始政权迁都洛阳。更始帝刘玄派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在北行路上,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来投,他们十分仰慕这位曾经在昆阳大战中立下不世之功的传奇人物。刘秀集团的智囊人物邓禹和冯异向刘秀分析时局,权衡利弊,其中尤以邓禹的分析最为精彩!

《资治通鉴卷三十九》记载: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历观往古圣人之兴,二科而已,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也。况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其策略是以河北为根据地,逐渐扩充势力,收揽人心,坐收渔人之利,进而取得天下。

刘秀抵达河北后,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先后镇压了铜马、高湖、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部农民起义军,并将精壮收编,扩充自己的实力。待羽翼丰满后,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采纳来歙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建议,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进而一统天下。

河北,托举起了一个强盛王朝!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三大历史事件

四是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使东汉名存实亡,豪强地主武装拥兵自重,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1)

黄巾起义形势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豪族、官僚、外戚、宦官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巨鹿人张角为核心的三兄弟,已秘密发展“太平道”十余年,其教众已高达三十余万,遍及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八州之地。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的号令下,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冀州揭竿而起,各地群起响应,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为平息叛乱,东汉政府将军权下放,允许地方豪强组建武装镇压起义,起义虽然历时九个月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东汉名存实亡,豪强武装林立,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这是河北影响历史进程的第四大历史事件。

五是三国时曹魏以冀州为基础一统北方,立于不败之地。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清楚,曹魏政权也是以冀州起家的!曹操在打败袁绍后,亲领冀州牧,以冀州为基础统一北方。当时的经济中心在北方,曹魏占据的冀州、中原、凉州等地都是当时的精华区,兵精粮足,国力强盛。虽然在赤壁之战中败北,延缓了统一进程,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重新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2)

三国鼎立

大家千万不要被三国时期的版图大小给骗了。须知,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长期在北方,南方的开发相对滞后。蜀吴的益州、荆州等地的精华区虽然也有名,但面积相对有限,开发程度也不足,蜀吴两国境内还存在大面积的待开发区域,无论粮食、人口还是兵员,均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应在唐宋以后。这也是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原因:等不起,耗不过!只能等人才尚未凋零之前北伐,以期获得北方领土。

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历史事件

六是“安史之乱”从河北起兵祸乱全国,影响全局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3)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范阳(今河北涿州),率领15万虎狼之师直指东都洛阳,河北诸郡望风归降,由此拉开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盛唐由此落幕。由幽燕起兵,祸乱全国,影响全局,此为第一例!

虽然严格说来,“安史之乱”战区未波及南方,也未深入西域,但说祸乱全国豪不为过。“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从李白《永王东巡歌》描述的实景看,大批难民已涌向南方。

“安史之乱”对河西、陇右和西域的打击更是灾难性的!虽然不是安史叛军的直接打击,但祸害程度与此无异。《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

元稹《西凉伎》诗则写得更为明白:“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辉煌的盛唐由此落幕!

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六大历史事件,并首开少数民族骑兵由幽燕起兵,祸乱全国的先河!中国历史上游牧势力除了由北方、西北方威胁内地之外,又增加了幽燕和东北方向的威胁!

七是守不住河北山西,导致“靖康之耻”,金灭北宋。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使河北北部门户洞开,河北成了北宋的生死存亡之地,河北被宋朝视为“天下之根本”!金灭北宋,河北是重要的进军通道,其东路军从河北南下,一路几乎兵不血刃就打到了汴京城下,攻破汴京,制造了世所罕见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战场主要在河北和山西。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4)

靖康之变

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七大历史事件。

八是明初朱棣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权。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5)

“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战场主要在河北,历时4年,攻占南京,成功夺位,是为明成祖。这是藩王由河北起兵的又一力证。北平在地缘上与河北密不可分。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八大历史事件。

九是明朝灭亡和明清易代,均与河北息息相关!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6)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闯王李自成由山西经河北打到北京,导致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迅速消灭李自成和南明势力,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的两大历史事件。两大历史事件间隔时间不长,因果关系明显,故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起事件。

