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怎么防瘟疫(蛇吞象很难也不难)(1)

01

明朝末年,汉族人口超一亿,兵力数百万,核心控制疆域仅两京十三省约350万平方公里。(明朝鼎盛时期疆域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随着国力盛衰而时有变动,除两京十三省外还有广大的非核心控制地区)

明末,后金作为关外一个少数族裔崛起并最终入主中原,入关时满族八旗兵力约6万,加上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总共兵力不超过十万,总人口更是不超过八十万。

将两边的兵力和人口作个比较,人人都会百思不得其解,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是怎么实现它那蛇吞象的高难度操作的?这大明得有多废物才至于如此结局?

02

先说大明的败亡。

正式的史书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加清史稿(也有合称二十五史的),所以一般人的印象就是清朝取代了明朝,因此就认为是清朝灭了明朝。

实际上,明朝不是清朝灭亡的,为了收买人心,多尔衮入关后还大肆为崇祯发过丧。

大明王朝的直接掘墓人是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没错,就在1644年(也就是崇祯17年)正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王朝覆灭,这个时候皇太极刚于前一年去世,关外的满清政权顺治小皇帝在位,多尔衮摄政,山海关还是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地盘。

03

虽然明末大乱的世道造就了农民起义英雄李自成,但李自成是真不争气,已然坐上了龙椅,却依然任由农民军在京城烧杀抢掠,简直是一点坐江山的远见和谋略都没有,这不,最后居然抓了吴三桂的老父吴襄和爱妾陈圆圆!

这还了得!吴三桂镇守重镇山海关,拥兵3万多(此时多尔衮手上也就四万多兵力),很显然,这时吴三桂的作用非同小可,聪明人都应该争取他的支持。

作为边关重臣的吴三桂,当得知崇祯上吊和大明覆亡的那一刻,内心应该是挺崩溃的:关外是抗衡多年的异族后金,关内是推翻了他效忠的大明王朝的起义军,自己夹在两股不同的敌对势力之间,简直是左右为难,无路可走。

清朝最后怎么防瘟疫(蛇吞象很难也不难)(2)

相信吴三桂在经历了短暂的崩溃之后就立马振作起来了,因为形势最能逼人,人不能束手就擒,更不能等死。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没有自立为王的资本与底气,那么他就得做出选择,作选择的依据无法两条:实力和情感。谁实力强跟谁干,或者情感上愿意接受谁就与谁合伙。

李自成的起义军浩浩荡荡一路进京推翻了大明王朝,貌似实力很强。至于情感,两边都扯不上,从文化的角度,貌似农民军还亲近一点,至少不是异族。

04

重大决策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既然发生了大明王朝覆灭这样的重大变局,各方势力就都要重新评估时局、重新定义敌友、重新组合结盟。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这头抓了吴三桂的老父和爱妾,这是蠢得没边没际地直接把吴三桂往后金怀里推。

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实在是高估了他的德行,这种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奸佞小人是不可能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纯粹与血性的。但是,通过老父和爱妾被抓这事可以让吴三桂明白一个道理:大顺政权就是个没出息的政权,与这样的政权合作没有前途。

然后,李自成和吴三桂干了一架,正鹬蚌相争欲分胜负之时,多尔衮抓住时机助了吴三桂一臂之力,致使李自成败退京城,然后李自成在京匆匆称帝,而后又匆匆离京。

05

大顺政权貌似在京玩了个“一月游”,但是如此一来,全国的形势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最关键的作为全国凝聚核心的中央政权不存在了,大顺政权继续各地游荡,张献忠在西南建立了大西国,朱姓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弘光、隆武、永历小朝廷,此时,大一统的中华大地变成了一盘散沙。

在皇太极时代,满清就不甘蜷居关外一角,多次入京骚扰,觊觎中原。多尔衮更是野心勃勃意欲图霸中原,值此中原大乱之际,又有效忠满清政权的汉贼范文程等不失时机地向多尔衮进言说:“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进攻中原,而且建议满清改变以往烧杀抢掠的传统,采取收服拉拢民心、招降纳叛许以高官厚禄等政策,以图彻底征服统治中原。

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迅速携小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同时在攻略中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安抚民心、大肆拉拢士绅、设计分化诱降各路抗清力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等都是后面站稳脚跟后的酷行)。

06

想想满蒙汉三个八旗总共才不过10万兵力,中原大地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中原一亿多的人口,如果纯粹靠八旗的军力,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攻克征服?

这其中分化瓦解、招降纳叛中原汉人,然后驱使降将叛兵攻打中原汉人固然是一个重要方法,关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汉人内部的不团结与内耗。

说到内耗,大明王朝就是死于内耗,皇帝与大臣的内耗,以嘉靖和万历为最;权阉与大臣的内耗贯穿于明朝大部分时间,至魏忠贤和东林党达到巅峰;中央与地方的内耗,至崇祯朝的中央政府与江南士绅的利益争夺最为激烈……内耗多了,国家日益衰败,民不聊生,终致矛盾大爆发——大面积农民起义爆发,然后开始连年征战的巨大剿匪内耗……终于,内耗的结果,大明公司彻底破产倒灶。

大明王朝覆灭后,不仅那么多股抗清力量始终没有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而且各个抗清力量内部还继续内耗,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如此形势,正好给满清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07

相比抗清力量的松散不团结,当时的满清八旗子弟兵却是高度组织化、最具战斗力的骑兵队伍。

八旗组织是一种集军政民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当时的满清青壮丁全民皆兵,以牛录为基础组织编制(一个牛录300户),若干个牛录编成一个甲喇,若干个甲喇又编成一个固山,一个固山就是一个旗,这些青壮丁日常从事生产和军事训练,战时立即入伍参战,战斗力强大。

除了满清八旗,满清又建立了归附满清的蒙古八旗、汉人八旗。

随着八旗兵在中原攻城略地中的节节胜利,满清又把投降的汉人兵将编成绿营军,这个绿营军的数量庞大,在满清完成中原大一统的征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8

当初的八旗子弟兵和绿营兵是充满战斗力的,但是经历了满清200多年的统治后,八旗子弟兵和绿营兵养尊处优惯了、腐朽了、战斗力消失了,到了满清晚期,满清不得不让汉人自招团练充实兵力,这样才有了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

随着满清政权的进一步腐朽没落,到了清末,八旗、绿营、团练都丧失战斗力了。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一来,慈禧立马西逃,其实八国联军总共才49360人,又来自万里之遥,后续补给都存问题,当时的清政府却拥有四亿人口,至少有70万的兵力,最终却以《辛丑条约》的奇耻大辱告终。

09

从清朝的兴起到清朝的覆亡看,人多人少貌似不是个问题,可斯大林说:“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意思是一样东西,一旦拥有巨大的数量就能改变事物的性质。斯大林说的当然有道理,某样东西数量的巨大至少说明该资源的丰富性,可再丰富的资源不能好好利用仍是废物,具体到人这个资源,关键就看有没有战斗力,不仅要有个体战斗力,更需要有集体战斗力,而集体战斗力的关键就在于组织纪律与思想武装。

200多年前,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这头雄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颤抖。”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看出了拥有广袤土地和海量人口的中国的潜在强大。接着他又幸灾乐祸地说:“感谢上帝,继续让它沉睡下去吧。”他怕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苏醒,必将傲视群雄,碍着法兰西帝国的手脚。

1953年毛主席说:“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这是两个巨人间的跨时空对话?

,