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省工商局出钱为我买来‘致富牛’”1月2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平兆村二组农民张文学对回访的贵州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正国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上的新台阶?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精准扶贫工作上的新台阶(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精准扶贫工作上的新台阶

“感谢省工商局出钱为我买来‘致富牛’。”1月2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平兆村二组农民张文学对回访的贵州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正国说。

3个月前,杨正国带领班子成员来到村民张文学、姜彦明家中,详细了解他们贫困情况,并与村干部和驻村扶贫人员商议,决定出资5万元购买8头小牛,帮助他们发展养牛产业。

“有了这4头牛犊,我家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牛’,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梦想离我越来越近了。”姜彦明喜悦地说。

回访当天,工商干部还看望了对口帮扶的30户贫困户,帮助他们厘清思路、找准对策、鼓舞斗志。

贵州是全国唯一贫困人口超过600万的省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更是中国脱贫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全省88个县(区、市),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50个,其中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是扶贫攻坚的核心区。贵州省工商局本着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小康;没有贵州的小康,全国的小康就不全面的思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尽己所能、担己之责,下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扶贫工作我们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杨正国说。

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有力支撑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落地。5年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13.78万户、注册资本2.13万亿元,市场主体总量年均增长19.84%、注册资本总量年均增长41.17%。该局牵头落实“3个15万元”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创业,累计扶持发展微型企业8.23万户,占新增私营企业总量的33.88%,撬动社会资金104.03亿元,带动就业45.17万人,微型企业累计获得贷款支持44.74亿元,微型企业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提升涉农企业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该局重点围绕发展五大新兴产业以及“五张名片”品牌推介活动等工作部署,积极引导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加大对贫困地区申报商标的支持力度,引导贫困地区挖掘并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该局还广泛推行“公司 农户 商标”经营模式,充分发挥涉农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订单农业让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苦户脱贫致富。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24万件,5年间新增驰名商标26件、著名商标120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7件,为黔货走出大山贴上了金字招牌。

扎实开展“帮联驻”工作,加快推进同步小康进程。该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要求,每年选派20多名干部,定点对金沙县沙土镇、黔西县太来乡、紫云县水塘镇、台江县施洞镇4个乡镇20多个村实施精准扶贫,采取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的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工作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先后帮助5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杨正国表示,全省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将实施大扶贫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对口帮扶的贫困村要与全省同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