这是河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九大历史事件。

河北与山西一样,同为左右战局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前燕和北齐都是先败于山西再败于河北,进而亡国的!前秦灭前燕,秦军东进山西,克晋阳,破上党,最终攻克前燕都城邺城;北周武帝灭北齐,决战于平阳,之后攻克晋阳,最后克邺城而灭北齐。

古人云:“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明朝灭亡与因未能守住山西和河北有极大的关系。李自成大顺政权败亡与山海关之败有极大的关系,也与守不住山西和潼关有相当大的关系。反观清朝,“三藩之乱”时,因有山西作为坚固的堡垒,以吴三桂为主的“三藩”难以从侧面威胁京师,使得清军可以专注于两湖战场,最终击败吴三桂主力,进而平定“三藩”。

几千年的历史,无数的战例,无不雄辩地证明:河北与山西同为“破局地带”!在地缘上特别是在安全上:唇齿相依、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三、经济腹地

河北是平原大省,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地形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河北是沿海省份,海洋资源丰富。河北自古宜农宜居宜海宜牧,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众多的人口、密布的城市集镇,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大都会,成为中国的经济腹地。

河北在古代还有两大战略资源,战马和海盐。如“幽州突骑”、“冀州强弩”,曾纵横两汉四百年,号称天下精兵、国家胆核!

(一)土地和人口。河北省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4610235人。河北2021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74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约16万人。

(二)除水资源外,自然资源丰富。

一是水系多,但水资源不丰富。河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8公里以上1000公里以下者就达300多条。境内河流大都发源或流经燕山、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山区,其下游或合流入海,或单独入海,或流入湖泊不外流者。主要河流从南到北依次有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滦河等,分属海河、滦河、内陆河、辽河4个水系。其中海河水系最大,滦河水系次之。

河北省多年平均(1956年-2000年)降水量531.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69亿立方米,为全国水资源总量28412亿立方米的0.72%。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7!超采地下水严重。

据河北省水利厅2022年4月23日发布的最新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情况通报显示,与2018年同期相比,中国最大的地下水 漏 斗 区河北省今年3月底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1.85米,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5.95米。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49.3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5.18米,71个深层超采县(市、区)水位全部回升。

二是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已发现矿产130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4种。列入《2020年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以下简称《储量表》)的矿产73种,列入《储量表》矿产地1530处,按矿产大类划分:能源矿产167处、金属矿产891处、非金属矿产472处;按矿产地规模划分:大型217处、中型360处、小型953处。列入《储量表》的矿产中,资源储量排位居全国前5位的有冶金用白云岩、铁矿等37种;位次在6~10位的有钼矿、铝土矿、盐矿等20种。

主要矿产,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28.54亿吨,居全国第12位,冀中煤炭基地是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铁矿保有资源储量96.09亿吨,居全国第3位;钼矿保有资源储量87.46万吨(金属量),居全国第10位;金矿保有资源储量290.51吨(金属量),居全国第18位;冶金用白云岩保有资源储量12.67亿吨,居全国第5位;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55.13亿吨,居全国第12位。

河北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为主的矿业经济体系。河北省境内有华北、冀东、大港三大油田,累积探明储量27亿吨,天然气储量18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近10亿立方米。

三是海洋资源丰富。河北东临渤海,拥有大陆岸线487千米,海岛岸线199千米。有深水岸线44.5千米,其中可建25万吨级超深水泊位岸线8千米,有多处优良的港址资源。秦皇岛港是国内外闻名的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京唐港、黄骅港条件优越,曹妃甸是优良的深水港址。

河北海岸带总面积1.14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756.8平方千米,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千米,浅海面积6455.6平方千米。

 河北省海洋生物有660多种,分属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浅海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潮间带生物。河北海域有机碳年生产力80多万吨,是鱼类的重要产卵和索饵场所,鱼类等资源丰富。

河北省渤海沿岸和海域蕴藏有丰富的地热、油气资源。冀东、大港和渤海三大油田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海域。油气资源丰富。

河北省沿海唐山、沧州有2131平方千米的地下苦卤资源。全省海盐产量约占全国海盐产的21.2%,居沿海省份第二位。

四是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全省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以及太行山、燕山山区。

河北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太阳年辐射量为4981-5966兆焦/ 平方米,日照率50% -70%,冀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年日照小时数平均为3000-3200小时,冀中、冀东地区为2200-3000小时,分别为太阳能资源二类和三类地区。

河北省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浅,为对流型、传导型、多种成因迭加复合型等。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全省地热资源可划分为冀北山地区、冀西山地区、冀西北山间盆地、河北平原区四大热水区。如果将已探明的深层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加在一起,换算成标准煤之后的总量1751.28亿吨。平原区地热水的可开采总量14.04亿立方米,实际年开采量5000多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6%。

五是植物资源丰富。河北地处暖温带与湿地的交接区,植被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是中国植被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之一。据初步统计有204科、940属,3000多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梗、珊瑚菜等。栽培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麻类等,木本植物500多种,包括用材树100多种,驰名中外的树种有青杨、香椿、栓皮栎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云杉、油松、柏树、华北落叶松、榆、椴、槐、杨、青檀、白楸及桦木材类等;特种经济树种漆树、杜仲、泡桐、黄连木等也有分布。全省的果树有百余种,干果主要有板栗、核桃、柿子、红枣及花椒等,板栗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居全国第一;鲜果主要有梨、苹果、红果、杏、桃、葡萄、杏及石榴等,梨的产量居全国第一,野果猕猴桃、酸枣、榛子、山杏、山葡萄等也有一定产量。

河北省果品拥有许多著名产品,如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宣化葡萄,昌黎苹果,沧州金丝小枣,阜平、赞皇大枣、迁西板栗,卢龙露仁核桃等畅销国内外。灌木的种类很多,草本植物的种类也很多,包括不少优良牧草,如羊草、无芒麦草、冰草、紫花苜蓿、山野豌豆等。药用植物已被利用的有800多种。

六是动物资源丰富。河北省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现知陆栖(包括两栖)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同类动物种类的29.0%。全省拥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137种。有不少全国珍贵、稀有种类,如鸟类中褐马鸡是河北特有,世界珍禽,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其它珍稀动物还有白冠长尾雉、天鹅、猕猴、金钱豹、青羊黄羊、白鼬等。

河北省盛产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鱼、黑鱼、鳝鱼、虾、蟹等。坝上的细鳞鱼,沽源的鲫鱼,秦皇岛的香鱼、文昌鱼,白洋淀的鳜鱼、桂鱼,都很有名。沿海鱼类有110多种,虾类20多种,其中琵琶虾产量最大,对虾驰名国内外。蟹类有10多种。

(三)冀商传奇

一是张库大道的百年繁荣

张库大道,南起张家口,途经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清代名库伦),直至俄蒙边境的恰克图,全长1400多公里。

清雍正五年(1723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条约确定两国商人可在中俄边境恰克图进行贸易。

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结合部,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处。从汉代的宁城互市、辽代的坝上榷场,到明代的茶马互市,张家口历来都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互市的地带。清代,蒙古纳入中国版图,长城不再是阻隔,张家口南北的贸易需求被充分释放。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清代的政治经济政策,让张家口成为当时中国北方仅次于天津的繁华商业城市,成为“华北第二商埠”。

张库大道的主角是商人和商品。晋商成了张库大道上资本实力最雄厚、最活跃的商帮,以大宗货物批发贸易为主。此外,还有旗人组成的“京帮”,联手经营的束鹿(今辛集市)、深州、饶阳、南宫等地商人组成的“直隶帮”,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万全、涿鹿商人组成的“本地帮”。外商也汇聚张家口。

大小商帮用绸缎、米面、茶叶、瓷器、马鞍、铜铁器具等,到蒙古草原交换回马、牛、驼、羊、皮张和贵重药材鹿茸、麝香等,用茶叶、生烟等从俄国商人那里换回羽纱、毛毡、天鹅绒等。

20世纪初,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依靠骆驼牛马的传统运输方式,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铁路取代。1929年国民政府与苏联断交,连通欧亚的国际商道——张库大道百余年的繁荣戛然而止。

二是乐亭“呔儿商”。乐亭及周边地区的人说话带有口音,乐亭商人便被称为“呔儿商”。他们利用清末东北大开发缺乏农具和日用品之机,从家乡收购农具、土布和棉花等运往东北,再运回东北的关东烟、麻和粮豆等,获利丰厚,在东北站稳脚跟后,“呔儿商”向商业、金融、工业发展,

三是武安商帮,南绸北药。北药”,指武安药商在东北的药材生意,而“南绸”,是武安商人在南方的绸布生意。

邯郸武安地处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太行深山之中,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武安商人闯关东以贩卖草药起家。他们利用关内百姓大规模移民东北,移民缺医少药的时机,武安药商抓住机遇,移逐步形成‘凡是冒烟的地方,都有武安人在卖药’的规模。

武安商人的绸布生意,从安阳、郑州、开封,一直开到苏州、上海。在太原、西安等地,也有不少绸缎庄。直到今天,苏州仍保存有武安绸布商人当年修建的“武安会馆”。

四是高阳布商。高阳,中国纺织之乡。以产毛巾、毛毯而闻名。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河北,是河北古代农作物种植史上一件大事。棉花喜温、喜光、怕涝。高阳,正处在这片棉花适宜种植区的北部。河北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国产棉第一省”。高阳由此形成了以纺织行业为特色的商帮,并最终完成了从农业种植、家庭手工业向现代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河北历史上的强势商品。

一是铁器。河北冶铁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河北就已经形成了赵国都城邯郸、燕国都城燕下都两大在北方颇负盛名的冶炼中心。到了战国中期以后,河北地区铁器取代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1972年石家庄藁城台西遗址,出土了3400多年前的商代铁刃铜钺。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铁制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以冶铁致富的赵国巨商卓氏和郭纵——“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邯郸武安,在冶铁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邯郸武安历史上因冶铁而富。春秋战国时的名相苏秦和名将白起、李牧都曾被封为“武安君”,食邑武安。

二是丝绸。河北是中国最古老的桑蚕养殖技术和丝纺织技艺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磁山文化(位于邯郸武安)的先民就已开始使用纺坠。

《中国全史》描述,“缂丝是我国丝织工艺中最受人珍爱的品种,宋代是缂丝的盛期,以河北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当时,定州缂丝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

秦汉时,河北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区之一。其中,钜鹿、清河、房子(今河北高邑)等地的丝织业较为发达。此后的1000多年里,河北一直是全国重要的丝纺织中心。到唐中期以后,河北甚至成为全国丝纺织业技术最发达、丝纺织品产量最多的地区。

三是瓷器。河北在中国瓷器史上举足轻重,早在商代,河北人就开始使用原始青瓷。至迟在北朝,河北人已在烧造瓷器。唐宋时期, 河北一直是重要的瓷器产地,唐代邢窑就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宋代以后,定窑、磁州窑以及井陉窑瓷器更是声名远播、行销天下。

其中,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自北朝创烧,历经隋唐,到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不衰,是我国历史上烧制时间延续最久的窑口之一。

四是皮毛。河北,自古以来即是皮毛交易的重要区域。实际上,棉花在我国其实是直到明清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的。在此之前,皮毛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御寒品。因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皮毛成为河北覆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大的商品品类,是各个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角。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曾经在蠡县一带规划过好几个专业的皮毛集散市场。民间传说范蠡也曾在蠡县做过皮毛生意,留下“自从范蠡过留史,天下皮毛第一家”之说。

宋辽金元时期,河北位于民族杂居融合之地,镇州、雄州、霸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新城等地先后设立榷场,开展互市交易,皮货是互市交易中最重要的商品类别之一。

明清以降,南北互市更加频繁,来自蒙古高原的牲畜、皮毛等通过张库大道进入河北,沿商路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直到现在,河北仍拥有辛集、肃宁、蠡县、枣强、阳原等几个重要的皮毛产业集群。

邢台皮毛制作和交易十分有名。邢台皮毛制革业始于明,盛于清,至同治年间,顺德府南关曾是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之一,规模甚至一度超过张家口。当地民谚称“四留一王村,熟皮最养人,学会皮手艺,终身不受贫。”当时邢台的皮毛主要来自陕西、青海及内蒙古等地。

(五)南北交通大动脉

河北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南下北上”“东出西联”之利,自古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河北省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必经之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已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

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境内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沪铁路、京广高铁、京九高铁、京沪高铁、京包铁路、京通铁路、京哈铁路、石太铁路、石德铁路、朔黄铁路、大秦铁路等共28条主要干线铁路通过河北省,省内铁路总里程达到805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铁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中的首位。

河北省境内有27条国家干线公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2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087公里,跃居全国第四位。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新增708万吨,达到11.3亿吨,居全国第三位;通用机场新增2个,机场总数达到16个。

京杭大运河是古代的“黄金水道”。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千百年来,大运河给流经的河北5座设区市带来了繁华和便利。其他的大型河流,亦有水运之利。除水运外。海运条件十分便利,自南向北,有黄骅港、天津港、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等较大出海口岸。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四、文化发祥地

河北历史极为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史前时期,以泥河湾遗址群最为著名。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177万年前,远古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该遗址以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商朝初期,孤竹国诞生于冀东,都于卢龙,存世近千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国,封周公之子于邢国,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代国都蔚县,中山国都平山。

战国七雄,河北有其二。

河北历史厚重,文化璀璨,是文旅大省。仅贡献的成语就十分可观:邯郸学步、鹬蚌相争、老马识途、马空冀北、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左提右挈、毛遂自荐、三寸之舌、怒发冲冠、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遗余力、闻鸡起舞……

(一)历史上的古国

一是孤竹国。

孤竹国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认为:孤竹国建于夏末,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相传为齐桓公所灭。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7)

孤竹国

孤竹国强盛时的疆域地跨冀东、辽西。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平州“商为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国”。平州管辖卢龙县、安喜县、望都县、滦州(统县三:石城县、马城县、义丰县)。卢龙县曾为国都。

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辽宁省朝阳地区“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

孤竹国的出名与伯夷叔齐息息相关。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二兄弟简称“夷齐”。

夷齐的故事集中体现在:兄弟让国,扣吗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夷齐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与孤竹国和燕山相关。《韩非子·说林上》记载:“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齐桓公等人“迷惑失道”与古老的燕山相关,燕山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有山无脉”,山连山,山套山,地形复杂,不易辨识。

二是邢国。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于邢国,是周朝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西周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史称“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三是代国。商周诸侯国之一,范围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汤封同姓,代子立国。春秋末期,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吕氏春秋》详细记载了赵襄子击杀代王灭代的过程:“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四是中山国。中山国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8)

中山国

赵国、魏国赫赫有名,不再赘述。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

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46处,拥有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清东陵、清西陵、大运河等4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河北共有承德、保定、正定、邯郸、山海关、蔚县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博物馆总数增至161家,其中免费开放145家,国有馆藏文物1402448件,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截至2021年6月,河北省共有16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总数居全国前列。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唐山皮影戏、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其中河北泥河湾遗址群、燕下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赵邯郸故城(含赵王陵)、邺城遗址、定窑遗址、元中都遗址7处上榜。

截至2021年12月,河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1处,居全国前列。

二是河北地域文化色彩浓厚

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燕人荆珂国难当头慷慨悲歌、义无反顾,赵国信都(今河北邢台)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开中国改革之先河,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中山以千乘之国七雄虎视中奋发有为的无畏气概。文物古迹有赵国都城:邢台、邯郸及邢台古城、中山国遗址、易县燕下都、涿州三义宫、邺城、永年广府古城、正定古城等。

河北元为中书省,明为京师,清为直隶省,地位显赫,拱卫首都的地理位置一直延续至今。河北京畿所在,文物古迹有直隶总督署、承德避暑山庄,遵化东陵,易县西陵,宣化钟鼓楼、义和团廊坊大捷以及阳原县泥河湾遗址、涿鹿县三祖圣地、张北县元中都遗址等。清代直隶总督统管京津冀衙署在保定,第二政治中心在承德,清朝皇家陵寝一处为唐山遵化的东陵,另一处为保定易县的西陵。位于张家口阳原县境内泥河湾古人类遗址、涿鹿县中华炎黄蚩三祖圣地、张北县元中都遗址等历史遗存,更强化了京畿重地的神韵感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融合线。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的省份。壮美长城包括老龙头、山海关、潘家口水下长城、金山岭长城、大境门等。

太行山纵贯河北西部,从南到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四市的太行山区分布着129师司令部、前南峪抗大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旧址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特别是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河北环渤海有著名的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成功的机械化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和第一件卫生瓷。这里有旅游胜地北戴河、黄金海岸等,有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和黄骅港等一系列港口。

三是河北人杰地灵,名人众多。帝王如赵武灵王、秦始皇、赵佗、王莽、刘备、石勒、李渊、、李世民、孟昶、郭威、柴荣、赵匡胤、赵构、赵佶、赵光义等;将相名臣、军事家、谋士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荀子、扁鹊、毛遂、鬼谷子、公孙龙、张飞、赵云、郭隗、魏征、卢植、刘胜、窦建德、祖逖、范仲淹、张之洞、佟麟阁、孙岳、鹿钟麟、等;侠义之士如荆轲、杨露禅、霍元甲、大刀王五等;艺术家如高渐离、毛苌、大小戴、卓文君、贾岛、王实甫、关汉卿、赵孟頫、卢照邻、卢纶、崔护、刘禹锡、崔峒、杨继盛、程颐、程颢、义净、郦道元、祖冲之、郭守敬、白朴等;革命烈士或革命军人如王二小、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

河北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河北这片土地,孕育了河北梆子、评剧、北昆、丝弦、老调、平调落子、乱弹、哈哈腔等30多个剧种,剧种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诗词里的河北

一是《采薇歌》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29)

采薇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二是,《荆轲歌易水歌》。其歌词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这首诗被南朝梁·萧统选入《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认为作者是荆轲。表现了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悲壮和豪迈。此诗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悲歌慷慨,感人至深!

另一版本的《易水歌》仅有前两句,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版本。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0)

易水歌

荆轲刺秦的故事尽人皆知。《史记·刺客列传》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三是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歌颂荆轲的诗词多达百首。仅录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其诗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四是曹操的《观沧海》。其诗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1)

观沧海

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曹操东片乌桓得胜回师时路过此山。此诗描绘了祖国河山大海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诗歌的名篇。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观沧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夸曹操写得苍劲萧瑟。还说这首诗是《诗经三百篇》之外,“自开奇响”。

五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邺中歌》。

曹操攻破袁绍后,以邺城为都城。邺城是魏都治所,因此曹操进位称魏公、魏王,曹丕建国号魏,皆本于此。左思《三都赋·魏都赋》称:“兆朕振古,萌柢畴昔,藏气谶纬,閟象竹帛。迥时世而渊默,应期运而光赫。暨圣武之龙飞,肇受命而光宅。”邺城作为“六朝古都”,自然是诗歌的主要歌咏对象,数量之多,令人瞩目。《邺中歌》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述说了曹操极不平凡的一生。其诗曰: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

六是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诗至唐朝,写河北的诗作异彩纷呈,多为怀古之作,感叹古今兴亡,抒发个人感慨。

陈子昂的的《登幽州台歌》也可看作怀古之作,诗人思接千载,神通万里,时与空汇结为当下,秀口一吐便为千古名篇。

其诗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2)

诗人空怀报国爱民之志不得伸展,心情郁郁悲愤。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诗风明朗刚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短短几句,却成为千古名篇。

七是温庭筠的《达摩支曲》。其诗曰: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3)

高纬

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风。标签是北齐和邺城。写的是北齐后主“无愁天子”高纬荒淫误国的故事。漳水之滨邺城是北齐国都。本诗主要艺术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开头四句和结尾两句都是为了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铺陈,对晚唐统治阶级有针砭之意。

八是唐人孟云卿的《邺城怀古》。其诗曰:

朝发淇水南,将寻北燕路。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

伊昔天地屯,曹公独中据。群臣将北面,白日忽西暮。

三台竟寂寞,万事良难固。雄图安在哉,衰草沾霜露。

崔嵬长河北,尚见应刘墓。古树藏龙蛇,荒茅伏狐兔。

永怀故池馆,数子连章句。逸兴驱山河,雄词变云雾。

我行睹遗迹,精爽如可遇。斗酒将酹君,悲风白杨树。

这是一首怀古诗。全诗对比鲜明,情调悲凉。诗中写了作者早晨从淇水南出发向北燕方向行进,所见衰草沾霜,狐兔遍野,满目荒凉,一派衰败景象。然而,遥想当年,这里曾是魏家城阙,屯兵百万,人声鼎沸,何等显赫!目睹遗迹,浮想联翩,顿生沧海桑田之慨。

九是李白的《北风行》。其诗曰: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髀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挑起战祸的罪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想象奇特,意境壮阔,气象雄浑,燕地苦寒已被写到极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末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是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不能裁。北风怒号,漫天飞雪更加反衬思妇愁恨的深广和悲愤不能自已!

十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诗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杜甫闻此捷报,欢喜欲狂,涕泪满衣,写出一个经历多年战乱颠沛流离之人的真情实感,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十一是清朝诗人郑板桥《巨鹿之战》。其诗曰:

怀王入关自聋瞽,楚人太拙秦人虎。

杀人八万取汉中,江边鬼哭酸风雨。

项羽提戈来救赵,暴雷惊电连天扫。

臣报君仇子报父,杀尽秦兵如杀草。

战酣气盛声喧呼,诸侯壁上惊魂逋。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

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尽称帝。

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巨鹿之战是项羽平生最得意之战,项羽一战封神,堪称千古第一猛将。然而,项羽自刎乌江却引发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平:千奸万黠包藏凶戾如曹操朱温之流者,尽称帝(曹操平生未称帝,曹丕称帝后追尊魏武帝),如此神勇的项羽为何独独身死?

十二是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其诗曰: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4)

吴三桂与陈圆圆

《圆圆曲》是一篇古典叙事长诗,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谋篇布局是本诗的精妙之处。综合运用倒叙、插叙、追叙等手法,使故事变化曲折,情节跌宕起伏,顶针格的大量运用,使情节的时空大变换巧妙衔接,不显突兀。用典和类比手法的运用亦是本诗重要特色。

前八句为第一段,用词凝练,用典自然,文笔沉雄,场面壮阔,开篇不凡,有先声夺人之效。“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两句即写了两大历史事件,即崇祯自缢和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鼎湖:古代传说是黄帝乘龙升天处。后人常用来比例帝王去世。玉关,原指玉门关,这里指山海关。“鼎湖”、“玉关”四字暗指两大历史事件。“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反差巨大,讽刺入骨,巧妙地刻画了吴三桂的汉奸嘴脸!因此历来是传诵的名句。

九至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叙述陈圆圆归吴三桂的过程,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第四十三至第五十句为第三段,写陈圆圆的幸福生活。第五十一至第五十八句为第四段,插叙了教坊技师和女伴的感慨。第五十九至七十句为第五段,前六句插叙了陈圆圆的感受;后六句诗人模仿纪传体,讽刺意味浓厚!“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最后八句为第六段,借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旧事代指吴三桂与陈圆圆,鞭挞了吴三桂骄奢淫逸,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慨!诗中“换羽移宫”应是明清改朝换代的隐晦表达。

十三是毛泽东主席的词《浪淘沙·北戴河 》。其词曰: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河北有名的古都(大河之北京畿重地)(35)

这首词一开始就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以打鱼船反衬大海“一片汪洋‘、旷荡无崖的景象。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1700多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点明主旨,升华了词的主题。

河北环抱京津,濒临渤海,直通长三角、珠三角,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绝佳的地缘位置,京津冀一体、环渤海、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方面都有很好的选择,其中尤以京津冀一体化为首要目标!

参考资料:

1. 河北新闻网:《大河之北》系列;

2. 战争与地理:《石家庄,河北的根本》;

3. 历史旧话:《长城内三关》;

4. 民俗展播大篷车:《河北40大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